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2019-08-29俊,钱

关键词:韩国政府一流韩国

闫 俊,钱 多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近年来,亚洲各国为了提升高校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竞争力和学术排名,以顺应国际教育趋势,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以创建一流大学为目标的教育计划。例如,日本的“21世纪COE计划”、新加坡的“卓越研究中心”计划、中国2015年提出的“双一流”建设等,都是有益的尝试。其中韩国政府实施的“BK21”系列工程在培养可以引领前沿科技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和研究型大学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益于此,韩国经济也随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因而其“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项目获得了广泛关注。

一切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韩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工程”也经历了20年的起伏和演变。从1999年起,韩国政府先后实施了“BK21工程”的一期和二期、“WCU工程”“BK21PLUS工程”,并于2013年启动“全球杰出人才工程”(Excell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Endeavor for Leading Universities,简称“全球EXCEL工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梳理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的历程,探寻其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有效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一、借鉴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工程”的缘由

首先,同属东亚文化圈,中国和韩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近年来,虽然中韩两国的整体国力和国际地位都有大幅提升,但两国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必将成为引发未来国家经济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进而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问题。因而,两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具有共同的经济战略目标,即希望通过投资高等教育,提高社会生产力及国家核心竞争力。

其次,两国的建设工程实施几乎在同一时期,且均是受国家政策先导,由政府相关机构启动开展乃至监督评估,因而在事实上具有权威性、保障性和持续性。具体来说,中国的“211工程”“985工程”及“2011计划”由教育部负责,韩国的“BK21”以及“BK21 PLUS”工程由其教育部及委托的研究财团负责。

最后,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在以往20年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建设中的高等教育“双一流”计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究其原因,一方面,实践证明韩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提升大学综合排名,提高顶级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及质量,以及活跃学术氛围等方面的成就,其成功的经验可以成为我国有益的参考和榜样;另一方面,韩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暴露出的资源分配不均、本土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为此,探寻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工程”的政策发展历程,特别是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经验和启示。

二、韩国系列“世界一流大学工程”的历程与成效

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工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其高等教育改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有关。我们首先以时间为纵轴,梳理其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然后分析在其改革历程中收获的成功经验。

(一)韩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

第一阶段(1999—2013年):“BK21工程”,全称为“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Brain Korea21),是韩国历史上首次国家层面上针对高等教育的重大投资和改革计划,也掀开了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篇章。从时间上,一期建设从1999年延伸至2005年,二期建设从2006年到2012年。

第二阶段(2008—2013年):“WCU工程”,全称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The World Class University Program),旨在通过聘请海外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权威学者来韩国大学任教,培养全球化人才战略,提高大学国际化水平,从而提高韩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与科研的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该计划历时5年,共投入8250亿韩元,年均投入1650亿韩元,年均培养资助1.5万名优秀研究生和新引进的研究人员。[1]

第三阶段(2013—2020年):这一时期,同时有两个工程启动展开。一个是“BK21-PLUS工程”,另一个是“全球EXCEL工程”。前者的全称为“21世纪智慧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Brain Korea 21 program for leading universities&students),这一工程的启动旨在弥补之前“BK21工程”“WCU工程”的不足,该工程计划投入经费为2727亿韩元;后者全称为“Global Excell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Endeavor for Leading Universities”,简称“全球 EXCEL 工程”,下分全球领导型、复合型、自律革新型三个领域,计划使韩国本土七所以上的大学跻身全球高校排名前100的行列。经费方面,计划年均投资6325亿韩元,7年间共投入4兆4000亿韩元,总投资规模相当于BK21和WCU计划的总和的2倍。[2]

