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母亲湖
2019-08-30张焰铎
张焰铎
这些年,洱海和滇池升格得快。由高原明珠升格为灵魂的窗子,需要爱护的眼睛,又由眼睛升格为母亲湖,是大理昆明的生命源头,是会弃我们而去永远离开我们的母亲!作为一个托生在昆明的大理人,想洱海会念滇池,念滇池会想洱海。
而作为文学的信徒,文学世界的洱海滇池虽有波澜,有风雨,有困厄,有颠沛,但她们,始终像母亲一样神圣、尊严、高贵,不容污秽,不容亵渎,永远清澈,永远明净,让心灵的大地不干涸,让灵魂的厚壤有润泽,让各色生命不断经受洗礼。依水而存,择水而居,昆明的文学刊物《滇池》,直到今天,仍给我这样的印象。
费嘉的《滇池》也是这样的。觉得投稿是件了不得的事,第一次向刊物写诗投稿,更不敢多想。可是,不几天,突然收到编辑部的回信,是诗人编辑、刊物编审、市作协副主席米思及先生写的,约他去编辑部谈稿。他“惊喜得天旋地转,一肚子笑声”,心慌腿软地爬上编辑部小楼,不知自己是在云端还是地上。诗作在《滇池》一九八〇年三月号发表,他狂欢得入魔似癫,觉得大街上每个人,都晓得他发了诗,会同他一起在诗的王国,文学的天堂,不知东南西北地陶醉。那时《滇池》创刊不久,那时刊物以新生的激情拥抱了同样激情的诗人,那时费嘉被文学和文学人的真诚深深感动,誓言“我也要以我的真诚生活”。
具体认识《滇池》是从认识赵克雯老师开始。一九八二年,我们一同去成都参加西北西南儿童文学培训班。陈伯吹、叶君健等巨擘到会。《滇池》副主编、资深作家的赵克雯老师,谦让和蔼,文雅娴静,很快成大家心目中的姐姐。培训结束,分手时,对我说,如有好的稿子,她可以推荐《滇池》。那些年,就像经受三年自然灾害解决粮食的饥渴一样,人们拼命砍树造房,解决几十年住房的饥渴。我痛心疾首树木一棵棵一片片一山山砍倒,忧虑失去森林和青山,忧虑地上的沙漠来到之前畅通先行的人心的沙漠,写了《哭青山》,寄给克雯老师,很快发表。不久就收到读者来信,后来被多处选载。我也像费嘉于《滇池》,真诚了一次。三十多年过去,每读到《哭青山》,我还会感慨万端地想到《滇池》,想到文学的生命来自生活,来自真诚!想到费嘉去世已五年,他因《滇池》而发的誓言,还十分精彩地活着。
更让我加深认识《滇池》的,也是真诚了费嘉的米思及先生。我们有缘同在鲁迅文学院第五期进修班学习。他是我们全国各地五十多位学员的班长。同克雯老师一样,文静儒雅,从容淡定,处变不惊,大智若愚,精诚治学。二月末到校,三月十四日便赠我诗集《隐藏的土地》。三十年过去,书中滚烫的句子还让我心潮起伏。“爱情,生命及希望,是我诗的主题。”“何必询问,你从哪里来,高原的太阳,会缩短我们的距离。”特别是《望夫云》,写得深沉厚重,处处诗意的睿智和历史的沧桑:“倘若,最初你不是化为一朵云,而是望成一块石头,望成一棵树,有人也会燒你砍你,用尽心思把你根除,就是一朵云好,一朵高原上的望夫云——好!”我们这些大理人,离开了大理和没有离开大理的大理人,对望夫云,都没这么想过写过!
