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专业“三服务”调研报告
2019-08-30蒋丽娜
蒋丽娜
摘 要:习总书记给未来中国发展,提出诸多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新规划、新思想、新目标。整个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革,中国发展处于重要时期,充满挑战和机遇。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响亮的口号,更需要脚踏實地付诸实际行动。浙江省全面开展“三服务”活动,正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工作新期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具体行动。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亟需各界学科学术人才,带头致力于“三服务”与自身学术领域的结合与落实;通过围绕以“三服务”为目标的学术研究、学科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等子项目,在学术领域创造新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革新。
关键词:三服务;课程思政化;实践调查
一、引言
加强理论武装、提高队伍素质、弘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这“四个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中作出的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党委办公厅(室)工作指明努力方向。全面提高“三服务”工作水平,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更好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1]。为人民服务,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源于1944年9月8日新中国开创者毛泽东主席一次重要公开演讲,最先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和规范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基本义务,一个重要的原则。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化和发展下,于2019年起全面开展并落实“三服务”工作。高校艺术专业领域同样不甘落后,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发挥着强有力的实际作用。
基于学科的服务性特质,本文将已经完成的相关服务项目中获得数据和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大力开展并广泛宣传艺术专业教育“三服务”调研实践工作,增加社会影响力获得多方反馈。以专业领域契合度高,合作双方或多方资源共享,社会影响力和成效显著为目标,在艺术专业领域长期践行“三服务”工作。要开展好“三服务”与高校艺术专业学科相结合的重要前提,是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只有直面问题,才能破解问题。奔着问题去,需要实打实的作风;奔着问题去,需要摸准摸透情况;奔着问题去,需要狠抓落实。浙江省委车俊书记针对如何高质量地、深入持续地开展“三服务”活动这个主题,强调重担当促落实[2]。由此可见“三服务”在与具体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即实现了落实实干的目标。通过高校艺术专业学科围绕“三服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关注艺术领域企业、基层、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展开一系列调查调研、课程教学、专项课题研究活动。同时,亦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调查与研究并重,让设计专业学生更多元理解思政,了解“三服务”的意义,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升专业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愿景。
作为在专业课程中进行围绕“三服务”主题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和探索者,近年来通过调查研究的多次实践活动和数据采集,取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回馈,收获了这个时代命题新的思考和认知。本文将主要从高校艺术专业“三服务”问题探究和分析方法,结合专业开展“三服务”具体实践途径探索,调研数据分析与实践经验总结,这3个方面来论述针对艺术专业的课程在落实“三服务”过程中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进行观点阐述。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改革开放40周年,做好“三服务”与高校专业的结合需要自我革新的智慧、舍我其谁的担当,奋力开创的精神。
二、高校艺术专业“三服务”问题探究和分析方法
在找准问题方面,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等带队分赴全省各地,带头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进企业、看项目、走村居、访人才,为各行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解决实际问题。浙江省领导班子在“三服务”问题探究上采取走进群众,感同身受,将服务人民做到稳、准、快。党委各级领导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能够给出有效促进和大力帮助,但是光靠领导层面解决大问题是不够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各门类学科、各职能部门、各人员层级纷繁复杂,难免存在实施时效性差、持久性低,各环节落实脱节、断层等诸多小问题。因此,“三服务”不应该只是各级党委办公的工作重点和方向,更应该是一切能为社会人民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的目标。在“三服务”的问题探究上,不仅是党员干部带头,更需要党员群众联系自身专业领域、工作背景,积极配合。一名党员医生,走入社区、走进农村、去到医疗落后地救助、赶赴灾难现场抢救,这是在医学领域实实在在的“三服务”;一名党员教师,组织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把教育资源带到山区和弱势群体中去、用教育影响大众,这是在教育领域切切实实的“三服务”;一名党员创业者,关注人民需求、做好配套服务工作、有诚信负责任,这是在企业领域真真切切的“三服务”;一名党员艺术家,为群众热点话题发声、用创作作品抚慰心灵带来快乐、传递正能量,这是在文化领域踏踏实实的“三服务”。着实,唯有人人增强“三服务”意识,才能更接地气,切实协同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将小问题彻底解决。
