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2019-08-30韦德康
韦德康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 547000
纵隔并不是一个器官,是一个解剖区域[1],其位置位于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口,下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和肺相隔;前后以胸骨和脊柱胸段为界。纵隔肿瘤是临床胸部常见疾病,但是因为多数良性纵隔肿瘤临床上常无症状[2]。而恶性纵隔肿瘤会出现胸闷胸痛、呼吸道压迫等临床症状[3]。目前临床上支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案[4]。既往采用的开胸切除对患者的影响较大,而在微创技术、胸腔镜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实现微创治疗纵隔肿瘤已经成为现实。本文拟纳入122例患者开展临床治疗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1日—2017年10月20日我院收治的122例纵隔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选患者均充分、全面了解本研究相关情况,并且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认可。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表现、胸部CT等确诊纵隔肿瘤[5];②病灶未侵犯主支气管。(2)排除标准:①合并身心障碍、精神异常、视听障碍者[6];②合并恶性肿瘤且进入到姑息治疗阶段者;③合并开胸禁忌证;④病灶已出现远处转移。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开胸切除治疗:完善术前准备,行单腔气管插管全麻,以肋间后外侧行15~20cm切口,使用肋骨牵开器将整个胸腔暴露,术者在直视下找到病灶位置,将粘连组织分离后游离纵隔肿瘤,操作结束进行常规关胸,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观察组采用微创胸腔镜治疗:根据患者术前检查结果取不同卧位,其中41例取健侧卧位,22例取患侧抬高30°卧位。采用静脉复合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根据每个患者的肿瘤位置,于第4~6肋间腋前线或者腋后线做1个观察孔,于第4~7肋间腋中线或腋后线作2个操作孔,长度在1.5~2cm,经观察孔置入30°胸腔镜进行探查,经操作孔进行胸腔内粘连松解,采用内镜抓钳将肿瘤周围胸膜提起后使用超声刀切开,采取一边推剥一边分离将纵隔肿瘤游离出来,再使用超声刀将与肿瘤相关的滋养血管或者相连的淋巴管烧断。将肿瘤在标本袋切成小块取出送检。观察孔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1)使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7]进行疼痛评估,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2)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痊愈[8]:肿瘤消失,患者可实现正常生活;显效:肿瘤全部或者大部分消失,各项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有效:肿瘤逐渐消失,仍然有残余,各项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无效:肿瘤未消失甚至出现新病灶。(3)开展跟踪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胸膜腔粘连、切口液化、肺不张。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NRS评分对比 由表2可见,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7.30%)高于对照组(74.58%);两组患者术前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NRS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NRS评分对比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由表3可见,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注: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χ2=8.054,P<0.05。
3 讨论
临床上恶性的纵隔肿瘤较少见,但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纵隔肿瘤主要发生30~50岁人群,但可发生在任何年龄[9]。微创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的创伤更小,切除彻底,切口美观,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10],医疗费用低,在临床有良好应用。
既往采取的开胸手术虽然可以获得良好的术野,对肿瘤的清除率较高,但是患者的创伤比较大,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更高[11-12]。本文中,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微创胸腔镜技术支撑下,术野更加清晰,对于8cm以下的纵隔肿瘤均可实现有效切除[13]。本文中行3个切口,2个操作,1个观察,在保证手术视野的同时确保了足够的操作空间,以避免因术中器械碰撞导致操作困难[14-15]。
由于胸腔镜手术创伤小,同时在腔镜下操作手术视野清晰,定位准确,对胸腔干扰轻微,患者受到的手术打击可降低到最低。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切口小,患者术后疼痛感减轻,且能够实现更快恢复。值得注意的是,微创胸腔镜手术治疗难以完整切除巨大肿瘤,难以切除局部侵犯严重的恶性肿瘤,实现根治性切除有一定难度。
综上所述,针对纵隔肿瘤患者采用微创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