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制造了“亚健康”

2019-08-29云无心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医学界亚健康保健品

云无心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亚健康”这个概念。在关于亚健康的介绍中经常提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群中只有5%处于健康状态,20%处于疾病状态,另外75%处于亞健康状态。”

但是,这项调查出处不明,而且世界卫生组织从未使用过“亚健康”概念。就跟“世卫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一样,世卫组织的虎皮又一次被拉来做了大旗。

上世纪90年代,青岛某药业公司研发了一款叫做“X力”的保健品,定位是“抗疲劳、防健忘、治失眠、通排便……”在营销中,他们拿出一笔钱,找到一个青岛的中医学教授,请他搞出能让普通公众信服的“科学依据”来。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有位Breckmam教授把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称为“第三态”。这个概念也只是提出而已,在医学界并无影响。但这位青岛的教授借用了这个思路,把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该药业公司宣称“(该教授)率先提出了‘亚健康状态这一健康史上的全新概念,对这一介于完美健康状态与器质性病变状态之间的不健康状态做了形象定义”,而该企业是“首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亚健康这一医学新概念的医药企业”。

定义一个新概念,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它有没有价值,重要的是看定义出来有什么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这样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相适应的完好状态。

“完好状态”,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满足。而按照后来中国医学界对“亚健康状态”的描述,几乎每个人都会“中”一两项或者更多项。所以,“20%的人处于疾病状态,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说法,能够轻易地得到广泛赞同,并激发人们去向那5%的“健康状态”转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和“调理”是根深蒂固的获得健康的秘诀。而推广“亚健康”概念的那家药业公司,则成功把很多人定位为那款保健品的“适应人群”,并大力推广“X力突破亚健康”的营销口号。

这种“连吓带哄”的营销方式看起来很机灵,对于忽悠消费者去买保健品通常也有良好的效果。青岛的那款保健品慢慢地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但是,“亚健康”概念很好地迎合了公众的心理需求,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以及其他保健品公司的大力推广,变得深入人心。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前院长黄建始教授带着学生们对“亚健康”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检索,发现“亚健康”的研究论文基本上都来自中国,国外医学界尚未发现有人使用这个概念。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世上本无‘亚健康,只因此词有‘金砖。”可以说,“亚健康”在中国,几乎成了保健品和“调理产品”的理论基石。

也许有人会说“国外也有类似的概念”。国外有没有类似的概念不重要,重要的是,“类似概念”的内容是什么、定义出来对于医学和公众健康的作用是什么。

比如,很多说法提到的“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指“长期持续性的疲劳以及其他症状,以至于影响了一个人进行常规日常活动的能力”。这个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表现,确实跟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有重合之处,但是为什么这个CFS会被当做一个有意义的医学概念呢?

至少有几点:首先,针对它制定了诊断流程;其次,它从广泛人群中区分出的“患者”群体只是一小部分,每十万人中患者数量在7到3000之间;第三,对它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是探索“疑似患者”的症状原因,当确定症状来自于其他疾病,那么就会有针对性地治疗而排除CFS;第四,权威机构都在告诉公众CFS目前没有成熟的疗法,市场上宣称的各种疗法都没有足够证据。

猜你喜欢

医学界亚健康保健品
热门调查
浅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当今医学界的应用与发展
九旬老人砸200万元买保健品
跟踪导练(一)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跟踪导练(一)
青年人群亚健康与肥胖的关系研究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这10种人难享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