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力能扶世,政能济民
2019-08-30刘隆有
刘隆有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县人,素以“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著称于世。其实,元结不仅写出了富于正义感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文,更让满腔热血结出了一树现实之果。元结生活的玄宗、肃宗、代宗时期,正值唐朝由盛转衰,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顷刻间把唐王朝搞了个昏天黑地,国家和人民均陷入水深火热中。元结以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华,挽时难,解民苦,为时代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正是元结被其他现实主义文学家所羡慕和崇仰的地方。杜甫曾由衷赞叹:“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南宋叶适也由衷敬佩,称元结“实有才用,论能扶世,政能便民”,是“唐时高品人物”。
学行俱高的英杰
元结本是鲜卑后裔,系北魏常山王拓跋遵的十二世孙,曾祖在唐初袭爵常山公。其祖父元亨服膺汉文化,曾感叹:“我承王公余烈,鹰犬声乐是习,吾当以儒学易之。”遂一改鲜卑人尚武旧习,尚文崇儒,以诗书传家。到元结的父亲元延祖时,已然典型儒生高士,安贫乐道,不谋仕进,做了一任县主簿和一任县丞,便挂冠归隐于鲁山县商余山下,认为“人生衣食,可适饥饱,不宜复有所须”。每日读书外,灌园采薪,坚持劳作,说:“有生之役,过此吾不思也。”
颜真卿所作元结墓碑铭,称其少时“倜傥而不羁,十七始知书”。老大不小了,才知道文化知识的重要,拜其族兄元德秀为师,开始认真读书。元德秀博学高德,以“才行第一”登进士第,为官爱民,不恋利禄,为时人所钦佩。元结跟元德秀学习长达十年,后又师从萧颖士。萧颖士是当时极负盛名的诗文家,十九岁就进士及第,对策第一,为人颇重气节,不附权贵。元结还曾向苏源明学习。苏源明工文辞,历官知制诰、秘书少监,以文章、气节、政见,有名于天宝年间。元结与苏源明结为师友,经常得其具体指点。
元结自幼“聪悟宏达”,天赋极高,又得优良家风氤氲化育和三位一流贤德学者悉心培育,在商余山下苦读十年,已是学贯儒道、名动乡里的青年才俊。二十九岁那年,他被当地官府推举参加朝廷制科大考。
据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天宝六载(747年)正月,唐玄宗在举行了隆重的南郊祭天大礼后,一面大赦天下,一面令各地郡县长官选贤,将那些“灼然超绝流辈,远近所推者”送到礼部应选。奸相李林甫怕参试举子在对策时揭发他的恶行,遂以“举人多卑贱愚聩,不识礼度,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为由,指使考官来了个零录取,并上表唐玄宗,以“野无遗贤”敬贺。老迈昏聩又志得意满的唐玄宗,竟把奸人的佞语当了真,以为天下英才确乎早已被自己招揽尽净,不需再费神网罗了,乐滋滋听之信之。
元结等众举子空跑一场。元结约同来的乡人一路回家,那位乡亲却被贫贱苦怕了,要留在长安依托权门,谋个一官半职。元结开导这位乡亲道:自古以来,人们都崇敬“丘园洁白之士”,因为这样的人,“外独自全,不和不就,饥寒切之,不为劳苦,自守穷贱,甘心不辞”。一旦天子来招,“欲有所问,如咨师傅。听其言则可为规戒,考其行则可为师范,用其材则可为经济。与之权位,乃社稷之臣”。您怎能忘记向这样的贤者看齐,而去为人当跟随,做奴仆,受鞭策?人的一生,如果不能“方正忠信以显荣”,就应“介洁静和以终老”。一番话说得乡人心服口服,和元结一道离开长安,回了家乡。元结把他开导乡人的话,和李林甫污蔑士人的恶语记下来,写成《喻友》一文,以具体阐述他“贵不专权,罔惑上下,贱能守分,不苟求取,始为君子”的人格追求。
元结和友人结伴,在商余山深处开辟榛莽,新建亭庑和堂宇,耕艺山田,兼备药石,“因而习静”,读书、耕作、健身三结合,努力完善自我。有俗士教元结以“显身之道”说:“于时不争,无以显荣;与世不佞,终身自病。君欲求权,须曲须圆;君欲求位,须奸须媚。不能此为,穷贱勿辞。”元结特作《自箴》以示:“与时仁让,人不汝上;处世清介,人不汝害。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表明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之坚定不移,终生不变。