身为一名高校艺术专业的党员教师,为社会服务一直是多年来教学的主线和宗旨。在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开展的诸多教学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形成了与“三服务”相关的成果以及新的理解和思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3]。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善不善于发现问题,敢不敢正视问题,有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现实世界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解决问题,更见功力。基于高校艺术专业学科的现有教育资源,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教师的学术能力,主要分为3个方面介绍高校艺术专业“三服务”问题探究和分析的途径:一、基于“三服务”现状及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分析;二、关注时政新闻热点挖掘相关话题;三、红头文件历史资料理论研究。教师的授课对象不断更新迭替,永远面对一批充满青春活力无限创想的青年;教师所面对的教学环境不断与时俱进,社会发展充满生机;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学识不断吸纳重构,需要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和状况。在问题意识的提升上,教师需要时刻鞭策自己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学习更多,思考更多。
(一)基于“三服务”现状及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艺术专业技能,解决“三服务”中针对企业、群众、基层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针对高校艺术专业本科教育,从问题出发落实“三服务”进行现狀调查研究分析。调研样本选取主要针对浙江省高校艺术专业本科大一至大四学生。自2016年起,累计完成近千份问卷并整理总结归纳出有用数据。获得数据的方法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调查(240份,占总比25.5%)、网络问卷(500份,占总比53.2%)、暑期社会实践调研(120份,占总比12.8%)、本科生三项调查报告达成(80份,占总比8.5%)。
(二)课堂教学调查
教师通过艺术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必修课《设计表现技法》《创意思维训练》《家具与陈设设计》《住宅室内设计》等课堂教学展开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启发。设计并且开展专题讨论调查:“文化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现状问题”;“思政专题——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全球纪念活动探讨”;“环保专题——环保家具现状与环保材料探究”;“党建专题——建设美丽乡村现状调研与分析”;“民生专题——中国住宅历史发展及现状研究”。在课程开始前一周,将专题介绍及相关问卷发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相关领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问题查找和分析思考。每堂课教师对学生汇总上来的问题和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上以“三服务”具体解决方案为目标展开小组讨论,最终确定该门课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讨论解决该问题的各种方式与可能途径。
(三)网络问卷调查
“三服务”问题探究的第二个方法,是学生通过问卷网、问卷星、腾讯问卷等网络问卷平台,将专题问卷或者自己设计的相关问卷发布到网上,征集到更多来自其他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对于专题的看法与思考。网络问卷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是获得多样调查样本的良好途径。问卷通过网络、微信、腾讯QQ传播,填写人数激增发生在最初2小时内,之后逐渐下降。通过分析将学生问卷发放分时间段进行滚动线上公布,能叠加时间争取到更多填写用户。通过数据分析午间问卷回馈占总比42.6%,晚饭后问卷回馈占总比30.5%。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以获得客观认识,从而获得科学的调查结果。
(四)本科生三项调查报告
大一至大三学生暑假期间需要进行常规专业实践调查报告、经济调查报告和三下乡调查报告的社会实践和调查报告撰写。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文献学、通信访谈、媒体新闻学、田野调查、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学科方法论,并结合理论演绎、实证研究与统计分析等相结合方法对范式与取向进行综合研究;采用通信访谈方法与国内外艺术实践教育专家对话,将具体的问题与专家切磋获得指点提升。在进行田野调查、暑期社会实践调查过程中,组织学生与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话交流,把握其前沿学术思想。做到三项调查不仅分析了问题与现象,同时还能通过收集到的具体数据,整合出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结论和成果。
(五)关注时政新闻热点挖掘相关话题
