APP下载

“一校一品”校园篮球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2019-08-30曾明

体育教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校园篮球小学研究

曾明

摘  要:“一校一品”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的品牌项目,形成了项目众多、特色鲜明的品牌效应。本研究对林凤娥小学的校园篮球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得出:校园篮球课程理念认知出现偏差;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篮球活动时间少,技能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课堂教学与实际运用的错位衔接等问题。建议:提升教师认知,改变教学理念;打破课堂常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与比赛相衔接;球操与体能训练相结合;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与培养优秀的师资。

关键词:一校一品;小学;校园篮球;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7-0059-02

林凤娥小学是开展“一校一品”篮球项目最具代表性的一所小学,“人手一球,人人会打球”的口号促使学校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篮球运动。本文以林凤娥小学当前篮球特色课程的建设展开调查,根据其现存问题结合过去的推广经验,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与手段,不仅能够更好地助推小学校园篮球品牌的建设,也可以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特色学校发展提供教学参考借鉴。

一、校园篮球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理念认知

校园篮球运动演变发展过程中,不同地位的主体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的篮球价值观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做事方法,学生对篮球运动开展的认知决定其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对林凤娥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在锻炼身体、丰富业余生活、兴趣爱好、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认知比例相对较高,说明教师在学校开展篮球运动的表层认知上已达到普遍认同。在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价值、促进意志品质发展、体现人生价值等方面的认知较低。对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调查汇总了解到,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篮球运动价值的理解也处于表层,学生对于篮球运动价值的深层认知比例相对较低,且低于教师的认知比例(表1)。

我校自开展“一校一品”篮球项目以来,对篮球课堂理念的研讨与探究深挖不足。随着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对于篮球的理解与认识并开始向不同方向发展。因此在没有达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兴趣培养与道德培养如何相结合的共同理念下,越往上发展,反而越显得后劲不足。

2.组织形式

学校校园篮球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表2),即体育课堂、兴趣班、篮球社团和校篮球队。其中体育课堂的参与度为100%,篮球兴趣班占12%,学校的篮球社团占24%,校篮球队大都是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占10%。其中有部分同学既参加篮球社团,又参加篮球队。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参加兴趣班、篮球社团和校篮球队,但是由于自己喜欢篮球而且学业压力不大,自行进行篮球锻炼。从调查中可知,除了体育课中全部学生能够参加篮球锻炼之外,其他时间大部分学生参加篮球锻炼的时间较少,说明学校篮球运动的组织形式开展较少。

3.学生参与时间

对林凤娥小学水平二和水平三全体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课余都能参与篮球运动。只有少部分女生、少部分男生基本不参加篮球运动。56.5%的学生每周参加1~2次,21.2%的学生每周参加3~4次,13.8%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参加篮球运动。究其原因,篮球运动具有趣味性,课后学生都自发进行篮球运动。但五、六年级学生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生课后都要上补习班,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篮球运动的时间少。

由于参与篮球运动的时间差距问题,学生之间的技能差距越来越大。通过体育课堂观察,发现技术水平越高的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越浓厚。技术水平相对弱的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陷入停滞状态。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各自找到成功的体验,是篮球课堂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4.课堂教学模式

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到,体育教师进行篮球教学中多采用“讲—练—讲”的模式,为了突出主教材的重要性,篮球教学课堂上对某个动作反复教学与练习,从而让教学练习略显枯燥。同时为了追求球性的熟练而一味反复让学生做球性练习、绕环、运球等,原地练习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对天性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甚至出现了被动学习的状况。

5.大课间活动模式

在刚开展“一校一品”篮球课程时,学校自编了《大家一起来》《篮球梦想》及篮球柔韧操《读唐诗》等几套篮球操,这些自编操对于刚起步开展“一校一品”篮球特色的学校来说确实起到了促进与奠定基础的作用。但篮球是一项趣味性非常强的集体性运动项目,随着“一校一品”在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快及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些动作简易、挑战性低、互动性少、原地动作过多的自编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优秀的学生“吃不饱”,中等的学生“没吃好”,中下学生“吃不了”,在日常的课间操中,就出现“独乐乐”“各做各”的现象。

