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龙城考略

2019-08-30周金妵

广西地方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白龙龙城游击

牛 凯,周金妵,陈 刚

(1.2 北海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广西 北海 536000 3.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办,广西 北海 536000)

白龙城建于明洪武年间,时属合浦管辖。据清乾隆《廉州府志》载:“白龙城坐落府南八十里,属合浦,周围三百三十丈有奇,高一丈八尺,东、西、南三门并城楼,创自前明洪武年。”[1]城墙内外均以条石为脚,火砖为墙,墙中心为一层黄土一层珍珠贝壳夯打构筑而成,分东、南、西三个城门,并设城楼监视海上及城外动静。白龙城的兴衰与北海地区的海防和采珠密不可分,本文将从白龙城的海防及采珠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白龙城的海防

白龙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抗倭,打击钦、廉、雷等地海盗以及居民盗取珍珠,通过防守珠池,保证珍珠专供皇室贵族。到了清代,廉州海域采珠衰落,但白龙城仍然是廉州地区的海防要地。

(一)明代白龙城的海防

明洪武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频受倭寇侵扰。为了抵御倭寇,明政府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七月,始命安陆侯吴杰、永定张金宝等,率致仕武官,往广东训练沿海卫所官军,以备倭寇,是时方有备倭之名,天下镇守凡二十一处”[2]。同时为了备倭,“迁永安守御千户所于合浦东一百八十里之海岸,仍名永安城”[3],迁移之后的永安城是“为合浦左腋,乃高、雷、琼海道咽喉”[4]。合浦县东南面又有珠场八寨,在此处“设白龙城,有辅车之义焉”[5]。“自永安抵龙门,沿海五六百里,中间呼应鲜灵。愚谓应修复白龙旧城,移驻水师都守,为水陆中权,俾声援联络,兼可策应郡城。”[6]白龙城作为永安城的辅助海防屏障,其地理位置优越。它地处永安和龙门之间,既可做永安、龙门的联络中枢,又可策应两城。

白龙城以南的涠洲海域有七大珠池,所产珍珠多用于进贡,但因倭寇、海盗频繁出没,明政府在此设立涠洲游击,管理雷州、廉州等海域。清代杜臻《闽粤巡视纪略》载:

万历十七年(1589)定设涠洲游击一员,兵一千六百六名,战船四十九分,五哨驻守。十八年(1590)治游击署于涠洲,寻为风毁。二十年(1592)卒徙永安,而以涠洲为信地,自海安所历白鸽、海门、乐民、乾体至龙门港,皆其游哨所及也。[7]

据此,涠洲游击应在万历十七年(1589)设置,万历十八年(1590)修建涠洲游击官署,因被台风摧毁,随后将涠洲游击迁至永安城,而涠洲仍为其巡哨之地。几年后又迁回涠洲岛,并在开池采珠之时移驻白龙城弹压。白龙城内现存《钦差镇守广东涠洲游击将军黄公去思碑》,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石碑记述了万历年间涠洲游击将军黄钟打击涠洲海域的海盗以及抗击倭寇的事迹,部分碑文如下:

我涠洲居海中,其下七池产珠玑,多以奉贡,而盗之□,于是不逞之徒多犯国禁,乘长风破浪,游魂□之区。当事者乃设游击将军,开府涠洲之上,庶得弹压一方。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广东廵按李时华在《防池事宜》的奏疏中说:

雷、廉西海,珠池错落,地之南岛孤悬,名曰涠洲,屹峙中央,内有腴田千余亩,又有港澳可容数百舟,沿海盗珠奸徒皆视涠洲为宅窟。先年添设游击扎守涠洲,数年以来贼稍屏迹。近因内臣李敬于海滨白龙厂地方设立厂舍,采珠之际,官私船只云聚蚁集,人众易以生变。今议以开池之日,游击移守白龙厂,封池之后,仍回扎守涠洲,似得两全之策。[8]

