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阆中市推进农旅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2019-08-29谭朝林莫廷诗阆中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9年4期
关键词:阆中深度融合

□谭朝林 莫廷诗/阆中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阆中市按照旅游全域化的发展理念,采用“政府引领、国企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坚持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丰富和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了农旅深度融合,推进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引进落地了阆中赛城、阆中水城、宜华国际康养城等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达600多亿元;标准化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了五龙村3A级景区、杨家河竹筏漂流区等10余处乡村旅游热点,既带动了当地群众搭上旅游脱贫“快车”,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成功入选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成功被列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

1 推进农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

1.1 农旅深度融合收入呈井喷式增长

2018年,阆中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09.4万人次,同比增长45.2%,占全市旅游人次的17.3%;实现旅游总收入9.23亿元,同比增长43.7%,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0%。

1.2 农旅深度融合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集聚

以区域产业优势为基础,全市已建成晚熟柑橘、木本油料、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1.19万hm2,形成了“一带三片”的产业格局。江天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了以晚熟柑橘、枇杷等产业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带0.40万hm2。江东现代农业示范片,建成了晚熟柑橘产业带0.33万hm2,形成了百里百村晚熟柑桔产业带;江北生态农业示范片建成了川明参、生姜等中药材产业基地0.67万hm2;江西特色产业示范片建成了青花椒产业基地0.12万 hm2。

1.3 农旅深度融合景区景点亮点纷呈

阆中市累计建成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6个休闲农业示范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和农业主题公园。天林乡五龙村作为近两年阆中乡村旅游发展的后起之秀,2017年底,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枣碧乡杨家河村,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获得了“小九寨”之美誉。文成镇以“赏嘉陵秋水,品东河鱼鲜,尝阆苑蜜柚,观农家小院”为主题,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00余万元。木兰升钟湖、构溪河湿地、古城周边江南古镇、七里状元村、沙溪金鼓村近300余家农家乐分外红火。裕华葡萄采摘节、柏垭桑葚采摘节、飞凤枇杷采摘节、博树羊肉节已形成品牌,佘家沟李花油菜花节、元山子桃花节、彭城农旅节、博树逍遥谷踏青赏花节等节会也日渐兴起,渐成规模。

1.4 农旅深度融合让农业功能得到有效拓展

2018年,农旅融合带动就业2.8万人,带动农产品等销售1.96亿元,带动贫困农户3 000多名人吃上“旅游饭”,人均增收4 000元以上。全市发展乡村酒店、民宿、农家乐等近500家,其中,星级达30多家,发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及体验采摘农业约0.23万hm2。张飞牛肉公司、保宁醋公司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其产值分别达到公司总产值的50%、30%以上。

1.5 农旅深度融合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

农旅融合不仅加快改善了省道S304线,而且还连通了朱德故里、升钟湖等周边知名景区,有效地改善了乡村旅游景区(点)、产业环形道路等的乡村道路,公交基本通达,乡村旅游区(点)水、电、气、视、网络等设施完善。同时,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全市获得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四好村”有12个。

1.6 农旅深度融合成为了农民增收新的“增长极”

调查统计显示,近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第三产业纯收入年均增速为22.6%,高于家庭经营纯收入12个百分点,其中,休闲农业的贡献率达54.8%。天林乡五龙村,无论是经营性收入,还是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都得到了大幅提高,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 600元,比2017年增长44.5%。枣碧乡杨家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

2 推进农旅深度融合的主要路径

2.1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构建农旅深度融合全域格局

持续舞好旅游龙头,把分散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成线成片,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科学编制了《阆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构建“一核三区两带”的全域旅游格局。立足旅游资源禀赋,借力古城旅游品牌,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助力脱贫摘帽、实现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以阆中古城为核心,规划建设了构溪河生态文化旅游区、金沙湾康养文化度假区、天宫风水文化体验区,启动建设了沿嘉陵江生态旅游带、城郊30分钟乡村振兴示范带。2017年,又编制了《阆中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着力建设“一心、两带、五区”发展目标,实施六大乡村主题项目。一心,即古城综合服务中心;两带,即嘉陵江水上游憩带、国道347线阆中段生态景观带;五区,即金沙水乡-近郊滨水休闲度假区、嘉陵花乡-阆中南部观光农业旅游区、阆苑天乡-西部风水生态休闲区、佛韵仙乡-东部佛禅养生度假区、蜀道原乡-北部古镇乡风体验区;六大乡村主题项目,即金沙水岸-构溪河山水旅游度假区,阆苍人家-刘家坝生态养生度假区,驿道古镇-铧厂河、白溪濠生态旅游度假区,悠然渔乡-木兰湖休闲渔乡,风情回乡-博树回族风情小镇,欢乐江湾-两江口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2.2 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农旅深度融合平台

依托“一带三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布局,集中力量连片建设“千亩级、万亩级”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结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着力主导产业符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依托江天乡村振兴示范带,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江东晚熟柑橘、江西青花椒、千佛竹根姜、阆中川明参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力争创建2个省级现代园区;依托天宫休闲农业园区、江北中药材产业园区、彭城蔬菜产业园区、裕华四季水果采摘园区、飞凤枇杷产业园区等优势,力争创建3个南充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依托中义油橄榄产业园区、升钟木兰湖休闲农业园区、老观有机大米产业园区、大北农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沙溪城郊型休闲农业产业园区等优势,力争创建5个阆中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步伐,实现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2.3 以浙江经验为引领,打好农旅深度融合底色

