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分析
2019-08-30罗思进黄煜朗卢长巍
罗思进 黄煜朗 卢长巍 梁 仁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脊柱关节骨病外科 547000
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段,多因间接外力所致,如从高处跌落时足部或臀部先着地,便会导致冲击性外力向上传至胸腰段而引发患者发生骨折[1]。骨折后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伤处局部疼痛、腰痛或腰背痛、脊背部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瘫痪,因此,临床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2-4]。以往,临床多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术后易引发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现有不少临床研究证实,后路手术内固定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脊柱骨折治疗方案[5]。本文主要探究了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行MRI检查确诊,(2)患者治疗依从性均良好;排除标准:(1)合并存在病理性及骨质疏松骨折疾病者,(2)存在精神障碍疾病者。患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该项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5例)和研究组(6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资料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后,自左侧入路,将伤椎位置中后2/3骨质及上下椎间盘组织切除并清理干净,再将髂骨块植入同侧并固定[6-8]。研究组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行全身麻醉后,采用X线对脊柱骨折部位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再将椎弓根螺钉植入进行减压,减压充分后行常规复位和固定,然后植入髂骨块。两组患者完成植入操作后,均需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并放置引流管,再逐层缝合切开皮肤[9]。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伤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表评估,总分10分,得分越高代表疼痛越显著)、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的总有效率。
1.4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伤处局部疼痛、腰痛等症状消失,X线显示骨折完全愈合,脊柱无畸形;有效:治疗后,患者伤处局部疼痛、腰痛等症状明显改善,脊柱轻度后凸畸形;无效:治疗后,患者伤处局部疼痛、腰痛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脊柱畸形严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伤椎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伤椎疼痛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伤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伤椎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对比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χ2=7.952,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7.637,P<0.05。
3 讨论
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是以往临床治疗脊柱骨折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其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手术操作较为复杂,且创伤较大,患者整体预后效果不佳[10-12]。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现代临床多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对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原因是该种治疗方案具有众多优势:(1)视野清晰、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2)后路手术内固定可对前、中、后三柱进行有效固定,这样有助于将固定部位的力学性能充分发挥[13-15]。(3)后路手术内固定属于短节段性固定,这样能保证患者在术后的运动过程中,其活动状态不会影响脊柱融合,并且还能对患者早期损伤状况进行有效矫正,从而缩短预后周期[16]。
本文结果显示,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研究组患者伤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的对照组,且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尹升吉等人[17]研究报告得出的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85.71%)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对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还能降低患者伤椎疼痛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术后恢复快速。
综上所述,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