李敬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明政府派往白龙城负责采珠的太监。白龙厂即白龙城,现城内遗留的采珠太监公馆可能就是李敬所设的“厂舍”。每当采珠之时,官私船只云集,反映出当时白龙城采珠的盛况。但因人多容易生变,李时华奏请将涠洲游击移驻白龙城看守珠池,待采珠结束后再返回涠洲驻守。李时华上奏《防池事宜》的时间为万历二十九年(1601),而白龙城内的《钦差镇守广东涠洲游击将军黄公去思碑》也立于同年,由此推测此碑应是涠洲游击黄钟移驻白龙城看守珠池时所立。

明后期,白龙城的采珠活动逐渐衰落,其海防部署亦有所变化。据《明神宗实录》记载:

涠洲游击原设水兵一千四百名,专为防守珠池,今珠已取尽,盗亦解散,议于内抽取五百名,分札龙门水口等处,且系珠池西界,有警亦足应援……钦州地方边海,宣徳初年设有守备坐镇,后因永平撤兵,止存一守御千户所,旗军不满二百,遇有警息,驰报雷、廉、涠洲俱辽远,虽星驰赴援,不能及事,今议罗定守备调移钦州……凡系水兵,仍属涠洲游击节制,该游击移驻白龙厂就近防守,陆兵仍属雷廉参将节制,照旧驻扎,往来调度。[9]

万历三十八年(1610),钦州海防兵力不足,且距离雷州、廉州、涠洲较远,如遇战事,不能及时支援。同时涠洲海域珍珠减少,不宜开采,盗贼随之减少,防守珠池的兵力宜当减弱。因此,明政府将涠洲游击移到白龙城就近防守,因其近涠洲海域和廉州海域,既可近援涠洲、廉州,又可支援钦州,使雷州、涠洲、钦州海域的海防体系更加完善。

此外,明政府为了防止盗贼盗采珍珠,还设立“海寨”,从廉州府“西而东、而北,凡十七处,分军廵哨”[10]。

(二)清代白龙城的海防

明后期白龙城逐渐荒废,至康熙元年(1662),对合浦县南面的乾体海口一带实行迁界,“将珠场寨改为水师营,令水师船湾泊乾体,把守门户……东南八十里地名珠场八寨,瞰视大海,旧设游击统兵防御,康熙元年迁界,改为水师营。而珠场等处亦迁界外,自展界后,将旧设白龙城修复,亦宜分舟宗巡防,以御外侮”[11]。清政府将雷、廉等地的海防机构予以迁移,拓展海面防御范围,同时将涠洲官兵改隶廉州镇左营,珠场陆营官兵改设乾体水师营,其沿海珠场八寨以及永安所城皆系水师营分拨官兵防守。白龙城重修后,近可分舟宗巡防,监督珠场八寨,远亦可援助周边海域。此外,白龙城内驻有珠场巡检司署,“在县治南六十里白龙寨城,稽察沿海八寨地方”[12]。

“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春三月,修复合浦县白龙城。”[13]关于白龙城的修复情况,有两首诗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其一是徐化民的《登白龙城》:

帝心眷顾在岩疆,甲胄森森不撤防。筹远正宜高雉堞,安边尤重益帆樯。月明风露貂裘冷,日暖龙蛇翠纛扬。纵目远观天一色,云霞璀璨起祥光。[14]

徐化民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看到“时有采木造船、运石修城之役”,说明白龙城正在进行修复。其二是游名柱的《登白龙城》:

汉后周前事不传,白龙重起在深渊。平沉海阔珠无地,极目光珠尽是天。百堞城围新布置,三时民力曲周旋。边庭从此烽烟息,铜柱勋名岂独专?[15]

“百堞城围新布置”“边庭从此烽烟息”反映出当时白龙城修复后的新貌及其重要的海防作用。

清代在白龙城设立右营白龙城汛①为了加强统治,清政府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织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称为“绿营兵”,独立于八旗军,同时在全国各地设汛。绿营设立汛地,作用有四:缉捕要犯;防守驿道;护卫行人;稽查匪类。,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归龙门协管辖。龙门协管辖的三路为,东路二墩十六汛,南路五汛,西路十四汛。右营白龙城汛就在东路二墩十六汛之中,而十六汛中有十二汛归右营白龙城汛把总管辖。据道光《广东通志》载:

