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精神给基层干部哪些启示
2019-08-29李佳婧包咏菲
李佳婧 包咏菲
基层干部学赵亚夫,是我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怎么学,学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于“七一”前夕来到句容戴庄村,深度访谈了“时代楷模”赵亚夫。大半天的时间里,赵亚夫向我们娓娓道出他的农村情缘和农业梦想,并谈了对农村党建的认识、学习新思想的心得、搞好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及系统做好农村工作的思考。在主题教育正在深入推进之际,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他的精神,也要学他的方法;不仅要学他的情怀,也要学他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党组织的带动作用
扎根农村,赵亚夫深切体会到发挥党组织作用的重要性。在采访中,他告诉我们,“前面几十年在农村搞农技推广,我们主要靠点对点去找一些熟悉的农民,跟着我们做的,慢慢都条件好起来了,没资金没技术的农户,还在原地打转,这不是共同富裕。”
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怎样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带着这个朴素的愿景,赵亚夫选择了茅山老区丘陵腹地的戴庄村,他想尝试通过“整村推进生态农业”的方式,为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民找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
本世纪初的戴庄村,村级经济很差,集体的事情办不起来,村干部讲话没人听,更无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要从培养“火车头”开始,刚进戴庄,赵老就带着村干部培养示范户、建设示范园,手把手教他们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甚至指点他们怎么发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绿色农产品有机桃、“越光”水稻逐步被戴庄人接受,没过几年,村民的收入就比过去有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大家对技术、销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怎么才能把农户进一步组织起来?赵老学习了日本农协的做法,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农户不需要直接承担市场风险,只要做好田间锄草、灌溉等日常管理工作就可以。
一些老弱病残贫困户入社以后,可以先期无偿使用生产资料,有了收成再偿还,这就解决了生产资金短缺问题。不懂技术,有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不會销售,有合作社的代销;缺劳力,有合作社的农机服务等,贫困户种田的困难,都能在合作社的日常运行中得到解决。此外,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收入,会有少部分被提留为公积金,村集体经济也因此大幅提高。
谁来为合作社服务?同样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作用,在一户一票的竞选规则下,党组织带头人能不能当选合作社理事长,要村民说了算。赵老认为,“道理很简单,服务做得好,大家觉得你有能力,才会选你。”这也倒逼“村两委”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而赢得广大村民的信任。跟着合作社就是跟着党组织,“村社协同”的模式把党组织、村民、村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民富、村强、组织有力的目标。
把合作社和党组织的力量进行“耦合”,是赵老在戴庄探索的一条有效路径。他强调,“一个地方发展起来,一定不是靠哪一个技术人员能干,必须撬动基层党组织的能量。支部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们自然会说,跟着支部跑、跟着党跑就对了。这样一来也放大了党建的效应。老有人说,戴庄能做成是因为有我赵亚夫,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不是我一个人能有什么用,如果说我为戴庄做了点事的话,那就是把大家再次组织起来了。”
“身入”而“心至”,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001年的赵亚夫,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听到了朋友们“吃饭都不敢下筷子,各种污染防不胜防”的议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袭上他的心头,引发了他对农产品安全的追问,开启了他在戴庄的高效、有机农业探索之旅。
他在戴庄的实践强调对生态的修复和保护,采用了大力培育生物多样性和健康栽培、健康饲养技术,如种水稻,不施农药,用醋喷洒;不施化肥,用发酵的有机堆肥。
党的十九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述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这也证明了戴庄这么多年来走的绿色发展之路是正确的。
“习近平总书记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探索这种规律,包括他在福建、浙江的一些实践。”在谈到对新思想的认识时,赵老说到,“新思想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它是在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对发展规律的总结,非常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我在农村这么多年的摸索,实际是验证了新思想的正确性。因为规律只有一个,真正深入实际探索规律的人,最终都会走到新思想所指的路上来。”
党的十九大召开,赵亚夫在收听大会报告时,没有听到“合作社”,感觉有点意外。当时,国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走欧美的路,做大农场,还有一种是学日本韩国,发展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模式。中央的顶层设计到底是什么?在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讲“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时,赵老一颗悬着的心落地了。在他看来,合作社是小农联合起来对抗市场风险的互助合作组织,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可靠路径。201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把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作为经营主体,把合作社放在了首要地位,再次与“戴庄经验”不谋而合。