我们将上述韩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展示如下图。

(二)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工程”的成效

第一,纵观上述系列工程,我们发现韩国政府的主导方向始终没有离开研究生院的发展,这是其首要的成功之处。早在1999年“BK21计划”一期工程之初,韩国政府就提出要建设具有世界一流研究水平的研究生院,旨在为韩国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科研和人才支持。上个世纪末的金融危机在暴露了韩国经济结构存在诸多弊病的同时,还从本质上反映出其背后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匮乏。正是在此背景下,“BK21工程”应运而生,这一工程主旨是通过提升国家“智力”来提升国家实力。因而,资金投入重心始终倾向于研究生院,并且越来越重视博士、博士后的培养。从对资助主体投入的经费额度看出来,“BK21工程”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资助比例为2∶1,而“全球EXCEL工程”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资助比例上升到1∶1,并且每月资助硕士的金额从50万韩元上升到80万韩元,资助博士的金额从80万韩元上升到120万韩元,这充分显示了韩国政府对高等人才的重视程度之高。

第二,始终把地方院校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从“BK21工程”一期开始之初,韩国政府在着力发展首尔圈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就明确提出要创建一批高水准的地方大学,加强产业界与大学的联系,培养知识社会所需要的、富有创造性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一方面,为地方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以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竞争力。例如,“BK21工程”倡导大学需创造公平的竞争机制,着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学之间竞争,不再局限于“是不是名牌学校”,而要看学校科研成果以及学生的真实能力。

第三,人才培养机制从国内外兼容并包到依赖海外专家人才,逐步转向本土高端人才学者的回归。“BK21工程”之初,韩国政府倡导打造公平的竞争机制,鼓励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培养一大批研究与开发人才。2007年以前,韩国高校拥有外籍教师及外籍留学生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这极大地制约了韩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为了摆脱桎梏,迅速实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教育目标,韩国政府实施开展了“WCU工程”。“WCU计划”第一批和第二批结束后,韩国大学共聘请了来自26个国家的351位海外学者,引进星级学者74位,分别为诺贝尔奖获得者10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5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9人。[3](P101~109)然而,随着大量海外专家学者的引进,参与该计划的外籍专家学者占总参与人数的比例高达42%,致使韩国国内对国外人才的过度依赖。在此背景下,韩国政府于2013年出台了“全球EXCEL工程”的教育政策,明确指出主要资助对象为22000名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签约教授等国内高端研究人才,其中更强化了博士研究生的经费资助。[2]此外,与之前的“WCU工程”不同,此工程取消了面向海外硕士的资助。这充分显示了培养本国本土人才的决心,确保了本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建设一流大学的步伐更加扎实稳健。

第四,韩国高校提出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竞争力和学术排名的目标明确具体。这一政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WCU工程”为例,该项目实施期间,从期刊发表论文方面看,韩国学者在SCI级别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总计达到10680篇,其中有39.5%的文章发表在排名前十的期刊上,有4%的文章发表在SCI顶尖期刊中,在NSC综合期刊中发表的文章更是达到了38篇;从世界大学排名方面来看,英国QS发布的“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结果显示,在世界前200名高校中,相比于2008年只有三所高校上榜,此次韩国大学占据了六个席位。[4](P89)韩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实力得以快速提升,与其高度重视研究生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第五,评估机制上逐渐引入奖惩制度以保证大学参与的持续积极性。韩国大学评估制度建立始于“BK21工程”。韩国政府在“BK21工程”实施过程中首次采用年度评估、中期评估等取样方式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常规性检查,也就是说在评估机制中引入奖惩制度,以此来推动已经入选相关项目的大学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例如,在2009年及2011年的年度评估中,减少位于末尾的团队所获经费的10%,将其用于奖励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团队;在2010年及2012年的中期评估中,减少位于末尾的团队所获经费的20%,将其用来奖励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团队。[5](P7)这在极大程度上可以保障项目按计划高效实施。

三、韩国“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工程建设的启示

“双一流”工程,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大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智力支撑。它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关系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甚至关系到我国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而要给予充分重视。综合前文所述,韩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工程”对我国“双一流”事业的启示如下。

