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柱侗族传统礼俗调查
2019-08-30潘丽凤
潘丽凤
传统社会中,各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俗对规范社会秩序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如今,许多民族在现代化的洗礼中失去民族特性,同质化趋势不可阻挡。新的规范尚未形成或尚未被接受,旧传统及其价值又面临着被忽视或被遗弃的境地。基于此,本文意图探索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侗族传统礼俗资源中礼俗的价值。
天柱县侗族及其礼俗概况
天柱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处于黔东湘西接合处,清水江下游。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侗族占县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据《侗史》记载:侗族系古代越人的后裔,部分越人在战乱中先后向西南各地迁徙,有的部族迁到“五溪蛮”(今湖南)与当地土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今天柱县的侗族。
一、天柱县侗族礼俗
1.婚俗
婚姻是两性的结合,也是人口繁衍、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婚姻是家族延续和家族外交的大事。婚姻礼仪一直是各地各民族非常重视的民间习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天柱侗族民间传统普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男婚女嫁的标准尺度;1950年以后,天柱侗族男婚女嫁也仍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到北侗“对山歌”文化的影响,也有部分侗族青年男女因唱山歌而在一起。
在婚姻听命“父母之命”的年代里,侗族的说媒提亲习俗与中原地区并无太大差异。专门做媒的人(即媒婆,由中老年妇女担任)去说媒后才能谈婚论嫁。
(1)说媒(说亲)
侗族传统婚姻也注重门当户对和对方人品。在介绍阶段,全由媒婆负责。侗族传统的相亲男女当事人是不能见面的,主要是父母亲或者亲戚随媒婆前去观察男方家居住条件等。
(2)放篮子(定亲)
媒婆说媒成功之后,男方择吉日在半个月之内去女方家放小篮子,放小篮子时双方商量什么时候放大篮子,一般是一至与两个月之内放大篮子,需女方家同意。放小篮子时,请女方家的亲戚吃饭;放大篮子的时候请所有的远亲近邻(有些是整个村寨)吃饭。放篮子的意思是在熟人社会里初步确立两家的姻亲关系。以前,男方到女方家放篮子之后,女方可以到男方家分田分地的。
(3)讨日子
男方家一般选择在农历二月二或者六月六去女方家讨日子。一般都要提着竹篮,竹篮里放两支毛笔、两瓶墨水、两张红纸“贴”,同时带上猪肉、酒、糖表达心意。女方家父母或亲戚用男方家带来的笔墨在“贴”上写下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拿回家来排双方的八字,看好日子后再提着竹篮去女方家讨日子。有一些地方是放大篮子的时候,男方家要求女方家给生辰八字,男方家拿回去请人算好日子,就会直接来女方家讨日子。讨日子,就是定下具体的婚期时间。通常不是讨一次就能成功的,女方家父母不舍得女儿,想多留女儿在家几年,男方就会不断来讨日子。
(4)过礼(下聘礼)
