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丝绸之路视角下梅山茶文化“走出去”问题反思
2019-08-30王韬钦
王韬钦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经济学部, 湖南 长沙 410006)
一、梅山茶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及特征
(一)梅山茶文化的形成
梅山文化发源于上古时期,相传蚩尤遗族在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幸战败而退隐江南,来到了湘中地区的地方,[1]32-35具体区域则包括现今的益阳、湘潭、娄底和邵阳的部分市县,而宋代开始则以安化、新化两地为主要代表。1988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长江文化研究会上的学者们认为,中国文化有两大分支,即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而梅山文化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一极,长期被社会忽视。自此,梅山文化正式提出,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很长一段时期梅山文化被作为中华远古原始文化的代表,不过并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学术界通常还认为梅山文化包括梅山宗教文化,[3]70其核心是梅山教,这是巫教和道教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文化表现形式;也包括梅山体育文化,[4]其中以梅山武功为代表;此外还有梅山马帮文化等。这些文化都不足以支撑起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并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孙文辉(2006)认为梅山文化并不一定可以反映人类文明变化过程,只能说它与古代先进的中原文明南下深入影响有关。[5]216要解读梅山文化应当从茶马古道开始研究,梅山文化之所以得到广泛重视并非基于其茶马交易之前的原始狩猎文明,而是基于茶马古道的重要历史影响。这是因为,从文化的产生来看,文化是一种经济现象,而经济则是一种社会现象,可以说文化是伴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的经济现象。例如人类的祖先智人曾战胜更为强壮高大的尼安德特人,分析其原因在于智人拥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及社会交往系统,人们发现了智人所制造的文化艺术品,而社会组织相对松散的尼安德特人则并没有发现艺术品。[6]因此,文化必然是伴随着高度社会化的产物。我们研究梅山文化主要是从茶马古道形成以后开始研究。
宋神宗时期曾派兵镇压梅山南蛮,此时期前后马帮已经形成,但由于马帮的作用在于将本地茶叶、桐油、茶油等特产与中原及沿海地区交换食盐、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贸易量较小,茶马古道并未形成,因此这个时期梅山文化对外影响力十分有限。茶马古道的形成与藏人对于茶叶的旺盛需求密切相关。我国古代茶叶产于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都不出产茶叶。[7]31唐朝时藏人逐渐习惯饮茶,此期间茶叶多由青藏线入藏。比起唐朝就有的青藏道,明朝的川藏道形成便晚了许多。《明太祖实录》(卷251)记载:“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万历年间朝廷颁布《安化黑茶章程》,正式定安化黑茶为运销西北的官茶。安化黑茶具有2000多年历史,始于唐朝兴于明清,明末清初,安化境内田庄乡、东坪镇、江南镇等地分布茶行多达300余家,茶叶年产销量达15万担。[8]从贸易路线来看,安化茶马古道应属于川藏道的分支,梅山文化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兴起,而梅山文化的核心正是梅山茶文化,其他文化都是梅山茶文化的衍生。
(二)梅山茶文化的内容
梅山茶文化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茶马古道农商文明的缩影,也是记录古梅山地区民俗风情的文化长廊,包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要素。[9]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独特的茶文化工艺。梅山茶尤其以安化黑茶为表,是我国古代茶制作工艺集大成者,明末清初,晋、陕、甘、鄂、浙、徽诸省茶商纷纷到安化设庄开行,将全国各地先进的茶制作工艺带到此地,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茶文化制作工艺在安化集聚升级。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益阳市茯砖茶制作技艺、安化县千两茶制作技艺和四川省雅安市南路边茶制作技艺。“渥堆”“发花”“拼配”均为安化黑茶制作工艺中特有的工序之一,其中“拼配”工艺能够解决茶产区差异、品种差异、采摘时间差异、加工工艺差异对于茶叶口感稳定的影响,体现了历史上梅山地区不仅作为原料供应地,更是来料加工的重要承接地。二是与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完美融合的茶生活文化。