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弥散加权成像对骨肌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与诊断
2019-08-30黄义强
黄义强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南郴州 423000
骨肌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关节疾病,主要发生于骨骼及其周边附属组织,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前者容易根治,而后者进展迅速,且预后效果不佳,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安全[1]。当前骨骼肌瘤的定性诊断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提高早期筛查准确率直接影响预后质量。本文旨在讨论MRI 弥散加权成像对骨肌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与诊断效果,选取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骨肌肿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我院2011年4月-2018年4月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骨肌肿瘤患者。所有病例均经活检病理或手术病理证实。患者年龄24~68 岁,其中男女比例为35:25,平均年龄为(43.62±8.51)岁。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接受MRI 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检查,具体操作方法如下:运用GE 超导型1.5T MR 扫描仪,配体部8 通道相控阵线圈。扫描参数: 自旋回波(SE)序列T1WI TR = 450~ 500ms,TE=14ms,平均次数2 次,梯度回波(MED)序列T2 WI TR = 800~1000 ms,TE =26ms,翻转角30°,平均次数1 次,矩阵256×256;DWI 序列参数:设b 值分别为600、800、1000s/mm2;TR6000ms,TE68ms,扫描层厚设为3mm,间隔1mm,FOV40cm×40cm,NEX 为2.0。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讨论在不同b值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由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本次研究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 处理,标准差(±s)代表计量资料,t 检验;%代表计数资料,χ2验证,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良恶性肿瘤在不同b 值下ADC 值的对比 所有病例均经活检病理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肿瘤40 例,占比66.67%,恶性肿瘤20 例,占比33.33%。当b 值为600、800、1000s/mm2时,在周围水肿、液化坏死灶、不均匀强化等比例上恶性肿瘤ADC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尤其是b值1000s/mm2时良性、恶性肿瘤差异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 弥散加权成像对骨肌肿瘤良恶性鉴别影像学特征上,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良恶性肿瘤在不同b 值下ADC 值的对比(±s,×10-3mm2/s)
表1:良恶性肿瘤在不同b 值下ADC 值的对比(±s,×10-3mm2/s)
组别 例数 b=600s/mm2 b=800s/mm2 b=1000s/mm2良性 40 2.12±0.56 1.78±0.60 1.70±0.55恶性 20 1.43±0.61 1.33±0.46 1.18±0.36
3 讨论
骨肌肿瘤全称为原发性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组织成分复杂,种类多样,其良、恶性鉴别诊断是临床关注的难点问题[3]。常规MRI 成像仅反映出骨骼肌瘤的形态学特征,容易出现误诊漏振情况。MRI 检查是诊断骨骼肌瘤的重要方法,具有高软组织对比、无创、无痛、多轴面与多切面等优点,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在肿瘤特性的发现上准确度高,显示更加直观清晰,在鉴别良恶性方面优势突出[4-5]。MRI 弥散加权成像(DWI)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主要采用活体水分子组织的扩散测量成像方法,根据病变状态下细胞内外分子水平及扩散变化反应出组织间交换机组织空间组成详细信息,帮助临床诊断疾病,近年逐渐在骨肌肿瘤良恶性诊断中得到应用。DWI以往常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但当前随着磁共振成像序列及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发展,逐渐在颅脑、肝脏、前列腺、乳腺、骨髓等检查部位普及[6-7]。相关骨骼肌瘤应用MRI 弥散加权成像资料文献较常见,由于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结论有所不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当b值为600、800、1000s/mm2时,在周围水肿、液化坏死灶、不均匀强化等比例上恶性肿瘤ADC 值明显低于良性肿瘤,尤其是b 值1000s/mm2时良性、恶性肿瘤差异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b 值为1000s/mm2时诊断效能最佳[8]。
综上所述,MRI 弥散加权成像可以直观观察病变信号变化及整体病灶,计算ADC 值有助于鉴别和诊断骨肌肿瘤良恶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