采用媒体新闻学相关报道和文件整理归纳重点资讯,鼓励并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习惯的养成;推荐学生多关注“学习强国”APP、“新闻联播”、地方资讯媒体刊物及公众号发布的热点新闻。通过长期新闻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够更加清晰认知全国大力开展“三服务”的核心理念,即作为中国公民,服务必须落实所想所做,志愿奉献,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以人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政热点涉及国际关系、经济发展、人民福祉等,作为一个普通中国公民,看似国家大事、国际关系对平日的具体工作影响不大,但其实息息相关。为何要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和重建文化自信?平凡岗位的工作者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多大关联?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能做什么?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用“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突出了传统文化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即礼义廉耻,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习近平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和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核心问题[4]。教师在教育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培养着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尤其是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同样需要担负起青年一代道德观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感培养的重任。关注时政新闻热点,心系国家,心系人民,不仅在校成为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未来走向社会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能将专业能力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
(六)红头文件历史资料理论研究
要了解“三服务”本质,做对做好“三服务”,前期大量的基础文献资料工作很关键,针对“三服务”开展相关重大红头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浙江省开展的“三服务”活动,是2019年“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具体抓手。为此,省委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的通知》。教师运用图书馆70个中外文数据库,学校和学院有中外文图书175余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2 095余种;结合网络搜索和省、市图书馆阅读等途径,从中央到地方发布各类通知、新闻、会议纪要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合硬件设备,如电脑、摄影摄像器材、打印机、复印机,以满足调研资料的收集整理,科研文献资料的查阅、检索和论著撰写、修改、打印需要。
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得出,“三服务”注重以人为本,在历史资料研究方面,立足于艺术专业学科,对艺术人类学学科史进行独立研究。因艺术人类学涉及繁缛的跨学科,故本研究是对于1990年代之后繁缛模糊的艺术人类学范式做出清晰研究,并将艺术人类学范式研究从其他交叉学科中独立出来,明确表达艺术人类学独立学科思潮,挖掘服务本源。此外基于英文原著文本研究,旨在确保洞悉西方艺术人类学英文文本意义的原真性。本文运用文献学方法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进行文本考证研究,并阅读跨学科文献即艺术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本文人类学等学科思潮研究成果,并深入挖掘“三服务”以人为本的本质。
三、结合专业开展“三服务”具体实践途径探索
通过多年高校艺术专业“三服务”问题探究和分析,整理大量问卷回馈,对数据进行处理归纳,得出艺术专业对应企业、基层、群众三方最为契合且能有效解决的3方面问题。第一,企业——创新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存在创新研发成本较高、创新活力不够的问题,而高校是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同时高校学生也需要获得来自企业更加契合市场的经验和资源。第二,基层——资源匮乏。对于基层工作而言,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较少,工作也相对基础艰苦,但同时又是最贴近大多数普通群众的。高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知识库,学生通过与基层合作,学会踏实做事,也更能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基层缺什么,需要什么。第三,群众——中华文化意识薄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阵地。在改革开放、全球化经济、网络时代,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冲击巨大,艺术专业学生对于群众中国文化意识的觉醒责无旁贷。在具体实践落实中,必须建立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完善的工作机制,奔着问题去,加强积极主动性,提高自觉性,让师生认识到在本专业领域肩负的“三服务”使命,增强责任感。艺术专业学科下分支的美术学、设计学本身具有非常强的服务特质,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力和审美力的集中体现。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能与义务。基于高校艺术专业学科的实践操作性强、服务直观性明显、跨学科多元合作面广的特点,通过结合“三服务”使服务社会变得更为系统、科学、有益。
(一)企业——创新服务
针对企业创新力主要通过实践途径来开展具体工作,其中工业制造、建筑景观、设计行业对于创新力要求比其他行业都要高,非常需要高校艺术专业师生配合,协同完成创新研发到成果孵化的过程——这是针对企业服务的重点。
每年,专业各课程,对接企业优秀校友,进行企业参观学习交流活动,并且开展主题活动,比赛选拔,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提供创新想法。2018年,家具陈设课程开展主题为“旧家具改造进社区”专题活动,联合顾家工厂制造提供技术指导,万科社区提供闲置家具,学生发挥创意进行设计改造,最终完成桌椅改造,回馈社区公共空间,供市民参观使用。在三方合作下,变废为宝,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互通,大大降低了社会服务的物资成本,一举多得。该服务项目得到来自中国教育在线、钱江晚报、浙江在线(教育板块)多家媒體报道,并且为后续与万科物业、绿城物业、保亿社区达成合作奠定基石。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服务社会,既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得到了宣传。
(二)基层——教育资源服务