(一)“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显示,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存在的根本与基础,每所世界名校均因拥有若干世界一流的学科而闻名。[6](P1~4)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的学科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韩国高校正是在学科上做出了合理的战略布局,从起初就注重发展地方大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学科的产业化发展,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发展了一批优秀的地方大学和重点学科。不仅避免了中央和地方之间教育资源的分级,也收获了社会声誉。因而,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应该把握机遇,培育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把“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例如,在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中,传统的学科发展思路,创造性地结合当下“一带一路”的有利政策,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阶段性发展重点来培育,利用国内外资源使之进入“一流专业”的行列,使整个学科国际化和高水平化,对于在汉语国际教育(留本)专业上有发展优势和潜能的地方高校来说,利用“一流专业”带动“一流学科”,将为其进入“双一流”行列增加可能性。站在教育国际化的视野下,组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潜心致力于教学和研究,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必定能走出一条特色学科建设之路。

(二)妥善处理引智与本土人才培养问题

如上所述,韩国政府为解决快速提升本国高校教育水平和国际地位的问题,不惜重金引进海外高素质专家学者,以此来缓解高级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然而却产生对国外人才过度依赖的问题,一旦国外对人才限制输出,势必会对韩国高等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以此为鉴,我国应当妥善处理引智与本土人才培养问题,尤其是重视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在引智中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适当提高待遇,避免人才流失。例如,结合“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广阔的平台上共同建设学科和科研队伍。这样既可以避免盲目引进导致对外部人才的过度依赖,也有利于本土人才资源的持续供应。就我国的国情来讲,除了国外人才与本土人才之间的资源分配问题,我们还面临着本国高端人才资源竞争的问题。所以,应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以满足各地区高校的师资需求。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韩国政府实施的“世界一流大学工程”评价体系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例如,引入国际同行评议,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等。按照我国“双一流”建设的进程,未来十年我国将逐步完成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并从大学和学科两个方面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构建科学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估体系是对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保障。2019年,学者刘苹苹、曹一红提出从文化层面创建我国高等教育的自信和公信体系;[7]2018年,学者杨频萍、汪霞认为学科和专业评价应该一体化[8]。为保证评价的公正公开,我国的评价体系应采取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考虑聘请世界一流学者担任评委,借助海外知名学者的力量为评价方案把关。另外,应适当引进奖惩评估制度,将从另一层面保证项目在持续高效的氛围中得以实施。只有切实的评估才能促进有效实施的良性循环。

(四)政府在统筹全局的同时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从项目管理上,韩国政府的职能更多是协调引导,而具体的工作放权给下属部门,即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国家科研基金会、项目委员会协调管理。而且三个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各自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计划的实施。[4](P87)例如,“BK21工程”有专门的管理支持委员会,其上级主管为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部和韩国科学研究基金会,下设分管部门及小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5](P3)以韩国延世大学为例,当科学研究基金会的项目款到达学校以后,教授们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可以自主召集和选拔相关研究人员,并根据内容发放项目款,也就是说,承担项目的教授具有财政支配权。

(五)教师应具备使命感和责任感及全球化视野

“双一流”建设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一流的师资才能成就一流的建设。可以说“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就是教师,无论是一个专业、一个学科,还是一个学院的发展都需要高质量师资的流入。这也是国家倡导的大学和学科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的方向。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来说,“双一流”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消极地看待,将导致教师们提前进入发展瓶颈期,过早地停滞不前;相反,积极地应对,则会使教师们的职业生涯长期处于黄金期。然而,高校教师作为一国的高层次人力资源,也应具备使命感和责任感,避免功利性无序流动,造成教育资源失衡或者浪费等现象的发生。站在时代的潮头上看,“双一流”建设必定带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我们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越来越频繁。在此视野下,高校教师们应比以往更加注重前沿信息的搜集和整合,注重与国内外院校学者的交流合作,注重内在素质的提升,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猜你喜欢

韩国政府一流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在韩国走马观花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