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题材舞蹈编创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实践作品《守望》为例

2019-08-30周艳芮

关键词:编导人物形象题材

周艳芮

(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 珠海 519087;2.广州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舞蹈题材可谓多种多样,有历史故事题材、神话题材、生活题材、现代抽象题材等,舞蹈已经渐渐形成多元化的发展。随着这种舞蹈的多元化发展,现实题材的舞蹈作品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现实题材舞蹈的时代性及其现实人物的形象把握

(一)现实题材舞蹈的时代性

中国当代舞蹈文化的发展是以新舞蹈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为基础的,它伴随了中国人民多年的革命斗争,具有一定时代性、革命性和进步意义。中国当代舞作为不同于旧时代的新舞蹈,其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舞蹈创作实践。众所周知,近代中国人民历经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而舞蹈艺术在这段屈辱时期更是处于艰难的困境之中,它伴随着中国的革命进程不断发展。因而,舞蹈界陆续产生了符合当时中国现状的舞蹈作品。这类现实题材舞蹈在运动路径、行为方法、创作理念等方面都受到了西方现代舞的影响,硕果累累,它抓住了独特视角,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一代又一代的舞蹈新人,一波又一波的新潮,便伴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发展。

(二)现实人物的形象选择

在中国当代现实题材舞蹈的创作中,其人物形象是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的,这类舞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其核心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去进行的舞蹈创作。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是最真实而又最丰富的,非常直白,人们通过外表、言行举止等外在元素向他人展示其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内在元素。从很大程度上看,人物形象是内外元素的集合体。生活细水流长,本不能构成艺术创作的物质材料、各种现象都可能映入编导的眼中,但只有那些能触动编导心灵的画面或形象,同编导亲身经历汲取的感情相互刺激,进而产生共鸣,才值得留下来作为生活材料被创作。

(三)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条件

1.深入现实生活是挖掘人物形象的源泉

所谓现实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物。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的人物形象定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比如忙碌的上班族、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这类人物真真实实生存在我们身边,其形象是最逼真、最真切、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生活积累对编导们选取题材、动作元素的提炼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作品表现现实题材的切入点,又能够传达出作品情感的高度和深度。舞蹈《进城》是现实题材的一部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深触动了当今社会的农民工。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民工的问题,该编导正是跟随了时代的步伐,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从中寻找到了创作的灵感。

2.提炼生活动作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前提

有了生活的积累和体验,从生活中挖掘真实的动作,捕捉典型的人物形象,用心去领悟形象带给我们的定位,这为我们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物质保障。经典作品《中国妈妈》对生活动作的提炼非常艺术化,这源于编导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开场一群妈妈们提着粗糙的棉裤大步往前行走,并选取了“指”“跺脚”“吐”“推”“退步”“拥抱”“跪”等一连串生活化特征的动作,成功塑造了妈妈的形象。随着舞蹈剧情的发展,出现了妈妈们弯腰农作、一上一下的动作,从这些动作能看出母亲的勤劳、善良。通过捕捉这些朴实的生活化动作,经过艺术的加工,成功塑造出不一样的中国妈妈的形象。

3.抓住内心情感是升华人物形象的关键

在现实题材舞蹈中,抓住人物的内心情感对动作造型、动作节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物的真实情感是能直击内心的,抓住人物的矛盾冲突便起着关键作用。这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有人物内心情感所激发出的矛盾冲突,在充满矛盾冲突的转化过程中,就会强化突出我们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经典作品《中国妈妈》中,一群妈妈满怀恨意的“指”便是内心情感的爆发,运用肢体语言形象地外化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观众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她们情感的宣泄,这个“指”甚至比“吼”更深入人心。中国母亲本具有慈祥、善良、勤劳的共同特征,但中国人又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恨意,这时,母亲的怜爱之心与民族仇恨相碰撞,在这种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相冲突的时候,“中国妈妈”的内心也是复杂交织的,内心情感便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在这种纠结万分的情况下,编导就需要抓住人物的内心情感,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冲突也就成了这个舞蹈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从作品题材到人物性格特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编创的思维也应当紧跟步伐符合当下人们最关注的现实事件,用我们当代人的独特视角来描述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在生活的基础上再发展、再创新。笔者选择实践作品《守望》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可看出其反映了当今社会空巢老人的现象,同时塑造了空巢老人的鲜明形象。

(一)作品的构思:影视背景再现社会背后

群舞《守望》的灵感源自《云水谣》这部电影。作品表现的是一群留守母亲等待远在他乡的孩儿归来的情绪变化,她们每天对着大海凝望,盼望着自己的孩儿能早日归来,直到母亲老了,头发白了……孩子却终究没有回来。选择这个故事背景,实质上是反映当今社会空巢老人的现象,呼吁大家要多关爱和陪伴家中孤独的留守父母。编导通过艺术的手段,再现社会的背后,在编创的过程中对此题材进行了完整的构思(如表1):

