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心绽放贫困村

2019-08-29

农村百事通 2019年15期
关键词:贫困户初心群众

秉初心,干字当头赢赞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就应该到扶贫一线去,条件越艰苦越能锻炼人。”2017年,正值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李崇主动请缨,于2017年5月10日走马上任河南省社旗县唐庄乡官营村第一书记,正式“落户”贫困村。

尽管有着充分的驻村心理准备,但作为社旗县85个贫困村之一,官营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让李崇有些猝不及防:多年积累的问题久拖不决,群众怨声载道;村容户貌千疮百孔,美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工作开展步履维艰;村支部经常铁将军把门,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在全村2800多人中,有177户568人仍在贫困线上挣扎,贫困发生率达2.9%……多少次,李崇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一个字,干!群众不脱贫,坚决不撤兵!”李崇暗下决心,不断给自己打气,“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要信念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事在人为,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接下来的日子,李崇奔走于村民家中,穿行在田间地头,坚持多走、多听、多看、多记,详细了解村情民意,认真宣传扶贫政策。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让群众打开了心扉;一次次促膝拉家常,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一件件实事好事,办到了百姓的心坎儿上……

“小李书记真不赖!”“第一书记真是来干事的!”短短不到三个月,李崇就用实际行动让官营村群众消除了当初对他“镀镀金”“走过场”的担忧,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解难题,用真情换得真心

“有困难就找李书记!”这是官营村群众普遍的第一选择。

“咋办哩?到底让不让她上大学?”2017年8月初的一天傍晚,李崇到贫困户张金要家中走访,见夫妻俩长吁短叹,女儿张山山正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个人躲在屋内小声哭泣。“一个女孩子,要那么高学问干啥?早晚嫁出去都是别人家的人,再说咱也供不起呀。”

“坚决不能因为贫困就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教育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然而上大学这么好的出路,却因为贫穷和守旧思想被扼杀,一阵阵酸楚涌上了李崇的心头,临走时,他撂下“狠话”:“学费问题我来解决,但学一定要上!”

从第二天开始,李崇马不停蹄,先后与社旗县慈善机构、教育资助中心、共青团和爱心企业等多方联系,四处“化缘”,千方百计帮张山山募集学费。很快,近万元的善款送到了张金要手中,他感动得泣不成声:“李书记,你真是俺妮儿的救星啊!”張山山圆了大学梦,还多次主动联系李崇汇报思想、学习情况,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并通过勤工俭学替家里分忧。

像这样的好事实事,李崇自己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排民忧、解民难,李崇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办,用真情换来了真心,用行动诠释了初心,村里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惠民生,百姓冷暖系心间

“你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就有你。”这是李崇真切的驻村体会。

由于吃住在村里,隔三差五,李崇总能收到群众送来的时令蔬菜。因为怕他不收,群众都是悄悄放到厨房就走了。群众用这种最朴实的行动来表达内心的感激,贫困户吴炳须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85岁的吴炳须体弱多病,老伴瘫痪在床多年,原来住的土坯房摇摇欲坠,生活十分贫寒,李崇为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2018年春节搬进新家时,李崇还给他们送去了年货,并亲手贴上了春联,让老两口高兴得合不拢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现在,老两口都办理了低保,拿到了慢性病就诊卡,享受了残疾补贴、民政救助等多项扶贫政策,再加上合作社入股分红、企业带贫捐赠,生活总算有了好转。

村里的困难群众都是李崇最牵挂的人。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千方百计争取帮扶资源,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危房改造、公益岗位、企业带贫、帮助就业、健康扶贫、慈善救助、基础设施建设……李崇哪一样都没有落下。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是让百姓拍手称快。

两年来,李崇多方奔走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完成道路硬化7.5公里,村民彻底告别了“晴天风沙扑面,雨天泥泞难行”的历史。还改造村小学、建设党群服务中心、修建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村卫生所、实施安全饮水、安装LED电子大屏幕等等。眼下,投资500多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正在施工,美丽的官营村雏形初显。村民们纷纷感慨说:“自从来了李书记,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致富更加有盼头了。”

抓产业,“志智双扶”动力强

脱贫致富说到底是群众自己的事,只要想方设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鼓起精气神,树立脱贫志,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李崇说,“救急不救贫”,斩断“穷根”,甩掉“穷帽”,必须要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坚持“输血”“造血”“生血”并举,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才能确保实现贫困群众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担任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坚持每两个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智双扶”活动,把村民们聚一起,讲脱贫故事,传致富真经,树增收典范,评选“创业自强先锋”“脱贫先进户”“卫生先进户”,在全村逐渐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是李书记给俺带来了脱贫的底气和信心,让俺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去,为供应两个孩子上学,贫困户徐长松常年外出务工,由于没有技术,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日子过的紧巴巴。久而久之,他感到生活没有了希望,得过且过混日子。后来,通过“志智双扶”活动,李崇经常送政策上门,鼓励并帮助他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发展肉兔养殖。李崇还多次送他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积极联系畜牧部门帮他搞好防疫和管理,在李崇不遗余力的帮扶下,徐长松干劲越来越足,肉兔养殖也从刚开始的200多只,迅速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只,年收入突破6万元。2018年年底,徐长松家顺利脱贫,小日子也越过越舒坦,他不止一次地夸“李书记是‘福星”。

如今在官营村,群众与日俱增的脱贫渴望正逐渐演变成增收致富的原动力,机械、箱包、木材、服装等加工产业;香菇、花椒、中药材等特色种植;鸽子、肉兔、土元、泥鳅、牛羊等特色养殖……一个个脱贫致富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一批批小微产业在官营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创业促产业,以产业带就业,广大群众也在辛勤劳动中享受着脱贫的快乐。

(河南   杨银鹏   申鸿皓)

猜你喜欢

贫困户初心群众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