理学大师朱熹对湖湘文化影响甚远,由于茶树“植而罕茂”(古代种植技术较差,凡是移植的茶树都长不好),使茶被赋予了程朱理学从一而终的寓意,茶由女子的嫁妆礼品转变为男子求婚不可缺少的聘礼,梅山地区“退茶”也即“退婚”,具有了习惯法中行为契约的作用。北宋建县后,迁入大批汉人,梅山地区便以“三茶六礼”作为民间明媒正娶的标准。此外,梅山茶文化还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融入了梅山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三是诚信为本的茶商业文化。陶澍的《咏安化茶》提及“茶成与商人,粗者自留啜”,有学者解读为商业资本对于茶农的剥削,[10]但是仅从商业贸易的角度而言,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质高价优的商品流入市场也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现象仍属于被法律和道德所容忍的范围。不论受主观还是客观因素影响,这种诚信的商业文化已经融入梅山地区乃至周边居民的内心世界与原生性格当中。王载赓的《行商遗要》记述了在安化晋茶商经营茶业的商德和诚信,体现了“不瞒老、不欺小,义取四方的经营理念”。[11]可见,梅山茶文化的输出必然以商品附加值形式体现在对外经贸往来当中。
(三)梅山茶文化的特征
一是典型性。梅山茶文化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文化源头,对我国南方地区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影响深远,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得以传承发扬,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首先,梅山茶文化为地方性、行业性茶叶法规的创设开设了先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茶叶法规。为维护茶农和茶商利益,明万历年间,梅山地区产生了中国第一部黑茶茶叶法规《黑茶贸易章程》。其次,梅山地区是中华原生茶文化的重要保存地之一。梅山茶文化体现了茶马古道精神,是商贸发展与土著文化充分融合的产物,并非直接传承异地习俗,而是通过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三茶六礼”在梅山地区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融合。梅山人婚事重茶礼,而擂茶最初由北方人南下带来,而今只有广东汕尾市、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仍然保留此习俗,擂茶的传入经过了北方汉人南下带到广东、福建,再通过“填湖广,入四川”的人口迁移运动带到梅山地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梅山地区始终是对外来茶文化吸收和本地茶文化保存结合得最好的地区之一,能够较好地反映南方古代和近代文化较为完整的面貌。
二是开放性。《宋史·梅山峒蛮传》称梅山文化地区,“旧不与中国通”[12]14194,许多学者基于新化、安化等梅山文化覆盖区以丘陵为主、深处丛林、交通不便,因此认为该地区自古就是神秘而封闭的,并认为梅山茶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而根据前述表明,文化的产生本身就是社会开放条件下的产物,文化如果不能传播那么肯定无法形成文化,文化的目的性决定了其必然以开放作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封闭环境与文化在内涵及性质上存在互斥性。梅山茶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交通工具方面,宋神宗派兵镇压梅山南蛮之前,梅山地区的马主要用来作战,而此后该地区通过宋代茶马互市制度从边境购买马作为贸易运输工具。任何一种开放、繁荣的经济或文化现象都离不开那个时期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宋代造船业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通过船开展国际贸易,与此相对的陆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也有一套高效的陆地运输体系,古代新化、安化等地区则是通过马穿越连绵数千里的崇山峻岭来实现这一目的。采用马这种交通工具正是适应了当地特定历史时期交通道路的特点,体现了渴望梅山茶文化“走出去”的内在动机。从茶文化本身来看,茶叶有着沟通交流的载体的作用,通过喝茶能够结交朋友、沟通信息,茶叶起到了与外界联系桥梁和媒介的作用。
三是民族性。梅山茶文化的承载主体是多个民族及来自全国多个地方的人口,根据《魏书·南蛮传》等民族史料、出土文物和地名分析可知,对梅山文化影响较大的有苗人、濮人、巴人、俚人、卢戎、越人、白虎夷人、瑶人等数十种人,[13]其中瑶族和苗族是其主体。这些民族对于饮茶的生活习性汇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梅山茶文化,民族的特点也是形成茶马古道的重要推动因素:一方面,“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语大体上概括了瑶民当时山居的特点。因为瑶族习惯山居,故当时能够将茶叶发展成大产业,且有能力将茶叶运送出去。另一方面,瑶族的历史迁徙路线与茶马古道的繁荣兴盛密切相关,元代之前瑶族在两广地区分布较多,此时期并没有形成规模性的茶马古道;明末清初瑶族正好从两广向云贵迁徙,瑶族遍及南方六省(区),使得茶马古道南方沿线具备很好的民族和群众生产及物流基础,客观上保障了茶马古道的繁荣,茶马古道的繁荣景象达到巅峰。
