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有利于”为着力点促科研事业创新发展
2019-08-29朱灿欢
朱灿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做到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大力推进理念、内容、方式创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党委积极探索科研院所党建工作新思路,自2016年起,以“三个有利于”为着力点,激发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科技创新热情,引导大家把正确的价值导向转化为科技创新中的自觉行动。
做有利于创新文化建设的事
建设“努力进取、团结合作、崇尚荣誉、和谐包容”的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和高水平成果产出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思想引领。精心策划与科研实际紧密结合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红色基地主题实践等活动;通过学习简报、座谈交流、专项培训等方式提升党务工作者水平;以党员大会、专题党课等多种途径增强“四个意识”。
打造特色主题。举办建所60周年学术论坛系列活动,通过征集所训、献花植树、制作宣传品及文化标识等举措,提升凝聚力和认同感;以纪念吴仲华诞辰100周年主题学术交流为契机,掀起学习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科学精神的热潮;开展“信念引领科研”“不忘初心 做合格党员”等主题辩论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演讲比赛,探讨党的建设如何更好地促进科研工作。
抓好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建设规范化,形成制度制定、解读宣讲、跟踪执行、意见反馈和修订完善的闭环管理,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制度梳理;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热情高涨;通过文化刊物、网站及微信等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内外部沟通机制。
构建荣誉体系。坚持开展“五四之星”“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支部”“青年突出贡献奖”“突出贡献奖”等多层面评选表彰,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尚模范的良好氛围。2016年至今,47人次荣获表彰,并逐步成长为创新骨干力量。
做有利于凝聚优秀人才的事
优化人才环境。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等人才保障政策,为高层次人才解决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建立分类评价考核机制,推行“贡献导向、分类考核、择优晋升、末位警醒”制度,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
引进尖子人才。三年来,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赴美、俄、英、日等国家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引进人才,通过国际知名学术会议进行招聘宣讲,共引进高层次人才6人;从国内高校、行业引进一线专家、学术带头人10余人,进一步提升了研究所科研攻关能力,开辟了新的学科方向。
稳定关键人才。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通过股权激励政策更好地稳定关键人才;调整薪酬分配激励导向,依据岗位职责和业绩考核结果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对院士、特聘研究员和重要科研方向带头人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进一步凝聚和稳定高层次人才。
培养青年人才。结合国家、中科院及研究所各类人才项目,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与成才机遇。三年来,新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入选者2人、“优青”入选者1人、中科院青促会会员12人等。完善晋升晋级量化评价体系,保证青年人才晋升渠道顺畅。三年来,共有184人获岗位晋升晋级。
做有利于争取和完成重大任务的事
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近年来,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陆续在廊坊、毕节、青岛、大同等地建设研发基地及分支机构。党委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坚持“一岗双责”,科技创新单元及管理部门均由部门负责人任支部书记,促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具备条件的机构建设基层党组织,并在长期驻外的党员中建立党小组,实现党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有效覆盖;开展“让党旗飘扬起来”主题活动,让党的工作延伸至科技攻关最前沿。
争取重大科技专项。坚持党政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策划,三年来获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任务17项;积极争取地方资源支持,建设青岛航空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大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究所及先进能源动力中心等分支机构。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工程热物理所承担数十项重大科技任务,外场试验及相应保障工作呈倍数级增长。部分党支部每年有半数以上党员工作在外场,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在科研最前线发挥表率作用。
2017年正月初六,在缺乏高空试验条件的困难情况下,轻型动力研发团队一支以党员为主的攻坚队伍远赴海拔4000米的祁连山,验证发动机的高空稳定性。面对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严重的高原反应及恶劣的交通环境,队员反复安装、调试及排障,出色完成了3款发动机各项试验。为捕捉最低温条件,大家不得不颠倒作息,常常凌晨出发,赶在日出前启动试验;为防止感冒、冻伤等意外影响,队员十余天未曾洗发洗澡;在条件艰苦的简易帐篷里,攻坚队一起度过了元宵佳节,还召开了党支部组织生活会,抒发对航空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增加队伍凝聚力,推进任务高效完成。
无人飞行器实验室党支部被评为中科院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7年10月,由无人飞行器研发团队改型的全球首款吨位级货运无人机AT200成功首飞,并于2018年10月实现异地起降。成绩的背后是一支有情怀、有梦想的党员团队,带头人马晓平是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面对项目业内首创、无前人经验可借鉴的困境,他秉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原则,坚守一线带队拼搏;为确保项目进度,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已成为团队工作日常,实战状态下,时间表精确编排到了每小时;三伏天外场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机舱内温度更高达50摄氏度,大家白天在烈日下进行开车试验,晚上则在蚊虫肆虐的工房拆解调试。在党员骨干的引领下,团队凭借敢为人先的闯劲儿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仅用17个月就完成AT200从改装设计、实施到成功首飞的全过程。
2018年9月初,作为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三大平台之一,“火凤”太阳能无人机项目进入关键试验期。项目攻坚团队扎根偏远的内蒙古乌拉中旗机场,在总设计师何勇等数名党员的带领下,圆满完成试飞任务。试飞对气象条件要求苛刻,隊员24小时密切监测天气,每天清晨5点半便摸黑在低温严寒的机场紧锣密鼓地启动试验准备。机场远在郊区、人烟稀少,泡面成了标准工作餐,由于天气寒冷,往往几分钟就凉透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队员每天都在闭塞的环境中试验,克服大雪、大风、零下20多摄氏度低温等影响,不断重复安装、试验、分析、优化的枯燥过程。他们中既有两岁幼儿的妈妈,也有妻子即将临盆的丈夫,但面对任务压力,没有一位党员抱怨退缩,真正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科研精神。机库里张贴了密密麻麻的操作规程和示意图,最显眼的则是正中悬挂的党旗,团队成员用实际行动让鲜红的党旗在这里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