刊物者,乃刊与物的共造。何等刊物,便有编辑它的何等人物。刊物编辑是文学的守护神,催生婆,孕育者,关系着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前行和希望。文学刊物的“好”,必先有编刊人物的“好”!有米思及和赵克雯这样的文学人、编辑家,才会催生费嘉这样的诗人!才会让《滇池》,有四十年的生命顽强,四十年的广泛影响。
退休之后,自知浅陋,静读十年书。但文学的“面壁十年图破壁”,谈何容易!莫说大的格局,总的帷幄,就是一个词汇的运用,都是力求精进或原地踏步的记录。乔传藻讲,一个标点符号都是语言。文学的富丽和文学的艰辛并生。文学的力量来自文学人的生命付出。当我重拾两篇旧文,认真修改,近乎重写,寄给《滇池》,大概就是这股脉流的冲动。责编张庆国先生未改一字,未动一标点,却提纲挈领,重冠大标题,巧命小标题,灸一穴而活全身,让我拍案叫绝,忍不住向朋友惊呼:“文学是才华的活计。不服气才华,不钦佩才气,不行!”两篇散文在 2017年 12月号《滇池》的“滇池之友”栏目刊出,这时我已七十五岁,帕金森症三年。一个衰病的文学心不死的老头。
为了不辱没“滇池之友”,我决定按“滇池之友”的要求,订阅《滇池》。一期又一期,佳作层出不穷,新人四方汇聚,面目琳琅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文艺报》期期广告不漏,面页设计到整体装帧皆新颖别致。弄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高原《滇池》就是要像高原的母亲湖一样旖旎神奇。高原的太阳缩短了人们的距离,高原的母亲湖要涵养要滋润要浇灌文学的厚壤沃土和新苗壮树。这是高原的文学和文学人送给世界的一份祝福和美丽,就像洱海和滇池于大地于天空于人间一样!
这当中,命运之神让我碰到了张庆国先生。一个真正的作家和一个真正的编辑家,一个真正的文学人和文学信使。
我的散文集《彩云不邀春也来》六月二十九日下午要举行读书分享会。就像这本书是各种友谊的产物一样,分享会也是多种多样友谊的产物。请了晓雪、黄尧、汤世杰、乔传藻、王宁这些多年的师友,也壮着胆子请了庆国先生。除了 2017年两篇散文,与他素无往来,不知会不会碰壁,热脸凑上冷屁股。一些有过交往,成就远不如他的人,势利老残,从来不怕过分。想不到,庆国先生欣然答应。更想不到,中途生变,山西有个作家研讨会,研讨的这位作家系庆国先生推出,必须到会发言。会期六月二十八日下午,眼看我的分享会就要与庆国先生擦肩而过,失之交臂。但庆国先生,不!二十八日连夜飞机回昆,凌晨两点十九分还在机场。但仍九点火车,二十九日上午赶到大理,不误下午的分享。这号义举,我发朋友圈微信,喜极狂称:“庆国精神,感人至深。沙漠有清泉,荒原有花朵,世上有真人。总给人带来希望。故我们活着,总被感动,也应该感动别人!”引得乔公传藻接着微信:“老汉懂了,时间可以缝补,山关可以穿越,需要的,正是一片真情。这份真心真情放到文字中去,作品自是不同。‘文如其人,生来他就有一把开启文学迷宫的金钥匙——诚挚。”
到 2019年 7月,十九期《滇池》,期期特快专递寄我,堆在七十七岁老头的文案上,年轻美丽得扎眼!她讲究,她精致,她典雅,她时尚,她风韵,她隆重。一种文学必备的超然泰然和雍容华贵,不断激荡起我心底的洱海涛声。又如汤世杰先生写我:“且任涛声做语声”。洱海与滇池两个母亲湖,都是上天之水,诚实如人体,都是父母给的血脉,相通。
曙色熹微,拜读完毕庆国先生的大作,中篇小说《黑暗的火车》,更明白了书内书外的不少微妙。有人说,小说可以藏掖作家。其实,真正的文学,作家藏不了,掖不住。因为,作家只有把自己全部敞开,真诚地本我地面对世界,才有读者。正如一份好的有生命力的受人欢迎的刊物。
您好,《滇池》!您好,《滇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