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研究
2019-08-30黄德容
黄德容
长沙市第四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有进展快且严重的病情,患者机体状态差,心理状况更加堪忧。护理服务在治疗过程的作用不容忽视,是高效衔接各个治疗阶段,提高治疗效率,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状态的重点所在[1]。因此,本文分析了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简单的单双号分组法,将患者分别纳入到常规组和优质组,各组均有75例患者。常规组中男性、女性比例是44/31;年龄40-72 岁,中位年龄(55.93±4.12)岁。优质组中男性、女性比例是42/33;年龄44-75 岁,中位年龄(58.07±5.36)岁。收集、比较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
1.2 方法
常规组治疗过程开展常规心内科护理,主要是做好病情观察,对患者各项身体指标水平进行监测,合理用药,予以吸氧并做好相关护理,对并发症进行预防。
优质组在治疗过程落实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加强服务舒适性,提高治疗安全性。接到患者时,帮助其完善各项检查,流程化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给予家属指导和引导,帮助其尽快完善多项手续的办理。进行全方位沟通,从家属方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和营养状况、近期身体状况,从患者方面评估其症状严重程度、心理状况,为患者设计护理方案,保障护理针对性和灵活性。表达对患者的关心,予以尊重,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建立优质的护理基础和护患信任关系。增加观察频率,定时问询患者的感受、不适,掌握期多方面反馈,从而准确掌握患者病情变化,配合医生高效就诊。②优质健康教育,在治疗初期以简要内容讲解疾病诱发因素,说明治疗方法,告知注意哪些细节以及怎样配合,告知若有不适感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治疗中期为患者灌输心肌梗死方面的疾病知识,分析能够导致症状发生、病情加重的原因和常见并发症的诱发因素,讲解诊治情况。出院时给予患者详尽的指导,让患者知晓出院后怎样用药、饮食、活动。③优质心理干预,初来医院时,患者受疾病影响感到生命受到威胁,会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2],要帮助患者进行重组的信心建设,指出医院服务质量和可以提供给患者的帮助,在治疗时进行及时的鼓励、安抚,予以及时的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想法与需求,尽量满足,给予患者鼓励,引导其合理宣泄不良情绪。⑤优质综合护理,指导患者处于合适体位,嘱咐患者在急性期保持绝对卧床,规律作息。进行个体化饮食指导,科学调整膳食结构,选择适合患者的食物,保持纳、钾摄取平衡,且镁能够充足摄入,确保患者治疗过程以营养高、清淡的食物为主,不要食用过刺激性食物。帮助患者积极预防便秘,若患者排便不畅,予以相应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过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出院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 表示,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长
优质组治疗过程有比常规组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且优质组住院时长更短,P <0.05。见表1。
表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长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优质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 <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临床危重症,患者在来院后,帮助其尽快明确诊断,并及时开展有效治疗,对心肌梗死进行缓解,确保血管再通,是治疗的重点[3]。治疗过程高效的护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治疗安全性的重点。既往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往往不能发挥护理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也没有对各项服务进行细节化处理,同时更缺乏人性化与人文关怀,使得患者满意度不高[4]。优质护理
是较新的施护理念,也是目前临床应用率较高的护理模式,属于综合性护理手段,主张将良好护理态度与优质服务理念充分运用在护理工作中,从而更加契合当前环境下患者各个方面的需求,并通过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生活护理方面加强和融入人文关怀,帮助患者在治疗全程有更佳的身体、心理状态[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接受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更加具备优势,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认知程度、不良习惯,保障治疗安全性,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