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气象课程实践探究

2019-08-29孙如

考试周刊 2019年62期
关键词:气象基地校园

摘 要:当前2017年版地理课程标准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而在社会行动中历练的“科学精神、崇尚真知、勇于探究、实践创新”等都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我们探索把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作为终极目标,以课程基地建设为依托,变革学习方式,积极探索育人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课程基地;地理核心素养;实践探究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项地理学科素养中,气象课程基地的活动过程中都可以得到充分体现。笔者所在的学校气象课程基地在2012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优秀课程基地。下面以气象课程基地为例,探讨在课程基地活动中开展地理课程,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成功经验。

一、 气象课程基地建设

(一) 基础设施

1. 一站,即校园气象站

气象观察站由气象传感器、气象数据采集仪、计算机气象软件和LED显示屏四部分组成,可同时监测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雨量、风速、风向、气压、紫外线辐射、日照时数和二氧化碳含量等十二种气象环境要素。校园气象观测站的建成极大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对气象知识的兴趣。

学生通过校园气象观测站进行气象观测,了解气象知识,掌握研究方法,锻炼意志品质。校园气象站为校园气象预报提供了数据信息,也为学生开辟了直接接触天气情况的平台,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2. 一馆,即气象课程实践馆

气象课程实践馆内容板块分为:气象课程实践馆简介、气象历史发展、气候与气候系统、气象知识、气象灾害、气象探测、气象预测预报、气象服务、新能源的开发、应对气候变化、展望未来等11个板块,内容丰富,知识量涵盖广泛,是普及气象科普知识的重要基地。实践馆内的科普展品主要有:虚拟翻书系统、虚拟的气象模型演示、气象知识查询台、两块大显示屏(一个实时显示气象观测场的数据,一个实时显示气象云图)、内投球演示系统等。

内容丰富、手段新颖,与学生互动性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想要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

3. 一廊:气象科普知识长廊

学校在校园南大门内侧设计建设了气象科普长廊,并把它分为地球与大气、气象历史沿革、自然与气候概况、气象现代化建设、体验与认识气象、防灾与减灾、气象与各行各业等七个部分,从而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气象文化氛围。展示的内容定期更换,更换的内容由气象社团的学生选择并设计。

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气象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 一网:校园气象网

学校建设“校园气象网”,凭借学校网络平台,链接相关国内外气象网站,并提供学生交流平台。

5. 一赛:气象科技竞赛

包括气象知识竞赛、气象仪器制作比赛、气象观测比赛等。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学习的动力,增强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6. 一刊:《气象万千》

学生通过自己承办《气象万千》这一刊物,加深对气象知识的了解,锻炼各方面能力。

7. 一报:校园天气预报

通过社团活动,结合观测研究的信息,学生每天进行校园气象预报,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 课程建设

围绕气象课程基地,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以下校本课程:

1. 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提供的科普课程

具体的有《气象与农业》《气象与林业》《气象与工业》

《气象与渔业》《气象与航空》《气象与军事》《气象对人类健康的影響》等。以高校科普课程为依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2. 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校园网上设立了课程基地专栏,围绕《气象万千》刊物的编撰,编印了《物理与气象》《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气象之法》《古文中的气象》《古诗中的气象》《古语中的气象》《气象与军事》《气象与农业》等校本教材,在地理课堂上引入校本教材的内容,让气象知识丰富教材。

3. 活动建设

根据气象课程目标,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系列课程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参观气象馆和气象科普知识长廊,学生通过电子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由学校气象兴趣小组指导老师及地理学科老师开设专题课;聘请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东南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为该校气象课程基地做技术指导,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气象发展状况及研究方向。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气象社团成员积极发挥他们的研究特长,钻研气象课程内容,拓宽知识领域,撰写出多篇质量较高的气象小论文。二是进行气象观测。学校校园气象站可供气象小组成员观测当天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雨量、风速、风向、气压、紫外线辐射、日照时数和二氧化碳等十一种气象环境要素,学生通过气象站获得当天天气各项指标的直接数据,然后将当天天气情况通过校园广播站播送当天实时天气信息。三是进行气象产品加工。如自制雨量器,学生可以用塑料瓶、剪刀、胶带、量筒、漏斗等手工做一个雨量器,测量当天的雨量。自制风向标,学生可选用铁皮、铁棒、金色套管、木杆、剪刀、轻质布料等制成兜式风向标。四是发布天气预报。组织学生记录校园气象站的数据,编制当天的天气预报,通过校园广播和公告栏及时公布当天的天气信息。兴趣小组成员还可以根据气象卫星云图解读我国不同地区当前及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和动向,大致判读出某地区的天气情况。组织学生模拟气象播报员,学校气象馆中的显示屏与市气象局链接,将他们的多普勒雷达所观测到的气象卫星云图传输到馆内显示屏上,学生可以随时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五是开展气象活动。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艺术节。在科技艺术节上,历史学科组开展了“气象影响历史”主题手抄报制作活动,同学们投入了较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很多手抄报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水平上乘,充分展示了学生丰富的知识及书画水平,博得评委老师的交口称赞。六是举办气象产品加工比赛,让学生动手,自制一些跟气象有关的测量模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七是开展“最佳天气预报员”选拔比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八是参观市气象馆,了解气象预报的制作流程及常见气象用语的规范使用,提高该校气象站的天气预报播送水平。九是聘请专家开展气象讲座,指导气象社团成员关注气象发展,针对本地区近年出现的一些气象事件能够分析、探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针对当地的夏季暴雨,冬季低温冻害或暖冬,以及每年夏秋季出现的台风的形成、移动路径、危害和灾害预防等气象,开展探究活动。十是进行气象实验。开展气象实验活动,如使用温度计测量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统计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学期的气温变化,绘制气温变化图,将气温数据归纳汇总,形成记录气候变化趋势的气象历史材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忘却了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所剩下的本领。”气象课程基地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诸多能力。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二、 气象课程基地活动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建议

1. 理清源头问题,挖掘特色项目

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高度和“课程基地要建成为课程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知识见识实践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生活技能教育中心、教师学生成长中心”以及“对现有教学课堂进行延伸、升华和补充”的要求出发,认真审视原气象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将气象基地建设与新地理课程标准研究紧密结合,重点酝酿气象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实施思路,拓展、确认特色项目,在特色项目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保以地理學科素养的理念引领课程基地建设。

2. 聘请专家指导,优化实施方案

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来校指导,对原设计方案进行论证,特别是对项目特色及应赋予的学科内涵提出指导性意见,围绕专题馆室及软硬件建设的必要性、创新性、科学性、适用性等与专家共同探讨。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参观高校,从中获得启示,深入探究符合高中教育特点的气象课程基地建设。

3. 同步培训教师,开展先行探索

根据教育厅要求,课程基地还应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促进设施设备、课程、师资、资源的统一。这从理念到行动均向教师提出了新挑战,为此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同步开展教师培训和基地建设,开展跨学科学习、研讨。开发实验和校本课程,参与课题研究,提高理论素养。

4. 着眼改革创新,深化学科素养

气象课程基地的有效实施,通过地理学科教与学方式变革,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所要求学科素养。当然,对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以气象课程基地建设为依托,去实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项新生事物。气象课程基地的建设真正的核心力在于课程理解力及地理学科的理解力,基地输出的真正财富是地理核心素养。如何以气象课程基地建设深入挖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在的本质,是摆在当前新的课题,气象课程基地建设任重道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乘势前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作者简介:孙如,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中学。

猜你喜欢

气象基地校园
气象树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我的基地我的连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