龙门协右营分防把总驻营在府南六十里,属合浦县,周围三百三十丈有奇,城高一丈八尺,东、西、南三门,明洪武年间创建,合浦县珠场司巡检驻。[16]

据此,龙门协右营分防把总就驻扎在白龙城内。右营白龙城汛把总不仅负责本区域的海防,还管辖其他汛地和村庄。当时右营白龙城汛的兵力部署为“把总一员,兵五十六名,拖风船一只。东至珠场汛,水路三十里;西至冠头岭三汊口海汛,水路一百里;南系大洋;北至上、下窑,陆路十里,至府城水路约一百六十五里。分管村庄二处:宁村,离汛四里;疍户村,离汛一里。”[17]

据表1可知,右营白龙城汛把总共管辖十二汛二十九村,兵力为272人,在龙门协营管辖的东路二墩十六汛中兵力最强。又据道光《广东通志》载,白龙城汛兵力配置为“把总一员,兵二十五名;外委一员,发防兵三十八名”[18]。到了道光年间,白龙城汛的兵力虽然减至25名,但仍设把总,同时加派外委一员带兵38名守御。说明此时白龙城汛在本地区海防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二、白龙城的采珠

古代合浦一带海域适合珠贝繁衍生息,以盛产珍珠闻名。合浦珍珠称为“南珠”,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色白,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19]可见南珠的品质在珍珠中居于最上乘。早在汉代合浦已有采珠的记载,并且珍珠是当时互市的货物。据《后汉书》记载:“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到了明代,珍珠为皇家贡品,采珠活动由朝廷专管。明政府专门派太监到合浦地方监管采珠活动,并驻兵打击民间盗采和贸易珍珠的行为。

表1 白龙城汛把总所辖汛地兵力及村庄

(一)珠池

盛产珍珠的海域称为珠池,合浦珠池的数量在明万历《粤大记》中有记载:“廉州府珠池七:青莺池、杨梅池、乌坭池、白沙池、平江池、断望池、海渚池,雷州府珠池一:乐民池。”[21]与明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30《珠池》篇中所载相同。明崇祯《廉州府志》也记载为七大珠池:“乌泥池,至海猪沙一里;海猪沙,至平江池五里;平江池,至独榄沙洲八里;独榄沙洲,至杨梅池五十里;杨梅池,至青婴池十五里;青婴池,至断望池五十里;断望池,至乌泥池总计一百八十三里。”其中“海渚池”也称作“海猪沙”,“白沙池”和“独榄沙洲”应为同一珠池。因此,明代合浦海域存在着七大珠池。

(二)海神祭祀

采珠活动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据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记载:

凡采珠必疍人,号曰疍户,丁为疍丁,亦玉民尔。特其状怪丑,能辛苦,常业捕鱼生,皆居海艇中,男女活计,世世未尝舍也。采珠弗以时,众咸裹粮会大艇以十数,环池左右,以石悬大絙至海底,名曰定石,则别以小绳系诸疍腰,疍乃闭气随大絙直下数十百丈,舍絙而摸取珠母。曾未移时,然气已迫,则极撼小绳,绳动舶人觉,乃绞取人,缘大絙上出,辄大叫,因倒死,久之始苏。下遇天大寒,既出而叫,必又急沃以苦酒可升许,饮之釂,于是七窍为出血,久复活,其苦如是,世且弗知也。……凡桎梏而破产者,大率皆无辜,千里告病,然耳目使者又弗吾恻,是天以珠池祸吾民也。[22]

采珠的人被称为疍户,他们常年居住在海中,以捕鱼为生。疍户采珠苦不堪言,蔡絛因此认为“是天以珠池祸吾民也”。正是由于采珠的危险性,祭祀海神是明代采珠疍户出海前必做的事情,海神信仰也贯穿于疍户生活的全过程。今白龙城内保存有《宁海寺记碑》:

……钦差内臣宣德戊申年奉……命来守珠池。……诚心,海……于……年十二月戊寅日……工。……宁海寺……海神。

《宁海寺记碑》关于祭祀海神的记载,说明白龙城内的宁海寺是祭祀海神的场所之一,采珠疍户“招集羸夫,割五大牲以祷,稍不虔洁,则大风翻搅海水,或有大鱼在蚌蛤左右,珠不可得”[23]。采珠疍户对于海神的信仰特别虔诚,将自己在海上的安危完全寄托于海神。黄呈兰《珠池》诗中有“珠神之贵等祝融”的记载,屈大均《广东新语》亦云:“南海之帝实祝融。”[24]因此宁海寺内所祭祀的海神可能是祝融。此外,白龙城内还有钦差太监杨得荣所立《天妃庙记碑》:

天妃,闽中湄洲山人也。……宣德三年,余领命来守珠池,就于海岸起立新一所。……宝地风平浪静,海道肃清。仍祈境内……生乐业,共享太平。乃使工刻石……竣工于宣德四年冬十二月戊寅日,宣德辛亥六年冬至后四日立。

天妃即妈祖,是白龙城周边渔民、疍户出海打渔或者采珠所祭拜的海神。白龙城居民祭祀祝融、天妃等海神,和当地兴盛的采珠业、渔业密不可分,这种祭祀活动不仅可以维护当地社会的稳定、团结当地民众,又可保海疆平安。

(三)珠池太监

为了获取珍珠,明政府专门派太监到廉州海域负责采珠事务。明朝政府直接主导的最早采珠行为出现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洪武二十九年(1396)诏采而已,未有专官也”[25]。此后,“洪武三十五年(1402),差内官于广东布政司起取疍户采珠”[26]。直到宣德三年(1428),才有太监驻守白龙城的记载。白龙城内的《天妃庙记碑》就是珠池太监杨得荣所立,而《宁海寺记碑》亦有记载,“钦差内臣宣德戊申年奉……命来守珠池”,宣德戊申年即宣德三年(1428),那么宁海寺也有可能是杨得荣所建。

白龙城内的《钦差镇守广东涠洲游击将军黄公去思碑》中记载有“李公奉命采珠”,以及立于城南门外的《李爷德政碑》中的“李爷”,均应指太监李敬。李敬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驻守白龙城负责采珠,万历三十七年(1609)召还京师,罢采珠,其前后驻扎白龙城11年。其间李敬督采珍珠的记载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五月,李敬进大珠一颗重九分,一颗重七分三厘,一颗重一分二厘;中珠一千一百十两。六月,李敬进珠五百二十七两一钱。”[27]可见李敬在初采珍珠时收获颇丰。

三、结语

白龙城建于明洪武年间,它的兴衰与海防和采珠有着密切联系。明清时期,白龙城一直是廉州海域的海防重镇之一。明代粤东海域倭寇和海盗频繁,明朝为了沿海备倭,建立了众多的海防重镇,廉州府的永安城、白龙城、龙门城等即为当时海防重镇,白龙城因其优越的位置成为永安城的辅助海防屏障。白龙城以南海域所产珍珠多用于进贡,由于倭寇、海盗频繁出没,明朝为打击倭寇、海盗,保证珍珠供应,专门设立涠洲游击管理雷州、廉州海域,以防盗珠。明中后期由于采珠的衰落,白龙城逐渐荒废。清代重修白龙城,并在白龙城地区设白龙城汛,委派把总管理,说明其重要的海防地位。

据《粤大记》《广东通志初稿》《廉州府志》等史料记载,廉州府有七大珠池:青莺池(青婴池)、杨梅池、乌坭池(乌泥池)、白沙池(独榄沙洲)、平江池、断望池、海渚池(海猪沙),位于白龙城以南、涠洲岛以北的海域。沿海采珠捕鱼的居民普遍敬奉海神,白龙城内曾经建有天妃庙、宁海寺等寺庙,根据碑文记载推测,应为祭祀海神的场所。又据《钦差镇守广东涠洲游击将军黄公去思碑》《李爷德政碑》的碑文以及其他史料的记载,明政府曾派太监杨得荣、李敬等驻扎白龙城,负责采珠事宜。

猜你喜欢

白龙龙城游击
江苏龙城精锻有限公司
热舞龙城适力啦啦操
龙城常州:美景让幸福指数飞升
变色龙
变色龙
网络娱乐配音:另类声音的文本“游击”与文化表达
《游击英雄》战火中的铿锵玫瑰
千与千寻
冰雪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