表1 《守望》的A-B-A三段式结构图

(二)人物的确立:六十年代的留守母亲

作品《守望》对角色的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对时间的设定是20世纪六十年代,是过去时。如果改变作品人物形象的时间属性、性别属性或环境属性,不再是六十年代的农村妇女,不地处复杂的形势,那么整个舞蹈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就完全不一样了。编导在创作时,对人物的设定是政治动乱的年代,一群年迈的母亲们思念远在他乡的孩子们,这时就得先抓住“年迈”“思念”两个字眼。夜幕低垂,面前的大海波涛汹涌,激起了人们对大海深处的向往,可那被鞭笞着的礁石凝望的却是杳无音信的孤影。时间的转跌闪烁着岁月的光芒,为了那年幼离家的孩儿,母亲们守了一辈子,望了一辈子。这就得要抓住“守”“望”这两个字眼,因此,整个舞蹈编导围绕这四个字眼来确立“留守母亲”的形象(如图1)。

图1 《守望》中母亲的形象

(三)性格的塑造:孤独

这部作品的编导以及演员均没有做过母亲,对于母亲性格的把握也是通过不断观察和了解所获取的,先形成观察中所浮现出的画面感,再结合其他母亲题材作品中的肢体动作进行思考,细化主题动作,从而进行二度创作。因此,编导抓住了母亲心系孩子焦急等待的人物性格,从期待—希望—失望—绝望—崩溃的情绪转换,通过演员的身体所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部心灵的升华。这种直达灵魂深处的体现,编导将其展现在舞台,而母亲那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也正从这灵魂深处彰显出来。

由此看来,我们在编创的过程中用内心去感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要感悟人物性格,并分别深入了解自己和角色,找到与角色之间的异同。在舞台上无论表现什么形象,都要做到形神合一,演什么像什么,要演出人物的性格,这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具有其独特性,使之避免千篇一律的形象特征。

三、《守望》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艺术形象的挖掘和塑造是创作和表演的首要任务,特别是现实题材舞蹈,归根结底是要表现“人”的特征。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多种形式的修饰呈现在舞台上,强化舞台表演效果,升华其艺术形象。其一,将生活中人物真实的动态形象展现在舞台,不断从生活中获取塑造人物形象的灵感;其二,利用舞美设计来渲染意境,以直观的表现形式使舞蹈增色。编导在确立了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后,便能为接下来动作的提炼提供物质条件。实践作品《守望》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不仅保留了大多数人脑海中的人物形象,提取了生活中的原型,还进行了思维转化,运用了一些技术上的手段,完成了二次创作。

(一)生活动作的提炼

各类舞蹈艺术在塑造形象和抒发情感时,都是以动作为创作基础,它有大有小,有节奏快慢,有强弱之分,有舞种的区别,采用不同的舞蹈动作语言,作品的风格就不同,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应当深入生活,顺应生活,体验生活,通过细微的观察,捕捉生活中最真实的动作元素,如此,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才是最逼真的,容易将真情流露,引起观众的共鸣。

1.生活动作艺术化

作品《守望》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六十年代的海峡两岸,那个年代的生活很艰辛,编导在动作语言的设计上,贴近生活,大量提炼生活场景,选取经过艺术加工过的生活动作,比如劳作、擦拭衣角、抚摸、拥抱、奔跑、眺望以及佝偻着腰回头望着远方孩子的方向那慈祥而又沧桑的面容,不仅塑造了“家的港湾”,还向观众诉说母亲爱子心切的情怀(如表2)。

表2 《守望》中生活动作的提炼

2.舞台动作形象化

作品《守望》中编导围绕空巢老人的孤独,映射出“陪伴”的字眼,作品将“守”和“望”两个生活动作放大,经过艺术的加工,发展出更多表达母亲内心的舞蹈动作,尤其在表现母亲绝望的情绪时,编导通过抑扬顿挫的长叹,还有双膝跪地等外化的动作语言,进行人物的外部勾勒。

因此,从生活动作到舞台动作,需要编导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情感色彩进行提炼、放大和美化,使作品更加艺术化。生活动作类独特语言的捕捉与独特视角的同时切入,会让作品给观众带来亲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二)意境的渲染

在形象的外部勾勒时,不仅要通过准确的舞蹈动作语言来体现,还需要舞台上意境的渲染,有了意境,舞蹈才有灵魂,形象才不失艺术感染力。编导从空间和灯光的设计上渲染舞蹈的意境,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

1.空间的构图

我们可以把舞台看作是一个空间,倾注各种艺术形式。的确,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若能把握好空间的构图,在舞台上塑造“意”和“境”,即可创造出一个多变的空间,也会为加强人物的个性特点,推进人物形象的呈现作铺垫。