男方家讨到日子后才择日(在迎娶日前半个月)到女方家下聘礼,侗语称“打礼”。男方家用箩筐(箩筐贴上红纸)挑着猪肉、酒、糖等去女方家,还会带上手镯、戒指、耳环等为礼物,或者男方家给钱女方自己去买,一般男方给女方彩礼钱。所有的聘礼都取双数,并贴上红纸。过礼当天男方到了女方家之后,还要带礼物(猪肉、酒、糖)去女方的舅舅家认亲,并告诉舅家办喜酒日期。侗族一直有“认舅亲”的习俗,“认舅亲”是表示对舅家的尊敬和感谢之意。过礼后女方家尽快把男方家送来的糖分送给自家亲戚朋友,并告知办喜酒日期,亲戚朋友由此知道该女子什么时间将出嫁,于是,开始准备些礼物到时相送。
(5)好事
侗族好事就是男女双方在各家办喜酒结婚,好事一般都是举行3天,有“三日好事”的说法。女方在好事前两夜有“哭嫁”的习俗,在1950年以前有些女子“哭嫁”要连续哭“好事前”的半个月。“哭嫁”就是女子舍不得父母,哭诉自己是女儿身命不好要被嫁出去,不能像男子一樣一直在家孝敬父母,表现了对父母依依不舍之情。女子的哭是对即将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及家人无限依恋的体现。有些地方还流传“伴哭嫁”的习俗,就是好事的前几天,女方亲戚去女方村寨的左邻右舍收取一些大米和钱(买猪肉)来女方家做饭,好事的前一天整个村寨的妇女会来女方家“陪哭嫁”,来一个女伴新娘哭一次,哭一整天下来,会出现嗓子沙哑的情况,这就是“伴哭嫁”习俗。
2.丧俗
(1)临终
老(病)人临终时,亲属们要陪在身边,在异乡的亲人要尽可能赶回来与之见上最后一面,聆听临终遗言。侗族流传着老人不能死在床榻上和火炉旁的说法,老人或者病重者都要有人照顾着,子女一直陪伴在其身边,让其在亲人身边断气。侗族人相信,人若在床榻上断气,死后去阴间也要背着床;若在火炉旁断气,死后去阴间也要背着火炉。
(2)断气
亲人是否去世,以是否有呼吸和脉搏是否跳动为准。断气后亲属马上在堂屋摆三块木板,立刻给死者洗身,坐着四方盒子(盛着稻谷),洗完之后给死者更衣;一般给死者穿5件衣服,有的是7件或者9件。第一件穿的是白衣服,随后是蓝色、黑色等,一般穿“卟叽”“四玲布”做的衣服,通常不穿“尼古”做的衣服,传说死者穿尼古衣去阴间会被蚂蟥咬。断气后亲属马上放三响大铁炮(火药制作,响声很大),寨子上的听到铁铳声就会过来帮忙,“道银师傅”来了之后亲属请其算日子下葬,道银师傅开坛祭师后,孝子孝孙穿上孝服,还请寨子上的人分路去亲戚家告知、报丧。
(3)守灵
死者沐浴、更衣后要摆放到堂屋三块木板上,孝子孝孙穿着孝服,亲属及帮忙的人在手臂上绑白布。孝子孝孙及亲戚朝夕轮流在堂屋守灵,守到出殡为止,一般为7天,有些是15天。道银师傅在堂屋念经、做法事(侗语“倒场”)时,孝子孝孙要在堂屋跪拜、作揖。道银师傅算好出殡日子,亲属请寨子的人制作棺材。一般在50岁以后或者病重期间,家人会事先为之制作棺材。亲属请地理先生看风水,祈求一块能护佑子孙后代的福地来安葬先人,看好地之后请寨子上的男子汉挖坑。通常情况下,除炎热天外,死者要在堂屋木板上放三天之后再放进棺材(即入殓)。入殓是要道银师傅选择吉日吉时的。放入棺材后,孝子孝孙要来见死者最后一面,然后再盖棺,孝子孝孙还要哭丧。
(4)上山(出殡)
道银师傅选好出殡时间,出殡前要进行祭祀,诵经超度亡灵。祭祀完后就出殡。棺材(灵柩)抬出家之后,亲属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睡的被子、用过的东西全部烧掉(烧掉的东西跟着死者一起去)。上山时抬灵柩的都是寨子里的中年男子,4~16人轮流抬到下葬地点。上山时孝子孝孙走在道银师傅后面,抬棺人之前,手里拿着香火不时地对灵柩下跪。当送葬队伍快要到达下葬地点时,孝子孝孙要跪谢送葬者,请他们止步,送葬亲友和女性脱去孝带和孝服返回。
(5)下葬