如何学懂弄通新思想,赵亚夫的经验是,不能仅仅看字面意思,要去琢磨它背后的探索过程,只有把这个弄透彻,才是真正的学懂了。对基层干部而言,倘若没有“身入”,很难得出正确结论,但如果只是“身入”而没有“心至”,就不可能做深、做实、做细,取得实效。
每往前走一步,都要做好调查研究
进入戴庄村之前,赵老就带着团队对戴庄进行了一次“大摸底”,农户种田意愿怎么样,在种什么作物,农产品销售情况怎么样,家庭有没有外出打工人员,人均纯收入怎么样,走进每家每户,搜集了厚厚的一沓资料。正是在这些数据的支撑下,戴庄才提出了整村发展有机农业的思路。
随着有机农业的发展,受示范园、示范户的影响,村民获得技术、资金支持的意向愈来愈强,对联合生产、联合销售的要求愈来愈高。2005年,作为中日合作句容市农业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赵亚夫与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共同进行了戴庄村、倪塘村、和平村等三个行政村的入户问卷调查,分别就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农业经营情况、农业技术学习情况以及今后五年务农的打算等作了调查了解。入户问卷调查显示,当时已有267户受访农户(占受访总户数的53%)表示,如果戴庄成立合作社,他们愿意参加。这表明戴庄成立有机农业合作社的条件已经成熟。2006年2月,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第一批入社农户达152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希望合作社帮助解决的问题中,技术、销售和资金问题位列农户关注度前三。因此,合作社成立后除了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外,还开办培训班、编写农民易学的小册子,引导、帮助农民由生产者向经营者转换,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培养示范农户,调动农民自主投入资金的积极性,戴庄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有了这些调研的资料,我心里就有数了,戴庄每往前走一步,都必须了解农民的意愿,顺着他们的意愿来。”在采访中,赵老对每一次大调研的数据都记忆犹新、信手拈来,正是这些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民意的选择,让戴庄的生态农业之路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赵亚夫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的同时,还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为农民的利益鼓与呼,为“三农”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公益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能丢》《对发展农业旅游产业的认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谁》《五谈“三农”》等报告都是经过面广而详实的调查研究之后,再经过深思熟虑而写成的。去年底,省政府办公厅根据赵亚夫提交的调研报告,印发《关于学习推广“戴庄经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意见》,要求总结推广句容市“戴庄经验”,加快推动全省生态农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比喻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发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好作风,把调研成果融合到各项工作中,转化为发展目标的内涵要求、推动重点工作的有效举措。赵亚夫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做农民的知心人、交心人、贴心人,从而使得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基层更需要“全科干部”
“葡萄专家只管种好葡萄,草莓专家只管种草莓,这是不行的。”赵亚夫感慨道。在戴庄村十多年的时间里,赵亚夫有着多重身份,是个实打实的“全科干部”。农民种植中遇到困难,需要技术指导时,他是农技员;农民种的农产品需要打开销路时,他是懂市场营销的农经专家;农村人才出现匮乏与断档时,他是组织干部。在“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当普遍的当下,做赵亚夫式的“全科干部”,不断进行工作转型、能力升级,才能适应百姓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创办有机农业合作社之初,赵亚夫被聘请为特别顾问,不拿报酬,不要股份,既“顾”又“问”。每次理事会都参加,共同研究重大事宜,每有重大活动,都置身其中,提出一些“金点子”“银办法”,为合作社谋划运筹,建言献策,不断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合作社的凝聚力日益增强,社员的向心力、认同感日甚一日,社员收入年年大幅提高。
20世纪80年代末,为帮助句容的草莓种植户销售草莓,赵亚夫开始研究并实践“营销学”。到了戴庄,赵亚夫把平时所学、所悟、所得的“营销学”,在戴庄来了个综合性的运用体验。推广种植“越光”水稻后,为打开销路,经过市场调研和分析研判,锁定目标客户,亲自带着农民前往上海一高档小区,用“越光大米”现场煮饭、煮粥。此后,上海成为“越光大米”一个有着较大固定需求的市场。
城镇化带来的阶段性农村空心化,让赵亚夫意识到了“谁来种地”“谁来把地种好””的严峻问题。大学生村官能够为新型职业农民输入新鲜血液,改善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对来到戴庄的大学生村官,他倾其所有、言传身教,办起了村官培训班,在实践中教授农村日常事务处理办法、调解纠纷技巧、生产组织、营销技能、农业科技知识等。在赵亚夫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已经有大学生村官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在农村创业,事业如日中天,有的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独当一面的“土专家”。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赵亚夫说,农村最需要“全科干部”,什么政策都知晓个一二,什么问题都能拿出个对策,做名副其实的“百晓生”“多面手”。“要把农业、农村、农民看成一个系统,上下联动,前后接续,才能实现整体推进。我的这个系统思维是田野里‘长出来的。”农业科技人员敏锐的职业直觉,让赵亚夫早早坚定了发展有机农业的信念,几十年在农村开展田野调查的经历让他作出了向发展农业合作社并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的决策,与农民打交道的经历让他明白尊重民意、顺应民意,从而真正把实事办到农民心坎上。
赵亚夫一辈子扎根农村,心系农业,“做給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用几十年的行动践行着他乡村振兴的理想,这种精神将会让希望的田野里结出更多的果实。□
(作者单位:群众杂志社)
责任编辑:刘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