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印《曹休》浅议

2019-08-30郑志刚

老年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印文篆书魏晋

郑志刚

曹休印原石

2010年5月16日,曹魏名将曹休墓正式得到专家认定。该墓葬位于邙山陵墓群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东侧,即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东南,连霍高速公路南侧。

曹休为曹操族子,《三国志》有传,因功累迁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大司马。其生年不详,公元228年病逝于洛阳。时值魏明帝太和二年,魏文帝曹丕驾崩(226年)两年,魏武帝曹操驾崩(220年)八年后。据媒体报道,确认墓主身份的核心物证,是一枚在墓后室北侧出土的铜印——即2.3厘米见方、瓦钮、篆书白文的《曹休》私印。

铜质、瓦钮是魏晋时期常见的印材与钮式,2.3厘米,亦不出汉魏私印大小之基本范畴。观其印文书体,为典型的阴刻悬针篆。悬针篆是指每字竖笔下端呈针尖状的篆书,一般用于私印,尤其在六面印上常见。兹印二字,清健劲直,瘦朗尊重,印工在为名将曹休“创作”时的恭谨心态,或可得窥一二。“魏晋南北朝秉承汉印传统,印文由汉印脱出,虽不及汉印精致严谨、沉着雄浑,但因时尚清淡、不拘礼法的风气使得印体偏重风骨,章法更加活泼,别有瘦挺方直、率意隽秀的独特风韵。”魏晋较之秦汉,简朴浑厚的气格日渐衰谢,反映在印章形制上,便是多字印、多面印、悬针篆印和朱文印等“花哨”样式的陆续出现。悬针篆印文之锋锐曳脚,或许正是彼时“作态”风气的一种局部表达。

《曹休》一印,2.3厘米的印高中,“曹”字之双曳脚即有1.5厘米;而“休”字木部之居中一竖,拄地撑天,尤饶峻拔慷慨气度。统览全印,点画粗细匀一,结势上紧下松,曲直对比(譬如“休”字人旁右上起笔处的左弧弯,极具“莞尔”效果)、疏密开合(譬如“休”字五个垂脚,对“曹”字之空疏下部进行了参差补偿),从容中不乏机巧。但尽管如此,“曹”字左上部之密集团块,仍然使整体布局显得负重难支。若依今日篆刻家之审美眼光,则完全可以将“曹”字左上方施以并笔、虚化手法,同时将“休”字下部垂脚粗壮、密实之。真要这样处理,艺术性倒是增强了,却偏离了讲求“中庸、和顺、秩序、理性”的贵族“品格”,置于当时国戚,断然是行不通的。

《曹休》

任何字体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皆有其仰承、拓续之生命链条。就《曹休》印所呈示的悬针篆而言,我们在新莽《铜嘉量铭》、东汉《尹宙碑》“从铭”二字残额、三国吴《天发神谶碑》、唐《台铭》等书迹之中,都不难触摸到某种绵绵沿递的血脉消息。那些猛利长驱的曳笔,抟揉着激昂而又深沉的情愫,甚至一直冲灌到了近人齐白石的刀笔之下。客观地说,《曹休》印具有不容小觑的史料、文物价值,但从篆刻的艺术角度看,还是平庸了一点:线条呆直,缺乏鲜活健旺的生命力;刻意匀称,反伤于板。当然,固陋之见,也许有些“刁难”这方罕见的曹魏故物了。

猜你喜欢

印文篆书魏晋
针式打印机打印印文案例剖析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一起高仿印文的检验与体会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关于光敏印章印文鉴定问题的分析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