浙江省各个地方党委工作的基层干部,在文化礼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上,缺乏教育资源和设计资源,艺术专业高校师生的加入可以协助更快达成目标。此外,教育基层教师的资源共享互通也是双赢的合作——这是针对基层服务的重点。
“环保”一直是全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话题。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物种灭绝,关乎人类未来存亡的命运。可持续设计一直以来是每位学习艺术设计者重要的研究课题。2017年,家具陈设课程建立“儿童环保家具设计”专题,与幼儿园基层一线教师合作,为中班孩子们设计既富有趣味性又环保的儿童家具。通过专题设计不仅让高校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给幼儿园百名中班儿童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传播了环保的理念。教学活动得到了来自钱江教育报、钱江晚报、浙江新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浙江在线等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同时也加快了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达成了长期合作机制。同年,《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前期导入“废弃玻璃瓶再利用设计”专题,通过学生设计方案沟通筛选,在暑期组建“践行两学一做,放飞中国梦想”团队,赴丽水龙泉石坑村开展“环保+党建”主题公园设计搭建项目工作。通过运用环保示范村回收的废弃玻璃瓶,设计搭建了供村民休憩活动的党建公园,成为了周边村委纷至沓来参观学习的典范。在大众新闻、钱江晚报、人民网、网易新闻、新浪网、新民网、浙江环保新闻网、指尖丽水、中国玻璃信息网、中国民生网和龙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下,已然成为了网红公园。学生通过课题对环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党建和美丽家园建设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2018年,课程专题与温州虹桥镇党委对接,承接党建宣传墙设计项目合作,通过对废弃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设计并搭建了一面面党建宣传主题立体墙面。课程延续并结合暑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计划,建设美丽乡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温州乐清市溪东村墙面设计改造项目。在课程中进行设计方案的绘制和沟通修改工作,确定方案后团队赴温州进行现场材料采购和搭建工作。本次实践活动结合专业课程学习,用课程所学来服务社会,也是课程教学向社会服务的延伸。浙江省在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状态,多地的乡村建设已经颇有成效,值得借鉴学习。创意溪东队的师生们将赶赴乐清市虹桥镇的方案实施地点,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配合下进行现场的设计改造工作,将设计方案变为现实,将梦想成真。这次实践活动是队员们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一次亲历创造;这次实践活动是大家一起努力用双手实现设计想法的充满意义而又难忘的历程;这次实践活动是共同践行两学一做,放飞中国梦想的最坚实的步伐。
2019年,开展“小设计大梦想”主题活动,在社会征集住宅户型,作为《住宅室内设计》课程专题,学生们完成了从测量制图、任务书制定、方案设计修改到最终的交稿一系列完整流程。服务社会让学生们对于家装设计流程和具体对接技巧有了实战经验的储备,对其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专题导入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加收获了实践能力和爱国之心。高校为基层建设带去了设计智慧,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服务,学生们也从中收获了踏实做事,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
(三)群众——文化服务
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呼吁高校艺术专业应更多走近社区、博物馆、文化馆,走到群众中去,切实提高大众文化素养贡献力量——这是针对群众服务的重点。
2014年,随着冯小刚导演的《私人定制》电影热映,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在本科二年级的《家具与陈设设计》课程抓住热点话题,导入“私人定制”专题,引导学生们关注历史名人、文学作家、著名设计师、表演艺术家,准确分析和把握人物个性和特征,进行定制化陈设设计。学生在设计方案的前期,只有对人物的历史背景特点进行多方面的了解与分析,才能做出符合人物气质的好方案。该教学首创“软装盒子”三维模型方案展示方式,教学成果获得了浙江教育在线、下沙资讯、万科房产报道,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以及相关学科效仿。
2016年,《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时代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高校艺术专业教育责任重大,不忘使命。课程专题通过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合作,将学生创作的伞面,扇面作品以创新的表现方式,展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魅力。通过在展馆展出,市民点评交流的方式传播和增加传统文化影响力,并且促成了博物馆实践教育基地的合作签署。此外,多年来该课程还长期与杭州动物园科教处合作,完成园内活动室设计改造、园区内地图设计、新年展厅布置等系列专题服务项目。
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全球热点,世界各地的科学社会主义拥护者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本科大一基础课程《创意思维训练》结合全球热点,适时开展“创意马克思”专题设计项目,引导学生研读马克思著作、传记、历史重大事件,通过资料整理总结归纳马克思精神特点;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钢丝球、吸管、图钉、五谷杂粮等具有肌理效果的材质,用浮雕的形式重塑马克思形象,展现马克思精神。学生通过材料准确传递其对马克思主义与精神的个人解读,受到来自人民日报、学习小组、新京报、新浪浙江的关注报道,成为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活动的亮丽风景线,更直观生动地让群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四)高校“三服务”实践难点与意义