作品《守望》通过各类元素的整合,从而营造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虚实相生中的虚实是对立统一的,往往运用到舞台空间的形式上,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所谓“实”则是能直接被观众所感知的,是编导对演员体现母亲具体神态、动作、姿势等的具体把握,最终呈现在舞台的具体形象;而“虚”则是不被观众所直接感知的,是空渺的,是通过想象的空间所创造出的间接形象。在这个作品中,编导设计了三个空间:一实两虚。“实”是一群家中等待孩子的母亲所呈现的具体空间。“虚”必须以“实”为前提,以有限的“实”可以创造出具有无限可能的“虚”:其一是远在他乡的孩子们,其二是孩子的幻影,产生了虚拟的空间。这种舞台空间形式,更容易被观众感受,使舞蹈作品充满了灵性之美。“虚”与“实”相互交融,相互映衬,相互表达,从而使得舞蹈具有反映生活的广阔空间,使得观众能与作品产生共鸣,易触景生情,引发内心的思索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2.灯光的设计

作品的创作,也离不开灯光的辅助,灯光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使作品增添色彩,从而升华作品及其形象。作品《守望》的灯光围绕三个空间进行不断变化,运用灯光的强弱变换渲染了“虚”“实”的意境,实景的灯光为强,虚景的灯光为弱,较好地营造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人物形象的升华

我们将现实生活中可塑造的人物经过艺术的处理后,转化为舞台形象去反映生活,它就会超越现实的美。这种艺术的表现,不仅展现了所谓的外在美,更多的是传递一定的精神内涵,给人以社会的感性认知,具有美育价值,同时也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守望》抓住了母子情深的情感点,母亲在家等了一辈子,等来的却是儿子牺牲的消息,那种扎心的痛无法言喻,加上音乐、灯光的渲染,将情感推向高潮。在这部作品中,编导展示的不仅仅是母亲守望孩子,更多的是想通过作品,让大家关注空巢老人这个现象,关爱这个群体,趁父母健在,多给予一份陪伴。正是因为流露出这样一个富有激励色彩的文化内涵,从而升华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观赏价值。编导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后,对生活动作舞台艺术化,再进行舞台意境的渲染,从而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

舞蹈创作必须寓理于情,由情入理,以情制胜。由此可以看出,舞蹈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言情,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编导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首先会通过自己的眼睛或耳朵感知,抓住人物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线索,继而放大、夸张化,勾勒出浸透着情感的形象。这种情感的补给才更符合人物形象的特点,使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现实人物形象的成功挖掘与塑造能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进而直接影响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升整个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力,使观众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对现实题材舞蹈编创的价值体现

(一)体现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我们的时代是个伟大的时代,我们要用舞蹈艺术生动鲜明地反映这个新时代的伟大生活,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舞蹈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舞蹈的编创进行身体的言说,表现更为具体的文化内涵。现实题材舞蹈作品被赋予时代性,在关注本原的前提下不忽略主体,同时又不脱离大众,与社会接轨,不断创新。此题材的人物形象呈现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去反映社会生活,还能有效提升作品本身的观赏价值,将观众融进作品,领悟其中的真、善、美。因此,现实人物形象的成功挖掘与塑造能直接影响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升整个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力,使观众的心灵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例如我们身边有数不尽的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几乎很少有人去真正观察、关心他们,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似乎都不会有任何交集,但其实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当我们试着走进他们的世界,去真正了解他们,就会发现有不一样的光环。此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类现实问题也一直是关注热点,《守望》这部作品,其外在表现的是母亲等待孩子的形象,实则内在的含义是体现母亲内心的孤独,呼吁社会应多多关爱家中的老人,多一些陪伴,题材较好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现状。因此,为了紧随时代,我们要多亲身体验这些生活,感受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才能塑造出新时代的人物,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下的作品。

(二)表达当代人民的精神追求

从20世纪三十年代新舞蹈文化艺术的孕育到现实题材舞蹈扎下牢固的基础,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一浪逐一浪的潮流,一直发展到今天,舞蹈艺术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起伏和国家的发展而起伏发展,深入人心。当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精神追求体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事物的种种判断,现实题材舞蹈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表达了这种精神追求。无论是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还是革命时期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延续了这种精神追求。现实题材舞蹈里的人与事,虽然朴素,没那么花哨,但是打破了传统固有的创作模式,深受大家喜爱。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现实题材舞蹈能够潜移默化地对观众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现实题材舞蹈在人文精神、素质修养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把社会的责任感和与心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身体的言说,使舞蹈艺术成为时代的号召。充分调动编导内心深处最直观的灵感,能对作品倾注巨大的能量。因此,在创作中,一定要关注人物的心理,通过对他们的深入观察和了解,明白社会的真实需求,编创出更多扣人心弦,表达人民精神追求的舞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可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要体现时代性,表现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还要表达我们的精神渴望与追求。而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是衡量一个作品好坏的标准,没有了人物,作品便没有了主体,失去了灵魂。所以,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舞蹈作品中起着“灵魂”的作用,它是贯穿整部作品灵魂的线索,凝聚最深的内涵,不仅提高作品的艺术观赏性,还能使作品具有真实性。反言之,没有一个好的人物形象,作品将失去色彩。

猜你喜欢

编导人物形象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