四是时代性。梅山茶文化是时代的产物,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古代北方不产茶,而当今北方也有茶叶产出,如西藏易贡茶场就是在中央经济政策的关心下建设的茶叶生产基地,基本能够满足本地茶叶需求。因此古代北方特别是藏族地区对于梅山茶的依赖更强。其次,从交通来看,古代途径安化、新化的茶马古道是入藏的地理距离较近的可行道路,而如今却因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其他地区的茶叶都能入藏,因此大大削弱了梅山茶文化的辐射能力。因此,研究梅山茶文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时代的变迁,文化变迁其深层次的原因即经济地理关系、优势的相对改变。
二、当代梅山茶文化“走出去”的问题
(一)产业与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相分离
不得不说当代梅山茶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新化红茶始于唐代,兴于明清,盛于民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更是蓬勃发展。近年来,新化县把茶叶列入重点产业,2017年全县开发茶叶面积6.7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1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种茶专业合作社28个,年产茶叶4 450吨,产值达7.2亿元,其中历史遗存的古茶树、老茶园2.3万亩,优良品种比率在67%以上。[14]而安化黑茶作为中国黑茶的始祖,在唐代史料中记载为“渠江薄片”,曾作为贡茶。明清时期,安化黑茶在中国许多地区盛行,成为茶马古道上主要茶类品种。2011年,安化黑茶被评为中国最具带动力和最具传播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安化全县黑茶面积33万亩,实现茶叶加工量7.5万吨,综合产值152亿元。[15]然而,不论是新化红茶还是安化黑茶,产业在“走出去”的能力方面却十分有限,这主要是由于产业发展与文化培育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分离状态所导致,主要表现为不能较好地满足境外市场的文化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境外品牌认知度不高。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内贸总量较大,但是在“走出去”过程中因品牌认知度较低,难以开拓境外市场。由于长期定位为国内销售,目前两县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几乎没有。二是与境外消费习惯不同。茶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修身养性的慢节奏生活习惯,与境外普遍的快餐文化存在较大的不兼容,国外易于接受咖啡,尽管许多企业打造了速溶型茶叶,但这种创新由于固有的口味不一样,也难以被境外市场接受。三是缺乏对附加文化产品的打造。新时期任何文化的输出必然是多途径和形式多样化的,如国际电影、广告产品制作。不仅梅山茶文化,我国其他地区茶文化也都存在文化附加输出方面的瓶颈,附加文化在国际主流市场的疲倦,导致茶文化“走出去”十分困难,进而制约了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通道经济与丝路经济认识的分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经济“走出去”看作一种通道效应,有学者就指出:发展通道经济是通过交通运输联系的作用把区域与海外、内陆腹地相连,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通过开放,打通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16]基于对通道经济的认识,在外贸过程中习惯于“先搭桥,后发展产业”的模式,导致我们的产业发展十分盲目,制造出来的产品并不符合境外市场的需求。比如政府先把口岸和运输通道建立起来,划定产业发展的区域、类型,往往收效甚微。纵观世界产业发展模式与经验,大部分成功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政府前期规划较少,如好莱坞、洛杉矶航空航天产业等,就连硅谷也是自发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和优势之后,政府才出台相应的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回顾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生产区域有大量的瑶族居住,而作为需求方的藏区也经过了数百年才形成了与茶文化相关的饮食文化,茶马古道在区域间生产需求的力量发生改变调整的背景下也多次改道,最终在梅山地区形成了一条重要的茶马古道线路。而我们当前建设各种通道,梅山文化所在内陆地区却并没有太多可以“走出去”且“叫得响”的产品,这是生产供应和需求逻辑的颠倒所致,短期内境外无法接受梅山茶文化是十分正常的,因为当前梅山“走出去”的对象、目标市场及人群已经和古代完全不同。
同时,许多人把丝路经济与通道经济混为一谈。丝路经济建设不是简单的交通互联互通,其内涵远远超过了通道经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意味着各国各民族文化要相互包容理解甚至追捧。梅山茶文化在没有实现民心相通之前贸然“走出去”必然遭遇境外市场的冷遇。梅山茶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缺乏对于境外消费主体的研究,仍然习惯与封闭式和以供应商为中心的营销策略,这是很不合理的。