商余深山六年耕读,元结的学识、文章、人品日进,声闻更显。天宝十二载(753年),当地州县又推荐元结参加朝廷进士考试。试前,礼部考察举子旧作,元结选了几篇编成《文编》进上,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杨浚读罢大为叹赏,说:“以上第污元子耳,有司得元子是赖。”给个上等,对元结也是一种玷污。元结的老师苏源明得知这事,鼓励元結道:我曾忧虑“直道绝而不续”,没想到杨公和你之间竟一脉相承!天宝十三载(754年),有司于都堂策问群士,元结果然考得上第。据《登科记考》,这年录取进士35人,状元杨,以“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句名噪一时的韩第二,元结第三。
善解时难的将星
唐肃宗急于平定安史之乱,向时任国子司业的苏源明“问天下士”,苏源明说元结正是这样的可用之才。时值李光弼拒史思明于河阳,唐肃宗听说元结有谋略,遂虚怀召问。元结详论兵势,并献《时议》三篇。尖锐指出:安史之乱初起,其祸虽剧,平乱却进展顺利,以弱制强,以危取安,如今却诸事不顺,原因皆在天子“未安忘危”,纵情享受,乐闻谀词,致使举措多误,政令徒具空言。“若陛下视今日之安,能如灵武时,何寇盗强弱可言哉!”尽废一切杂徭和不合理的制度,信任天下贤能,推行仁政,固守这些“帝王常道,何为不及”!唐肃宗读了高兴地说:“卿能破朕忧!”又叮嘱元结:“卿果破贼,朕忧遂停。”当即任命元结为左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前往唐、邓、汝、蔡等州招缉民间义军。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高晃,也率五千余人归附。元结兵力大盛,率之逼压贼境,挫其锐气,史思明大受震慑,再不敢南侵,元结为朝廷保全了泌阳等十五座城池。
元结在泌南治军守城期间,为解救社会灾难,安定军政大局,做了不少努力。元结看到当地因安史之乱而州县残破,民不聊生,户口和物资锐减,县署官吏员数却过滥,百姓不堪重负,就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来上了一道《请省官状》,历数亲见当地惨景:“自经逆乱,州县残破,唐、邓两州,实为尤甚。荒草千里,是其疆畎;万室空虚,是其井邑;乱骨相枕,是其百姓;孤老寡弱,是其遗人。”建议“先省官”,大量削减冗员,以减轻百姓负担。
泌南一带曾被安史乱军占据,元结到后始从乱军手中夺回,军民战死者很多,“街郭乱骨,如古屠肆”,元结全都收集安葬,名之曰“哀邱”,并作《哀邱表》立碑记之。又奏请朝廷,抚恤将士父母和军烈孤弱。将士深受感动,勇气倍增。襄州将领张维瑾等杀长官,据州反,后又遣使请罪,元结奏请朝廷,受其归降,避免了一次残酷征杀。朝廷频降玺书表彰元结,拜元结为监察御史,同时授其部将十多人为将军。来调离后,元结被任命为知节度观察使事,摄领山南东道节度府事。因來与附近的淮西节度使结怨极深,山南东道形势一度十分严峻,“远近危惧,莫敢谁何”。由于元结处置稳妥,代掌府事八个月,境内晏然,一派祥和。
元结“威望日崇”,统领的部队成为朝廷在南方能依靠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荆南有不服从朝廷政令者,唐肃宗命荆南节度使吕征讨,吕辞以无兵,唐肃宗说:“元结有兵在泌阳。”遂任命元结以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兼荆南节度使判官,率兵助之。在兼荆南节度使判官期间,元结还平反了李林甫党羽诬陷潭州刺史庞承鼎冤案,既伸张了正义,又使被冤案牵连的百余家得到解救。
元结在山南东道和荆南任职三年,初登要津,就表现出超人的领军从政天赋和挽狂澜于既倒的救时本领,一时声动朝野。但元结并未因此而飘飘然,有机会就向社会广征良策。唐制,每年冬,州县长官都要通过考试,选送一定数量的士子到京城,参加来年朝廷举行的进士科考试,是谓“生徒”和“乡贡”。元结就利用这一机会,鼓励参试士子积极献策。《全唐文》卷三八○载有元结于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在道州刺史任上,考州中士子的策问题五道,除最后一题问及一般性的理论和知识外,前四题问的都是如何解决当下最紧迫的军事和民生问题。第一题就问:“天下兴兵,今十二年矣,杀伤劳辱,人似未厌。控强兵据要害者,外以奉王命为辞,内实理车甲,招宾客,树爪牙。国家亦因其所利,大者王而相之,亚者公侯,尚不满望。”由于朝廷应对失策,姑息养奸,安史之乱虽平,军阀割据却愈演愈烈。“秀才通明古今,才识杰异,天下之兵须解,苍生须致仁寿,其策安出?”