二、校园篮球课程品牌建设的建议

1.提升教师认知,改变教学理念

学校组织体育科组的所有教师通过开展一次全方位的校内教研会议,达成共同的教学理念,同时体育科组长向全校教师介绍篮球特色辦学理念,让教师认识到篮球运动的内在价值。针对低水平段的学生,以培养兴趣为主,针对中高水平段的学生,让学生熟练运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借助全国校园篮球特色校的平台,通过外教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体验外教先进的篮球教学模式的同时,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中式篮球课与美式篮球课的不同。学生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与反思,进而取长补短,将教学理念相结合,形成新篮球教学理念。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篮球作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是趣味性极强的一个项目。体育教师要充分合理运用学校的场地,根据学生的篮球水平设置不同的项目进行练习,针对低年段的课堂教学是启蒙,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孩子在玩中学。中高年段的课程设计尽量采用组合动作学习,逐渐增加练习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与强度,充分调动其练习积极性。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篮球活动,如班级篮球联赛、年级篮球联赛、全校篮球联赛等,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形成竞赛意识。

针对各年段教学目标,根据篮球水平的高低设置难易不同的练习项目,为每个学生的篮球水平进行评定。不同篮球水平的学生前往难易不同的项目进行练习,篮球水平越高,练习项目的难度就越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而且一起练习的同伴基本与自己水平相当,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教学与比赛相衔接

技术是竞技比赛的基础,每节校本篮球课除了完成基本篮球技术教学外,预留时间给学生进行比赛。通过比赛渗透篮球规则,让学生领悟篮球的魅力。大课间也可以设置花式篮球球技大比拼活动,如转球比拼、抛双球比拼、蜘蛛运球比拼等,创设学生展示篮球技巧的舞台,以此让球技突出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绝技”,其他同学也可以尝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动作。

4.创设展示平台,利用校外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都需要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而搭建舞台的重任就落在教师身上。如今我们都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学习实践,学校除了每年组织全员运动会、班级比赛外,周边社区单位也会邀请孩子们参与许多活动,比如社区禁毒活动、社区亲子运动会等。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学校通过球技大比拼的活动,选拔一部分学生组成花样篮球队,编排花样篮球操,并在社区活动中展示平时练习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其对篮球的兴趣。

不仅如此,学校还与广州市篮协、耐克公司等组织合作,开展了“追梦篮球心,助威广州队”现场观看CBA广州证券队篮球比赛;耐克青少年篮球训练营走进校园;还邀请了NBA76人队的当家球星本·西蒙斯亲临现场,与学生们亲密互动。上述的活动都在全校范围引起强烈关注与反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篮球文化。

5.与时俱进,提高体能

功能性体能训练正在全面走进广州市的中小学课堂,学校将篮球操与功能性体能训练进行结合。按照思路进行研讨、探究,最后历经两个多月创编出了全新篮球操《中国梦-篮球梦》《篮球体能操》。全新的《中国梦-篮球梦》是为全体中高年级学生量身定做的。新操摒除过往的动作缺点,特意将胯下运球、坐姿开腿运球、运双球等难度稍大的动作编排进去。许多动作需要两人配合进行,增加模仿实战情景,相互攻防,让学生在做操中也能体会篮球对抗的全新乐趣。同时学校的花样篮球队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的现场展示会上,给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教师奉献了一场别样的篮球操视觉盛宴。

6.形成篮球文化,提高办学质量

篮球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支点,利用这个支点改变学生成长空间,赋予教师群体智慧,决定学校发展的定位。从篮球特色活动-篮球精神引领-校园篮球文化-篮球特色资源,实现了有形之“物”-篮球与无形之“神”-篮球精神的和諧统一。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找到了自信,在篮球运动中获得了成就感,灿烂的笑容写在了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自信、快乐成为我校学生的共同特征。

参考文献:

[1]杜熙茹.广州市中小学“一校一品”校园体育特色项目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为例[J].体育师友,2018,41(05):49-51.

[2]覃良军.校园足球背景下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思考和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05):37-41.

猜你喜欢

校园篮球小学研究
校园篮球在学校中的可持续性发展探析
校园篮球工程建设与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健康中国”对校园篮球的启示
高校校园篮球联赛的社会学分析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