(三)新时期梅山茶文化缺乏根植土壤
梅山茶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历史上来看伴随着茶马古道的发展的确走过了一段十分繁荣的文明史,然而新时期来审视梅山茶文化,这种文化所根植的土壤已经大为不同:
首先,农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支柱。根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以及湖南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 822.0万人,共有乡村人口3 223.4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2 721.76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1 241.93万人,而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4.8%(2017年为4.9%),总体来说农业经济效益偏低。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农业人口城镇化,因此解放茶产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必然的趋势。茶农进城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城市资本下乡,梅山文化如传统种植手段、加工工艺、茶业故事还能不能完好地保留下来,这是存在疑问的。克拉克认为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业劳动力占比就越低。[17]143-145农业作为一个直接经济效益较低的产业,一直制约着我国社会资本总产出效率的提升,并且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资产报酬率很低,从事传统茶叶加工生产难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一般性劳动力将逐渐释放出来,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背景下产业各种附加产值的构成,而这种产业形态将会模糊三产之间的界限,表现为三产融合趋势,振兴梅山茶文化则需要借助更为便捷高效的对外交通工具,物流成本则处于次要考虑地位。
其次,梅山茶不再是茶马古道沿线居民的必需品。在贸易空前发达的今天,茶叶不再是唯一的促进人体消化的食品,出现了许多替代蔬菜、零食、水果以及药品,大大削弱了梅山茶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同时周边各地区加快了其他品种茶叶产业化、规模化培育,这也对梅山茶造成了较大竞争。2017年5月,湖南省口岸办航空经济研究课题组通过一次对新化、安化两地的各年龄阶层的当地居民的随机问卷调查发现(见表1),这些人群对于梅山本地茶文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并不强烈。[注]该调查对象共有200人,其中18岁以下35人,18~30岁50人,31~40岁50人,40~50岁30人,50岁以上35人。此外,调查中问到“提到梅山茶,你首先联想到的是什么?”31.3%的人选择了“茶山与茶农”,30.7%的人选择“茶饮料”,20.1%的人选择“茶叶店”,仅有7.9%的人选择了品牌包装及梅山文化。可见,文化现象本来是建立在经济和生活习惯之上的,当这些习惯消失,梅山茶也不再是茶马古道沿线居民的必需品,梅山茶文化群众可接受度也必然不如古代那么强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用一种区域历史文化而非现阶段普遍接受的文化走出国门,进而占领国外文化市场呢?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于如何将梅山茶文化通过具体的商品载体实现附加值的输出,市场需求不仅要通过生产来满足,更要通过创新来培育和挖掘。从当前梅山地区的茶产业的整体情况来看,缺乏对于不同类型消费群体潜在需求的把握,市场销售对象十分盲目。
表1 新化、安化两地的各年龄阶层的原居民对于梅山茶喜好程度调查
(四)新时期梅山茶文化借助空中丝绸之路发展传播的机理
总而言之,新时期梅山茶文化缺乏自身发展和传播的经济基础,依托梅山茶文化打造各类产业的困境,在于并没有十分清晰地认识到需求的所在,从而无法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和市场培育的着力点。而从市场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需求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古代梅山茶文化消费习惯也是沿线居民在几百年的经济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催化过程则是一个立体交织的复杂工程,至少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使文化快捷、便利地走出去,保持这种文化输出线路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地球村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马匹、船只都不是最佳选择,航空通道应该是这个时代的首选。在同一时段内,借助航空通道,茶文化可以快速多频次冲击域外消费市场,从而缩短域外市场感性认识梅山文化的过程。