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带动农旅融合蓬勃发展。统筹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得到有效利用,农村危房、土坯房得到有力整治,深入推进整洁田园、美丽农业建设,积极开展公路、铁路、溪河、山边的绿化、洁化、美化行动,坚持“洁、齐、绿、美、景、韵”六美标准,建设美丽庭院。加强乡村规划设计,完善“乡村布点规划-乡村规划-乡村设计-农房设计”规划设计层级体系,建设一批具有乡土气息、阆中特质、川北韵味的民居。打造一批以村庄、社区及其村民或居民生产、生活范围为核心,以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建筑风貌、历史遗存、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特色产品为主要特色,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配套服务的A级以上景区村。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2.4 以文化铸魂为核心,提升农旅深度融合品位

进一步提升天林乡五龙村国家3A级景区内涵,厘清“农旅文”的关系,以风水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铸魂,让农业有文化说头,让田园有景观看头,让体验有玩头,让游客有再来的念头,让农产品有后备箱的带头,让老百姓有赚头。借助民俗节目“亮花鞋”,老观古镇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融入农旅深度融合的相关产品开发,做到“魂要附体,体要血畅”。洪山镇良善垭村,以“近水橘庄·良善人家”为主题,以良善文化为统领,以采摘基地、田园湿地、良善福地为三大建设重点,实现水园相生相融、园水和谐共生的美丽田园村庄。

2.5 以精品工程为重点,打造农旅深度融合品牌

围绕阆中水城、阆中赛城、宜华国际康养城等重大文旅项目落地,积极推进“五个10”精品工程建设,打造农旅深度融合品牌。一是创建10个A级以上农旅融合景区村。围绕天林乡五龙村、天宫乡临江镇村、柏垭镇黑风山佛教文化,飞凤镇桥亭村、裕华镇佘家沟村、洪山镇良善垭村、桥楼乡落下闳春节文化,木兰乡木兰湖休闲康养,枣碧乡杨家河村、博树乡清真村回族文化,老观古镇民俗文化,三庙乡三庙沟村抗日名将汪家花房子红色文化,创建10个“不得不去”的阆中农旅深度融合景区。二是创建10个农旅融合示范园(点)。围绕生态农业、种养体验、果蔬采摘、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等不同特色,拓展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功能,打造田园风光景观,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农旅融合示范园(点),创建10个“不得不玩”的阆中农旅融合示范园(点)。三是举办10个农事节会。按照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围绕裕华葡萄、柏垭桑葚、飞凤枇杷、博树羊肉等农事节庆活动和农民丰收节,不断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10个“不得不看”的阆中农事节会。四是推选10优农特产品。重点推介晚熟柑桔、阆中川明参、千佛竹根姜、中义橄榄油、青花椒、洪山豆干、良善农产品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推选出10个“不得不带”的阆中农特产品。五是评选10佳农家菜肴。举办美食大赛,收集菜品故事,推介各类乡村特色土菜、名菜、招牌菜,提升乡村旅游餐饮服务水平,评选出10个“不得不吃”的阆中农家菜肴。

3 推进农旅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农旅深度融合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强化对农旅深度融合的可行性研究。对特定区域而言,要分析资源基础、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状况等,在综合分析评价后做出判断,切不可盲从于全域旅游理念而不切实际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二是强化对农旅深度融合点位的科学规划。在对乡村旅游发展资源状况、特点及其空间分布、农村居民意愿等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具体落实到规划点位和项目,更加细化,更具指导性。三是强化对农旅深度融合的科学评价。对规划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每个区域进行生态承载能力评价,分析该区域适宜的游客规模、游客来源,以及对区域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警方案。四是强化对农旅深度融合经营主体的培训。进一步加大对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体以及管理组织成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的认知水平和服务技能,在做好大众服务的同时发展个性化服务,切实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

3.2 强化对农旅深度融合的运营管理

一是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切实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强化农村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系统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系统的保护、改善与治理,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在发展载体方面,积极推动采摘园、农家乐、民宿游、农业遗产等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提质升级,同时,推动度假乡村、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等新业态新产品发展,着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拓展产业链条。三是强化区域性乡村旅游商品开发。依据区域农村资源优势,开发区域性强的旅游商品,保障商品的安全性,提高商品的艺术性,以满足消费者对区域性乡村旅游商品的需求。四是强化特色元素的挖掘。充分挖掘区域生态、文化、民俗等元素的价值,同时,避免过多地引进现代元素、城市元素符号,要充分体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注重从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组成的极具美学价值和灵性的大美图案中,挖掘关键元素的价值,提升乡村吸引力。

3.3 强化农旅深度融合的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借助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制定相应的培养对策,加大农旅深度融合管理者、经营者、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懂管理、会经营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健全农旅深度融合的管理组织。规范、监督乡村旅游发展主体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评价,严防欺诈行为破坏一方市场;并注重农村居民的广泛参与,确保他们能从中受益。三是建立完善农旅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及时出台促进农旅深度融合的相关政策,增加政策的精准性及有效性。四是制定并完善农旅深度融合的标准体系。及时制定相应的标准,促进农旅深度融合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猜你喜欢

阆中深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桑大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