抬棺人把棺材抬到下葬地点,地理先生念经当场杀掉公鸡(要打鸣的公鸡),用鸡血印在棺材头和棺材尾,再印在土上面。再把棺材放入坑里,棺材上放一块花布,地理先生“扫影”,通过“念经”把活在世上的人的影子即挖坑的人和抬棺的人等的影子扫干净。扫影之后,地理先生诵功德:“孝家发富发贵……”把棺材上放的那块花布拿给两个孝子抬着,先丢红包在孝子的花布上,亲戚(主要是女儿女婿)再丢红包在孝子的花布上,孝子再把布包起来背回家,背回的布一般放在家里堂屋的神龛上。地理先生再把破土(挖坟时第一锄头挖的土)填在棺材上,接着是死者最亲的人先填土,最后亲戚再帮忙一起填土,有些当天立碑,有些过后再立碑。送葬的人也不允许再把孝服和白布带进家里,在进家门之前,必须在家门口盛着茶叶水的盆里洗手。
安葬后第三天(从下葬当天算)要去“扶墓”,把填的土扶正扶大扶整齐。安葬后在家里附近的地方安“土地”(三片瓦组成的),点7天的煤油灯,烧7天的包封、香火、纸钱等。子孙祈望死者灵魂归天国,在阴间有栖息处,死者下葬后亲属给死者烧“鬼屋”(配套有衣、食、住、行等用具的大纸屋),希冀死者在阴间过上舒适的“生活”。
3.生育礼俗
侗族办喜酒结婚后,女性平时在娘家居住,播种、收割等农忙时节才由夫家派人接去小住几日,直至怀孕才到夫家长住。妇女怀孕后,婆家的人会在农历初一、十五拿香烛、纸钱、供品前往附近的庙里祭拜,祈求祖先和王母娘娘保佑与赐福,并许愿答谢。逢年过节,夫家还要在家里祭拜祖先,保佑分娩顺利、母子平安。日后若能如愿,家人须挑选吉日再到庙里还愿。孕妇不能去别人家,只能坐同一张板凳,别人不能坐,吃饭也是从房间搬出那张凳子。当地侗族人认为若是被另一个怀孕的女子坐了板凳,该孕妇就会没有奶水喂孩子。孕妇不能去家里的厨房,厨房有灶王菩萨,相冲。孕妇出门上厕所要戴斗笠,孕妇是“红人”,不能见天亮。生了孩子,用布包着孩子,三天之内不能出房间。婴儿三天之后,才能洗澡,穿大人的衣服(旧时没有婴儿的衣服,就穿大人的衣服),才能出房间,但不能出门。侗族女性坐月子时,房间的窗户紧关,门也关着,一直关到30天为止,产妇要在房间整整待上一个月,不能沾冷水、刷牙、淋浴、洗头发,洗手洗脸、漱口只能用开水放凉的温水。由于女性产后身体比较虚弱,加上要哺育婴儿,饮食营养非常重要,三顿必须吃炖的土鸡、土鸡蛋等,侗族人认为鸡是最补的。
4.其他礼俗
侗族是稻作民族,天柱县侗族地区普遍种植糯稻和水稻。天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较高,土壤肥沃,有适宜农作物(糯稻、水稻、玉米等)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因而天柱县侗族普遍喜爱糯食,喜欢将糯米制成各种糯质食物,如糍粑、甜酒、米豆腐、甜酒粑等。按侗族人的说法:“无糯米不成敬意。”在以前,生产劳动对侗族村民来说是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勤劳的侗族村民在农忙时节总是互帮互助,大家一起在这家帮忙完后再到另一家帮忙,无须酬劳。侗族村民在播种插秧时,会看日子选择吉日去插秧,俗称“开秧门”。侗族村民“开秧门”的时候自家的秧插完之后会主动去帮其他家的忙。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侗族俗称“幕”,村民不能挑粪,否则是对观音老母的不敬,是淋观音老母的头。在农历的三月、六月、九月各有一天,侗族俗称“土皇”,村民不能挖土。
吃饭的时候,辈分最老的先入座,坐上席,长者动筷子后才能开始吃饭,吃饭不能发出声音,吃饭不能敲碗,盛饭要用双手递。喝酒时,等主人家举杯时,方可饮酒;敬酒时,自己的杯子或酒碗要低于所敬酒的人的杯子或碗。不要把碗里的剩饭倒回锅里,喝汤时不要发出声音,啃骨头也不要发出响声,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盘子,不要专吃最好的食物,不要用筷子插在碗上面。正月十五日过小年,表示过了当天后就要开始干农活了。二月初二,寨子里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三月初三的时候,侗族俗称“蛇婆出山”,要封蛇洞,过年打糍粑,最大的那块糍粑必须留到这天来吃。立夏当天,侗族人要吃竹笋。