第二阶段要建立文化交融的驿站,进一步提升文化的可接纳性。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驿站,驿站一方面能为商旅继续前行提供持续补给,同时其自身也具有生活和贸易功能,由于商旅汇集,也能促进文化交融和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茶文化很容易与域外文化交融并升级为更适宜海外市场的梅山茶文化。这个阶段可依托若干个国内外大型航空枢纽来发展梅山茶文化,将其植入航空经济的多个方面,如航空文化、航空酒店、航空旅游等产业。
第三个阶段则是要通过发挥文化对域外经济要素的吸纳功能。通过第二个阶段的努力,域外接受梅山文化,认同其具有广泛的市场效应,从而自发到梅山腹地来投资兴业,并促进梅山文化产业的持续升级,体现文化的高附加值和对经济的反作用。这一阶段可借助航空自由贸易城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政府规划各类梅山文化产业园区实现“筑巢引凤”,而这一步骤不能置于第一阶段。
三、当代梅山茶文化依托空中丝绸之路“走出去”的历史机遇
茶文化是我国的重要文化渊源之一,梅山茶文化作为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茶文化,这段历史不应该被斩断。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将梅山茶文化发扬光大,并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国门,从而展现我国的文化自信,这还要从空中丝绸之路建设的视角来寻求答案。整体来看,空中丝绸之路特征符合梅山茶文化“走出去”的经济规律,二者有很强的互补性,应当统筹规划航空产业与梅山茶文化产业经济布局。
有人要质疑为何要利用成本如此高昂的空中通道来实现文化的传播,其理由在于:一是文化不能以经济成本来衡量,正如郑和下西洋的文化传播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但是文化在传播后仍然可以带来一系列可观的经济价值。当前梅山茶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了种种问题,集中表现在产业与文化相分离,缺乏对目标市场文化的定位研究,归根到底文化“走出去”的困难还是在于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不理解、不兼容。二是文化必须匹配最尖端的运载工具,这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也是文化自信建立在科技、经济自信上的表现,同时航空用户的相对高端性、多元性决定了这个领域是文化传播最佳的空间。三是空中丝绸之路也需要有多元文化作为其“商品”。当前国内许多航空口岸、航空公司都依靠政府财政勉强维持,这是由于政府超前规划,缺乏航空指向型产品。要发展航空口岸经济,实现内部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轻量级、高附加价值的文化产品上做文章,可以说梅山茶文化与航空口岸经济是相互需求的,将二者结合起来发展将实现资源的良性互补。
空中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2017年6月14日在北京会见卢森堡首相格扎维埃·贝泰尔时提出的,意在加强内陆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与产能合作。空中丝绸之路经济是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新优势,也是对外经济往来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在“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能够为发展和传播新时期梅山文化提供有利媒介。世界经验表明通过航空工具打造出来航空自贸区往往具有吸引要素聚集的功能,这也是空中丝绸之路经济的应有之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是航空便利化作用。航空工具作为特有的交通工具,能够有效地密切国际经济往来,使得地球村变成现实,从而产生了国际小时经济圈。Joel Garreau认为,城市的发展总是依托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18]101-102梅山文化在茶马古道时期也正是利用了当时马帮便利、适宜且先进的交通运输方式,才能取得产业及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新时期梅山文化要“走出去”就要借助空中丝绸之路经济来现实。新时期在速度经济背景下,“心智地理”成为了决定要素资源汇集的一个重要因素,“心智地理”是人们对地理空间的一种思维定式。[19]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空间实际距离变得相对次要,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于目的地地理空间通达性和速度性的追求,人们对于短时间能够到达的地区通常比更长时间到达的地区心理距离要更近,而不论其实际距离如何。当前梅山文化“走出去”并没有与航空经济形成良性的互动,不仅国外就连省内都觉得新化、安化两地路途较远,道路坎坷。在内部与外部人员无法高效联系的前提下,文化“走出去”就会变成十分困难。因此,借助空中丝绸之路使梅山文化快速便利地“走出去”是新时期重塑梅山地区经济优势的重要前提,当前应充分发挥湖南两个国际航空口岸(长沙、张家界)辐射带动腹地经济的功能,进一步密切两个机场口岸与梅山文化片区发展的交通联系,加强高速、高铁、城轨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湖南也要积极对接郑州、武汉、南昌等国际航空枢纽,共同打造中部地区“空中丝绸之路”,形成多节点、相互交织的国际经济文化运输通道。
