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滇池》
2019-08-30李达伟
李达伟
《滇池》的不只是我,我只是众多人中的一个,对于我们这些被关心的文学新人而言,这样的关心与激励意义非凡,虽不是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坦途,却让我们的写作可以变得从容些。他们在面对着我们这些文学新人时,看重的是文字所释放出来的那种质感和文字背后一个写作者的可能性。很多新人纷纷在《滇池》上登场,并真正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写作生涯,这些都没有任何的浮夸之嫌,也不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对于杂志的媚俗,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对于一个杂志的认识。匆匆几年一晃而过,由杂志到编辑老师,与杂志与编辑老师之间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联系,现在刊物的编辑基本都是亦师亦友。
基层写作者在写作上会面临着更大的困境与局限,很少有人能轻易避开遍地的荆棘与陷阱。写作《往北》的时候,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我离开大理,以特岗教师的身份来到了保山,在云南保山怒江边的一个村寨里教书。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从极寒之地堕入了极其燥热之地,从贫瘠荒凉的世界堕入繁盛丰饶之地。很长时间里,我依靠写作与阅读对抗着那些让人偶尔会烦闷的燥热,以及经常纠缠着肉身与灵魂的种种。在那样有着鲜明对比意味的感觉下,我写了《往北》,以及其他具有鲜明对比意味的文字。但作为一个基层写作者的一切困境,也在那时开始朝我涌过来。那时生活上的朋友很多,但在那个河谷里,没有多少人会跟你谈谈文学。还是有那么寥寥几个写作者,但我们被现实的洪流裹挟着,然后被卷入真正的现实,一些人就这样慢慢失去了对于文学的那种感觉与坚持。我看到了那寥寥的人从文学的场中走失,更多的忧伤与不安困扰着我,既为他们感到悲伤,也为自己感到担忧。坚持与耐性,对于写作者太重要了,但很多时候,我却在那个燠热的更适合滋生浮躁的世界里变得浮躁,变得不知所措。
那时,偶尔有人跟你谈论文学,但你会感觉到强烈的文学成功学的意味。一些人通过一点点文学方面的特长改变了工作环境之后,他们开始变得很清醒,他们觉得自己再不能进行任何的文学创作,那时文学成了他们通向成功人生的绊脚石,许多人以这样的方式与文学彻底告别。那时周围的文学氛围显得有些怪异。自己也一度在那样的氛围之内不知所措,那时自己也是有想通过文学改变人生的想法。在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一些时日里在给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的时候,我想到的唯有文学,但同时我也深知自己对于文学的那种真爱。当那些朋友跟我说起从村上调到市里面后就不要写了,那时真就像已经调成了,真就像在工作和文学之间,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我无疑算是幸运的,在当时那样的情形下,与《滇池》的联系,恰逢其时,如果当时没有像《滇池》一样的杂志,没有像张庆国等老师的关心与激励,我也可能轻易就会淹没于现实的洪流之中。那时对发表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是那样的渴望与现实不符,现实中遭遇更多的是偶尔退稿,大多数石沉大海。很多写作者一定有着和我一样的强烈感受,而在这个时候,《滇池》的回信,曾让我有几天近乎欣喜若狂。我就这样,与现实之外,与周围的文学氛围之外的世界有了一些联系,那样的联系尤为必要。在来自《滇池》等刊物与编辑老师的激励下,我不再去关心通过文学来改变人生轨迹的问题,开始踏踏实实地进行阅读与写作,那几年是我晚上熬夜写作最多的时间,写作开始在大量的练笔之作中慢慢变得稍微有些成熟。自己在散文写作中也开始不断尝试,并得到了《滇池》和编辑老师的包容和关心,这也让自己更坚定了信心不斷努力拓宽着散文写作的边界,不断体现着散文写作的实验精神。
《滇池》的定位(我所自认为的定位)以及编辑老师(我所认识的编辑老师)有着那种办有影响力杂志的理想,而现实早已照进理想,现在《滇池》的品质与影响摆在了那里。《滇池》,有自己独特的办刊理念,有着强烈的办刊特色,让它在很多特别是我们这些基层写作者看来,是一本无法被忽视的好刊物。我们有那么一小拨人偶尔会聚集在一起谈谈文学,谈谈文学杂志,也会谈谈《滇池》《滇池》的口碑很好,我们知道为何《滇池》的口碑会很好,很多人的作品,很多文学新人在这里并没有遭受到冷遇,一个又一个写作者成长的契机与这本杂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往北》发在了 2012年第 10期上,发表之后,让我没有想到过的是 2013年这篇获得了第九届滇池文学奖,我自己很清醒地知道,给我这个奖里有着鼓励不知名的写作者的成分在里面,而作品本身还是在其次,说真的自己早已不敢回头看这篇旧作。由于滇池文学奖,以及来自《滇池》和编辑老师的鼓励鞭策,写作兴趣益盛,有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果。那时我早已没有考虑过要改变一下工作环境的想法,那时相反只想好好阅读和写作,反而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因为滇池文学奖,因为在《滇池》杂志和其他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而被一些人发现和关心,得以从保山回到了大理,开始新工作的同时,也让我有了一定的信心,继续着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漫漫写作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