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精准施策稳就业
2019-08-29戴元湖
戴元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人心稳、社会稳。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就业摆在“六稳”工作首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首次把就业优先政策提升到宏观政策层面,并要求全面发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娄勤俭书记强调,江苏不仅要做到自身稳、质量高,还要为全国稳就业作贡献;吴政隆省长要求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全力保障就业形势稳定。这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稳就业作为人社部门重大的政治任务,摆上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为重点,以落实新一轮就业政策为主线,建立健全组织协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政策扶持“四项机制”,今年前5个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4.69万人,同比增长2.2%;5月份城镇登记失业率2.99%,处于较低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水平稳定,全省就业局势保持总体平稳的良好态势。当前,受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省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并逐步向就业领域传导,部分企业出现岗位流失、用工减少的现象。我们将继续把稳就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针对政府、市场、企业和劳动者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确保全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的“红线”。
精准施策稳用工。企业是用工主体,保企业就是保“饭碗”。针对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企业,进一步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帮助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和员工队伍。一是全力稳存量。开展降成本专项行动,全面落实降低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缴费费率等降成本政策,尽快制定实施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意见,以受中美经贸摩擦等原因影响经营困难的企业为重点加大稳岗返还力度。开展就业创业政策民企行活动,开通“绿色通道”,优化经办流程,建立专人联系、及时告知、主动服务、定期反馈等制度,让惠企利企政策更快更好落到实处。二是积极扩增量。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推进创业政策扩面、提标、增效,延长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将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对象扩大到城乡全体创业者,并进一步提高税收抵扣额度和贷款发放额度,完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三是扎实提质量。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从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中安排80亿元,重点支持企业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转业转岗培训,支持开展安全生产等普适性培训。加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力度,鼓励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形成凭能力就业、靠技能增收的良性循环。
精准服务稳供给。人力资源市场是就业的“风向标”,市场稳则预期稳。坚持线上线下并重、公共民营并举,畅通市场流动渠道,促进供求紧密对接,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是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研究制定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升城乡基层人社平台标准化建设水平,推广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服务平台,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向高校、向线上延伸,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全省联动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十项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公共就业服务,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10+N”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格局。二是壮大人力资源服务。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培育人力资源产业园和人力资源骨干企业,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精细化的服务。特别是针对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企业,完善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政策,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跨区域劳务交流活动,引导劳动力在企业、行业、地区和城乡间有序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三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行动,严厉查处“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规行为,切实规范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行为,让劳动者放心求职。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及时纠正求职招聘过程中的性别等就业歧视,促进劳动者公平就业。
精准发力稳托底。重点群体面广量大,稳住了重点群体也就稳住了就业大局。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及时把去产能职工、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等群体纳入重点群体范围,给予优先援助和重点帮扶。一是推进实名制。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以及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企业职工信息管理系统,进村入户、到企到人开展实名制调查,全面掌握他们的个人及家庭状况和创业意愿、培训意向、就业去向等情况,做到全程跟踪、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二是织牢“经纬线”。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深入实施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实施意见,试点推广精准招聘平台,创新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月和就业促进月活动。建立健全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四项制度”,推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稳定就业、融入城市。三是全力兜底线。重抓摸底排查、政策指导、就业服务、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举办去产能、化工行业整治提升职工专场招聘会,不让一名职工无助地走向社会。完善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托底安置政策,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始终保持动态为零。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落实生活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临时生活补助政策,坚决兜住保生活的“底线”。
精准监测稳调控。监测预警是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前提和基础,监测准则见事早、出手准、见效快。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科学研判就业形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一是建机制。横向上,发挥各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海关、商务、税务、人社、交通等部门数据交换和信息沟通,及时掌握经济走势和就业动向。纵向上,省市县人社部门建立就业应急工作体系,就业、社保、劳动关系等条线各司其职,定期分析研判就业形势。二是增指标。在继续做好就业失业等常规统计监测的基础上,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建立中美经贸摩擦用工监测制度,对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等对美出口重点地区,以及对美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且占依存度达到50%以上的重点企业,实行挂钩直报、重点监测,及时了解企业用工变化情况。在苏北重点劳务输出县的100个行政村设立监测点,对农民工集中返乡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增加监测频率,将监测周期由半月报调整为周报,必要时实行日报。三是抓应用。研究制定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就业应急工作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处置措施,特别是出现重大失业风险预警信号时,采取阶段性、超常规的政策举措,早介入、早应对、早处置,避免区域性、行业性失业风险演变成系统性、全省性失业风险,形成全省联动、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应对处置工作格局。
做好稳就业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当前,尤其要组织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仔细查找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不足,针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集中攻关,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推动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以就业工作的优异成绩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作者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
責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