其二是航空枢纽作用。由于航空口岸辐射面广,在有相关航权的前提下,具有通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辐射能力,使航空口岸对于外界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其周边地区成为吸引跨国公司落户的强磁场,这很容易使航空口岸成为世界交通枢纽。茶马古道在繁荣时期一度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以及数万人规模的茶叶从业人员,作为当时重要的产业要素汇集的经济带,其拥有处于枢纽地位的交通驿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文化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交通网络的成熟发达,这是由文化的开放性、传播性所决定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广州、杭州等地,“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西方中世纪前后的伦敦、巴黎等地,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重中心属性,其重要的表现也是其发达的交通网格。而放置今天来看,现代梅山文化所处地区并非具有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同时,其所依托的县域经济与其文化地位也不匹配,2017年湖南省各县(市)统计公报显示,在全省98个县市GDP排名中,新化位居34位,安化则位居37位,均不及排名第一的长沙县的六分之一。因此,传播梅山文化,增强其文化影响力就必须依托大量的人流、物流和商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依托周边航空口岸发展梅山文化将是理想的选择。同时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将以航空口岸为驿站,在区域内形成较为集中的航空自贸区、航空城等经济形态,这将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外部经济以及梅山文化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发展。
其三是航空适载性。航空运载的货物对象通常是高端且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在考虑产品文化“走出去”时成本效益是首要的考虑因素,茶马古道时期所运载的安化黑茶属于当时十分名贵的茶叶,因此除去运载过程中高昂的马匹养护和人力成本,茶商及茶农仍然有十分可观的利润,这也是茶马古道几百年经久不衰的原因。当前,梅山茶产业生产规模更大了,但是文化品牌价值很难与当年相提并论,文化附加值的输出困难,茶叶利润空间有限。航空运载可成为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筛选器,将倒逼企业改进市场定位和营销模式,设计更具有航空指向性的茶文化产品。如打造梅山茶文化国际旅游区,通过航空的便利性,将国内外游客集聚于此,扩大梅山茶文化的知名度;利用梅山地区人文、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提炼梅山茶文化内涵与精髓,统一申报以“梅山”为地理标志的茶文化产品,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壮大行业协会组织,提高产品标准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强茶与航空两个行业的对接,在包装规格、广告设计、物流信息、进出口政策等方面达成共识,结成利益共同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内陆地区在发展空中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大都面临着适载货物的不足,许多货运航班由于供货不足都处于停工状态,航空企业利润受限,有效利用好国内外航线的高端客户群体,实现茶行业与航空行业的双赢,也有利于减少航线对于政府补贴的过度依赖。通过这些举措增加各类相关企业的盈利空间,客观上也将助推梅山茶文化产业的复兴。从多地区区域合作的角度来看,随着梅山茶文化产品内容的拓展和形式的不断丰富,并伴随着茶产品通过空港输出,可为省际间空中丝绸之路合作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借鉴,这将进一步细化中国茶产业布局的分工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地区产业总值。有利于中西部各省航空口岸成为新时期空中丝绸之路的节点和驿站,从而有效联通腹地经济。有利于增强各省之间以及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延伸茶产业、产文化的经济价值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文化和产业优势协同走出国门,这也是发展航空产业对本地茶产业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