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研究
2019-08-29朱一丹
摘 要:2017年、2018年福建省中考化学学科试卷充分体现以“立德树人、导向教学、服务选拔”为指导思想。试题充分挖掘情境素材,维护考试公平;注重必备知识的考查,突出能力立意,重点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立德树人”与化学学科的融合,强化“核心价值”落地。且对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与评价几点启示:重视情境和阅读素养、深度学习、重视素养表现测评。
关键词:中考化学;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试题分析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下文简称为《立德树人》文件),文件提出要落实到化学科命题层面,要求测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检测学生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2017年、2018年福建省各地区中考采用省统一命题考试。省中考统一命题成为近年福建省新的命题体系,具有更先进的命题理念与更高层次的命题技术。中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评价形式,具有导向性。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省中考统一命题的化学试题的新特点进行了梳理,为进一步了解省中考统一命题后的总体方向提供了参考;并在此新中考背景下尝试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新的变革下进行更有效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 试题分析维度的分类
本研究试题分析的维度是根据问题的情境把试题类型分为学科情境试题、生活情境试题、学术情境试题三个维度。学科情境是指用学科语言、符号,按照学科逻辑呈现的形式化的情境,与书本学习最为接近,一般对应结构良好的问题,目标单一、条件清楚、路径清晰,按照学科情境要素所命的试题称为学科情境试题。学科情境试题主要用于检测知识巩固,是目前最常见的题型。它的优势是能很好规避学生成长环境差异,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比较全面地测评知识掌握水平,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师讲生背,只要见过,就得心应手,由此导致学生形成条件反射,面对问题,习惯于搜索答案,而非直面问题,从而影响主动探究与创新意识,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
【例1】 (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学第13题)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右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x的数值为 。
②“11”指的是 。
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2)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标号)。
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 。
分析:采用化学学科的语言、符号,呈现与书本学习接近的反应微观过程、原子结构和分子运动等问题情境,问题结构良好,提问的目标单一、解题路径清晰。该题很好地检测了学生对化学反应微观本质的理解、原子结构微观意义的认识、微粒运动规律与影响条件的把握程度。
生活情境是用淡化学科痕迹的语言、图像,按事项发展内在逻辑呈现真实情境,与书本有距离,一般对应结构不良问题,目标整合、条件隐含、路径多元。按生活情境要素所命试题称为生活情境试题。生活情境试题主要用于检测知识迁移,与学生现实生活最为密切,更容易理解,但是存在易受学生成长环境、民族文化、地域差异等因素影响的弊端。例如,在生活情境试题中,假定题干描述时未注意探讨其科学性,易产生情境、问题两張皮,为情境而情境。
【例2】 (2018年福建省中考化学第7题)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BCD
物质铁干冰小苏打盐酸
性质导热性升华吸热能与酸反应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用途制作铁锅人工降雨治疗胃酸过多除铁锈
分析:用淡化学科痕迹的语言、图表,取用与学生现实生活比较密切,容易理解,但是与书本有一定距离的情境,解题条件隐含于图表。该题未孤立地考查基础知识——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和物质分类(金属和铁锈,不是包含关系)”,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考查。
学术情境是指以真实科学情境为背景,按学术研究一般路径呈现信息,一般对应结构高度不良问题,与书本学习差距大,学生需通过理解情境,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建构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且加以应用。按学术情境要素所命试题称为学术情境试题。学术情境试题考查学生建构知识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它的优势表现在符合科学素养测评的根本要求,激发科学兴趣,引导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借此引导现行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学术精神,另外,有助于测评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体现公平性。但由于现实中已有习惯难以改变和学生认知水平不足而带来的建构困难,目前,学生完成此类试题尚有一定难度。
【例3】 (2018年福建省中考化学第15题)实验二 探究H2O2质量分数、溶液pH、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设计如下表实验方案:
实验序号H2O2质量分数/%pH温度/℃每分钟气泡数
130520
230620
3301120
4151130
5a11b
①实验1~3的实验目的是 。
②a= ;b= 。
分析:考查在真实且相对陌生的学术情境中探究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的运用能力。本小题情境与书本差距较大,问题呈现的结构不良。学生需运用已有知识储备,结合表格数据,通过对“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溶液pH、温度”变化,探究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生在解决此题中将获得对其今后生活、学习有用方法和观念——“控制变量”。
二、 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分析
通过2017年、2018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分析新时期课程改革下中考化学命题的新特点。
(一) 挖掘情境素材,维护考试公平
试题情境的设置具有广泛的视野,选择中国当下现实的生产生活情景素材、中国当代现代的化学科学研究情景素材、中国史料中的化学情境素材,以此融合中学化学知识体系,陌生度较高,在对全体考生都相对陌生的素材背景下考查学生知识、技能、学科观念与思想方法等,很好维护了考试的公正性。如2017年中考化学试题第7题“金刚石”的化学史实、2018年中考化学试题第10题“氧烛”的生产使用、第13题我国古代“敞锅熬盐”的生产工艺、第15题的“实验一”等。