笋子炒猪肉,人们吃第一口的时候要吃笋子,寓意用笋子(竹笋是硬的)撑开眼睛,开始忙农活。四月初八牛的生日,当天不让牛干活,给牛吃好。五月初五,过端午节,正午12点过节吃饭,在大门上掛草叶子,寓意牛鬼蛇神进不了家门。六月初六,晒家谱,晒箱子里的东西,当天晒的物品不发霉。七月十五日,鬼节,烧包封,祭祖。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全家人团圆吃月饼。九月九,重阳——酿的酒最好喝,俗称“重阳酒”。九月里酿的酒都是好酒。在侗族礼俗中,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天柱县侗族礼俗的内在价值
一、侗族礼俗中的和谐友善
侗族乡村中,受传统礼俗的影响,村民之间乐于助人、相互宽容、团结协作等,体现出了侗族村民之间的友善。例如侗族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村寨的人不辞辛劳帮忙通知亲戚。再例如侗族村民“开秧门”的时候自家的秧插完之后会主动去帮其他家的忙,整个村寨都是和谐的画卷。村民之间互相帮助,可以看出村民之间是非常友善、和谐的。
侗族村民在婚丧嫁娶习俗中的互帮互助,展现村民与村民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体现为侗族村民在相互交往中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侗族村民信仰祖先神,热爱大自然,祭拜大树,体现村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侗族女性怀孕后,到庙里祭拜、许愿答谢、庙里还愿等行为,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善良、淳朴,以及对和谐生活的追求。在侗族传统的生养礼仪中,不管是打三朝、做满年,还是过大生日,办酒席时村寨的人都前来帮忙。打三朝时双方对歌,表现出寨子之间的和谐关系。侗族村寨,尊敬长辈也是传统的礼俗,年长者因其在集体劳动中经验丰富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在吃饭时,由长辈坐上席。另外,孕妇是“红人”,产妇坐完月子,要用三种草药来洗头、洗澡、洗衣服、洗床单、洗凳子、洗门槛等。侗族的这些传统习俗已根植在当地人的思想意识里,成为意识的一种约定俗成,进一步促进了侗族乡村村民的和谐。
二、侗族礼俗中的诚信
侗族婚姻礼俗注重诚信。侗族传统的婚姻嫁娶是按约定俗成的程序进行的,结婚办好事时,男方家给女方家放篮子之后,可以等2至3年后再办酒,男方在女方家住的那一晚,要轮流守嫁妆守一整夜,且半小时放一次鞭炮。在婚丧嫁娶中,受礼俗的影响,乡村中的大多数人遵守信用,都展现了侗族人讲诚信、守信用的传统美德。
三、侗族礼俗中的孝敬
侗族丧葬礼俗中的披麻戴孝、哭丧、抬棺等是孝敬的一种表现。侗族传统的礼俗,注重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侧重家庭伦理道德,强调要尊老、养老、敬老。对家里老人的孝敬,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孝敬,也体现在精神上的孝敬,既要尊敬老人、爱护老人,也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给老年人全方位的关心。
侗族礼俗是侗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礼俗活动中,侗族村寨社会成员能感知“四时”之理,体察人间百态,甚至领悟生命之意义。换言之,侗族礼俗是侗族人民物质与精神之教育载体,有着纯民风、启民智等教化功能。
作者单位: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