在开展实践工作的同时,调研工作亦可同步进行,从真实的工作中获取真实的问题搜集和数据统计。多年项目实践经验总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合作双方或多方的时间能够达成同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往往会因为时间差造成项目未能启动或者达到预期效果。此外,项目在空间距离上产生的路费问题也是开展实际工作时比较大的绊脚石,需要合作双方或多方良好沟通,互补缺漏,互惠共赢,方能圆满完成工作。在专业结合“三服务”具体实践途径探索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未知、困难,但是每一个服务项目的達成,无论对学生还是合作方,都具有非常积极正面的成效,且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四、调研数据分析与实践经验总结
高校艺术专业在“三服务”从问题探究到实践探索,再到落实展开具体工作中,调研数据资料收集和实践经验总结归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针对现有相关项目成果、调研资料以及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总结并给出合理分析。在收获的问卷回答和数据统计可以客观提供“三服务”工作的指导参考。在课程中通过导入“三服务”专题项目,学生的反馈79.6%表示满意且有意义;18.3%表示太累太难;2.1%表示不满意。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谈反馈得知,总体感觉专业服务社会的课程比起传统教室授课,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不少,课程学时不够用,经常需要课外花更多时间补充,但是能学到更多,也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和许多美好的回忆。艺术专业与“三服务”的融合,让学生们能从假命题转向更贴近现实的真实命题,对其日后考研、出国、工作准备作品集和个人简历,都有着丰富且具有实力内涵意义的作品素材。在完成“三服务”具体工作之后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总结,得到有效的反馈意见,协助开展后续服务工作,也为下次更好地开展服务项目提供指导建议。
笔者多年致力于研究艺术教育服务社会课题,在研究方法上实行真题真做,身居第一线,搭建好师生与社会服务工作的桥梁和平台,开展一系列与企业、基层党委、社区大众等合作开展的特色服务项目。在教学中开创的社会服务创新项目多次获得《人民日报》等重大媒体的报道和广泛社会关注,同时也收获了社会各界的真实反馈。接下来,就艺术专业在“三服务”实践过程中收获的经验做一个总结,主要从4个方面展开:一、艺术专业的“三服务”能够促成专业思政融会贯通;二、要做好“三服务”必须关注民生热点话题,时事政治;三、专业教学“三服务”必须课堂内外相辅相成;四、“三服务”的落实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三服务”促成专业思政融会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艺术专业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中结合“三服务”,能够在早期介入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养成,更好建立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化的认知与认可,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艺术专业课程同时具有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非常直观直接地展现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成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是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课程”+“三服务”更好促成了专业思政融会贯通。
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结合“三服务”具体项目落实,专业教师聚焦如何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特别是如何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开展深入研究。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全球各地各界掀起一股马克思主义思潮巨浪,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开始变得多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迎来诸多新的可能和发展方向。深入学习夏宝龙书记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要成为高校立身之本”,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命题。开展发挥浙江“三个地”优势为思政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研究,新时代立德树人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加强高校思政工作新阵地新平台新载体建设研究。专业课程在教学工具和方法上可以有更多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吸引力研究,高校思政工作实践教育培训资源开发研究,强化高校思政工作支持保障研究。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教师是榜样,青年一代是关键,改革亟需专业教育结合“三服务”实践创新。
艺术教育的成果展现形式,决定了该学科能直观呈现思政教育成效。以艺术教育“三服务”实践探索,促进了课程思政化的自然切入,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专业课程特色落细、落小、落实。专业教师通过提炼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与艺术表现方式结合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生动有效的载体。通过与社会、生活具体的联系和对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和使命感。从人文艺术角度出发,做“三服务”本身,促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课的完美结合。艺术教育实践环节为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需要“知行合一”,创建“全员育人共同体”,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真正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配合。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从“三服务”实践中积累并总结经验,实现思政教育向专业课程渗透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