(二) 注重必备知识的考查,突出“素养”立意,重点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试题不仅重视必备知识的考查,突出基础性,兼顾综合性,而且大大增加了陌生的化学反应、实验装置图、物质反应关系函数图、数据表格、化学反应流程等“非连续性文本”精心设置试题情境,信息阅读量大、呈现方式多样、背景陌生,考查学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提炼出信息背后的知识与规律,在与原有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念并运用于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如2018年第12题,借助碳化钼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微观模型图示,通过设置判断模型图中涉及几种元素、含有几种单质分子、反应过程构成催化剂的原子是否变化、金原子对哪种微粒起吸附催化作用及CO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等问题,要求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审视化学反应中催化机理;第14题,强调应用物质转化条件及其规律解决生产问题。
(三) 突出“立德树人”与化学学科的融合,强化“核心价值”落地
《立德树人》文件中提出,“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立德树人必须贯穿教学、考试、评价各个环节,命题渗透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法制精神、创新意识。试题注重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新科技进展、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中等选取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如2018年第3题《本草纲目》记载的我国“最早合成的四种无机药物”、第6题闽籍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第13题《四川盐法志》记载的我国古代“敞锅熬盐”生产工艺等,让学生感悟前人的化学智慧,认识人类发展中的“中国化学贡献”,以增进“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化学学科德育,对我省初中化学教学开展培育科学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化学教育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 结语与展望
针对2017年、2018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对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与研究得到几点启示。
(一) 教学重视情境和阅读素养
中考化学试题精心设置试题情境,阅读量大、呈现方式多样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背景较为陌生。中考主要考查学生在真实复杂的学术问题情境下,通过文本的现场学习提炼出背后的知识与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观念并用这些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阅读素养,尤其是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所谓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其特点是概括性强、直观、简明。在这种趋势下,死记硬背的学习不再适应新的学习需求,与之替代的是对信息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而形成这种能力首先应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发展孩子的阅读素养着手,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信息,提升能力。
(二) 深度学习
中考化学考查了核心概念及相关原理,考核学生能否从本质上深入地理解核心概念及相关原理,要求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又称作深层学习,相比较于浅层学习,其对知识的理解、建构、迁移和应用等更加重视。深度学习要求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内容进行整合,能将原有认知内容间进行联系,从而学习内容真正达到同化或顺应。得到的学习结果具有较强的迁移性,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完成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当我们审视课堂教学,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往往看似有效,实则缺乏较深层次的思维引导,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习需求,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积淀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的课堂。
(三) 重视素养表现测评
《学记》谈知识教育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李镇西谈教育,“连‘完整的人都培养不出来,学校谈何培养人才。”同样道理的,《立德树人》文件也强调,要加快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切实落地到学科教学中,培养有民族文化底蕴、以民族精神为支撑的面向世界、走向未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学生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化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化学学科中的具体化。近两年中考化学考试测评取向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趋向“素养”立意测评。在形成学科观念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知识是载体,能力是运用知识形成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观念和素养则是目标。中考化学学科素养测试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科观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孔燕等.学术情境试题的目标定位与编制策略[J].中国考试,2016(9).
[2]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4]鄧联胜,蔡志防,王锋.价值引领 素养立意 能力为重——厦门市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特点评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2):87-91.
作者简介:
朱一丹,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