元结的救时本领显著于世,朝廷也倚之为重。岭南道的容州(今广西境内),被少数民族溪洞夷、西原夷武装攻占十多年,其统辖的十四州也多被控制。朝廷几次任命容州刺史、经略使,都被拒于州境之外,只得借驻临近州郡办公,大损朝廷威严。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朝廷将正任道州刺史的元结调任容州刺史兼容管经略使,并授予容州都督职衔。经略使乃唐太宗贞观二年开始设置的边防重地军政长官,辖地十州的经略使称都督,十州以上的则为大都督,地位显赫,职权极重,俨然方伯。可见这时的唐王朝对元结的倚重,已非同寻常。
元结迅即从道州赶到容州。触目唯见颓城古木,赤地千里,反抗武装固拒山谷。以往数任经略使一味武力征讨,一无所获,反激起更多仇恨。元结反之,“单车入洞,亲自抚谕”,不用一兵一卒,坦诚友好地深入夷族同胞所居山洞,和其首领晤谈,动之以真情,晓之以大义,缔盟结约,解兵和好,令其心悦诚服归顺朝廷,“六旬而收复八州”。这时,元结忽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立即回家奔丧。容州夷胞的武装反抗,本是朝廷和庸吏所行民族歧视政策逼出来的,他们对元结的包容与亲和特别感激,“民乐其教”,纷纷到节度府请求,要留元结长驻容州,元结去后,又立石碑颂扬元结恩德。
心系民瘼的循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元结被朝廷任命为道州刺史。道州连遭岭南溪洞夷和西原夷武装侵扰,破坏严重。元结赴任刚启程,西原夷又攻破道州城,焚烧粮储屋宅,掳掠男女,驱杀牛马和老人、孩子。及至元结赶到,原本四万多户的道州,已是“人十无一,户才满千”,一派破败荒凉,资产皆无,未有安者。看到元结,人们如见救星,老人俯身痛哭,官吏脸上暂去饥色。然而城池井邑,唯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临近的岭南数州,到处都是夷族武装。
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一州之长,当务之急自然是安抚百姓,帮助百姓度过眼前的生存危机。然而,正当元结忙于招抚流亡,率劝贫弱,一边保守城邑,一边组织逃归者耕种山林,盼望秋收后,多活一些百姓,朝廷各使征缴赋税的符牒却纷至沓来,到任还不足五十天,就收到二百余封,每封符牒都说:“失其限者,罪至贬谪!”原来,早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宰相兼租庸使元载就“以江淮虽经兵荒,其民比诸道犹有资产”,要求当地按安史之乱前户籍和租调总数,追征近八年间百姓“违负及逋逃”累计所欠租调。专选恶吏任县令督办,不管民户实际欠没欠,资产高与下,只要打探到谁家中有粮食和织物,便派人包围其家,查其所有,征其一半,有时甚至强收十之八九,不服从就严刑威逼。岭南诸州竟也照之执行。道州百姓本已无力承担赋税,朝廷却令官员如期如数征收!
元结毫不犹豫,立即向朝廷连上《奏免科率状》《奏免科率等状》,请求朝廷根据道州现实状况,自州未破以前,百姓久负租税等,一切放免;自州破以后,正税按现有户征缴,其余并请放免。以让“百姓产业稍成,逃亡归复,似可存活”。经朝廷同意,共免税租及市杂物十三万缗、免租庸十余万缗。又请朝廷对今后赋税定个合理标准固定下来,“庶免使司随时加减,庶免百姓每岁不安”。
元结的这些努力,拯救了水深火热中的道州百姓,却触怒了肆意横征暴敛的元载和第五琦等权臣。据李商隐《元结文集后序》,元结因“见憎于第五琦、元载,故其将兵不得授,作官不至达”。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元结一度被罢免道州刺史之职,到永泰二年才复任。元结方得以继续此前的循吏梦,抚流亡,建屋舍,赈济灾民,安置贫弱,连上表奏,请免各种租税杂征,组织生产,增加收益。
元结尝自言:“在道州,黾勉六岁。”他以满腔热血和有效勤政,在道州结出了不同寻常的治理之果。最初两年间,就有万余家外逃州民返乡,临近的武装势力再不敢犯境,百姓逐渐安居乐业,有力量完成正常租庸,观察使向朝廷奏其政绩考察为第一。离任时,百姓请求朝廷批准,在州中为其建立生祠,长久纪念,并请求其继续留任,又请礼部侍郎张谓作《甘棠颂》,将元结比作周朝贤明爱民的召公。杜甫特别赞赏元结在道州的施政,称元结是“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
勇开风气的文雄
元结自十七岁“折节向学”始,终生坚持读书、著文,无论在家、在官,也无论安居还是逃难,从未间断。一生著述颇丰,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的有《元子》十卷、《浪说》七篇、《漫说》七篇、《猗子》、《文编》十卷,今传《元次山集》和《箧中集》。史称其“有重名”,苏源明“雅善杜甫、郑虔,其最称者元结、梁肃”。
元结勇于救时,吟诗、著文、编书也都是为了救时,有着十分明确的目标:要“救时劝俗”,要“规讽”“感化”,要通过“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的努力,“变时俗之淫靡,为后生之规范”,将时风、文风领上正道,勇敢地继承和有效地拓展了陈子昂的批判精神和现实主义道路。他尖锐地指出当时的诗歌仍沿袭着六朝颓靡之风,“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只能供歌儿舞女私下里“生污惑之声”,不适宜方直之士和大雅君子吟诵。为此,他特意编辑友人沈千运等“不溺于时”的诗作为《箧中集》,以表彰“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的抗俗精神,更勤奋执着于“风雅”之作,以为示范。如同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救时贡献一样,他在诗文方面的救时努力,也堪称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