(二)“三服务”关注民生热点话题
要做好“三服务”必须密切关注民生热点话题。习近平主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如何改善生态民生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建设的融合推进到新的高度,开辟了改善民生的新路[5]。在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中,人民是最核心的主体,一切围绕人民开展各项服务工作。在新时代,国家拥有良好的服务将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美好与幸福。社情无小事,民意可关天,关注民生热点,才能把教育做好做实。
关注时事政治,民生热点是应该是每位中国公民最基本的素养。唯有了解国情,国家发展才能更好地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及学生自身的努力方向。在专业课堂教学同时,呼吁鼓励学生关注学习强国,多读新闻,多了解国家重大事件。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领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锻炼,而忽略了对身边人与事的关心。只有立足于中国国情下的思考和设计才能符合国民需求,具有民族特色,走向国际舞台。在课堂选取案例时,教师每年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新热点话题和民生关注热点,带领学生关注国民国情,贴近实际生活,做有用、有意义的设计服务项目。
(三)“三服务”需要课堂内外相辅相成
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课堂内为主要传授知识的空间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不断改革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结合数字化平台,可以完成网络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够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学习。艺术是一门跨越情感和技术,是融合多重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更加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课外实践操练。通过实际社会服务项目的训练,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综合的评价与交流,让学生们更加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以及如何更快适应社会工作的各方面能力需求。“三服务”为艺术专业教育提供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沿途有美丽的风景和丰富多彩的素材供艺术教育采撷汲取。趁着“三服务”在全国各界大力推行之势,也为艺术专业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各界、服务社会方方面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
什么样的课算得上一节好课,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标准,不同老师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成果丰厚,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准,许多公开课、展示课、表演课,其间有作秀成分,过多流于形式。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说课、讲课的形式来片面评价一个老师优秀与否,应该更加注重课程本体的内容与意义。再者,课堂内教学其实只是教学众多环节中的一个,如果忽视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教学要想取得真材实料的素材和成效只能是天方夜谭。在某年参加教学技能大赛时,有一位领导评价一语中的:课讲得好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要在学生、社会、教育界产生的影响力和积极效应才是难点和关键。的确,教师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其实就是学生,评价一堂课好坏应该由学生说了算。缺失课内的高质量教学讲课和精心设计课件的课程,不算好的课程教学;丢弃课堂外丰富的社会资源和题材,更是禁锢了教育强大的影响力。只有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立足于“三服务”大平台,才能创造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效。
(四)“三服务”必须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党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是进行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理论从实际中来,并接受实践检验。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实践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现在用人单位除了考察人才理论知识外,更关注人才的实践能力。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做好高校专业课“三服务”工作,课程教师需要积极联系社会各界,与专业相关企业、政府基层部门、面向大众的博物馆合作,将教学活动中的课堂理论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保障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得,为我国培养出具有创业和就业优势的一流人才。
参考文献:
[1]知网编辑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提高“三服务”工作水平[J].秘书工作,2018(12).
[2]以“三服务”转作风担当促落实.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第六次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C),2019.1.14.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