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茶区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2019-08-29王迎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9年4期
关键词:病叶灰白色茶区

□王迎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是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作物之一,是四川省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山区茶农脱贫致富的物质基础,是茶农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全省现有产茶县120多个,截至2018年,全省有茶园总面积为36.33万hm2,茶叶总产量30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60%,茶叶总产值171.82亿元。茶产业的发展得到了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但是,茶园的大面积发展,内需已趋饱和,而农药残留问题仍然突出,严重限制和阻碍了茶产业升级。因此,发展绿色有机茶,扩大出口,多渠道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升级,是实现四川省千亿茶产业目标的重要基石。古人云:“高山云雾出好茶”,适于高品质茶叶生长的环境,也是病害发生的最适环境。茶树感病后,会引起大量落叶、树势衰退,用感病的芽叶做成的茶产品滋味苦涩、腥臭、碎断,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基于此,笔者对茶区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提供参考。

1 茶园病害的分类

根据为害部位将茶园病害分为叶部病害、枝干部病害和根部病害。茶园以叶部病害产生的危害最大,常见叶部病害按发生条件分为低温高湿型病害和高温高湿型病害,前者包括茶饼病、茶圆赤星病、茶白星病等;后者常见病害有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赤叶枯病、茶轮斑病等。枝干部病害有枝梢黑点病、茶粗皮病、茶黑痣病等;根部病害包括茶苗白绢病、茶根癌病、茶根腐病类(茶紫纹羽病、茶白纹羽病、茶红根腐病、茶褐根腐病、茶黑纹根腐病等)。

2 茶园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

1)茶饼病。主要为害嫩叶和新梢,病斑呈直径0.3~1.2 cm馒头状疱斑,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红色的粉末状物,发病后期粉末消失后,凸起部分萎缩形成褐色枯斑,似饼状(见图1)。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的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翌春或秋季,气温15~20℃、相对湿度85%以上时,菌丝开始生长发育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并在水膜的条件下萌发,芽管直接由表皮侵入寄主组织,在细胞间扩展直至病斑背面形成子实层。担孢子成熟后又飞散传播进行再次侵染。茶饼病容易在低温、多雾、高湿、阴雨的茶区发生。低洼、阴湿、杂草丛生、偏施氮肥、不适时的台刈和修剪以及遮荫过度等,也利于发病。茶树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

2)茶圆赤星病。该病害在海拔800 m以上的多云雾茶区发生较重。2019年,在南江、屏山、马边等县高山茶区大发生,主要为害成叶和嫩叶,嫩茎、叶柄也能受害。被害部初生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病斑。大小0.8~2.5 mm,中央凹陷,呈灰白色,边缘有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中央散生黑色小点,潮湿时,其上有灰色霉层(见图2)。一张叶片上病斑数从几个到数十个,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并蔓及叶柄、嫩梢,引起大量落叶。病原菌以菌丝块在树上病叶组织中或落叶中越冬。次年春季,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气温15~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最适宜该病的发生。全年以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发生最盛,秋季也有发生。

图1 茶饼病

图 2 茶圆赤星病

3)茶白星病。高海拔茶区,缺肥贫瘠茶园、偏施或过施氮肥易发病,采摘过度、茶树衰弱的发病较重。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2 mm左右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见图3)。湿度大时,病部散生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达几十个至数百个,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导致叶片变形或卷曲。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嫩茎染病病斑呈暗褐色,后呈灰白色,病部亦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间长度明显短缩,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严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中越冬。翌春茶树初展期,分生子器中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在湿度适宜时侵染幼嫩茎叶,经1~3 d潜育,开始形成新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气温16~24℃、相对湿度高于80%时易发病,气温高于25℃则不利其发病。

4)茶炭疽病。主要为害成叶,也可为害嫩叶和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小形黑色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全部分界明显(见图4)。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上升至20℃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主要借雨水传播,也可通过采摘等活动进行人为传播。孢子在水滴中发芽,侵染叶片,经过5~20 d后产生新的病斑,如此反复侵染,扩大为害。温度25~27℃,高湿度条件下最利于发病。该病一般在多雨的年份和季节中发生严重。全年以初夏梅雨季和秋雨季发生最盛。扦插苗圃、幼龄茶园或台刈茶园,由于叶片生长柔嫩,水分含量高,发病也多。单施氮肥的比施用复合肥的发病重。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一般叶片结构薄软、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种容易感病。

5)茶云纹叶枯病。为害叶片,新梢、枝条和果实上也可发生。在老叶和成叶上的叶缘或叶尖,形成深浅褐色、灰白色相间的不规则形病斑,并生有波状、云纹状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嫩叶和芽上的病斑呈褐色、圆形,以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枯死(见图5)。嫩枝发病后引起回枯,并向下发展到枝条。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或子囊壳在树上病叶或土表落叶中越冬。翌春在潮湿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靠雨水和露滴由上往下传播。本病是一种高温高湿型病害,川南茶区以6~8月发生最多。树势衰弱,幼龄和台刈后的茶园以及遭日灼的叶片易发病。发生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枯褐色,幼龄茶树可致全株死。

6)茶轮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湿度大时出现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见图6)。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在适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从叶片伤口或表皮侵入,经7~14 d,新病斑形成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气温25~28℃、相对湿度85%~87%时利于发病。川南茶区夏秋茶发生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园湿度大时发病重。机采、修剪及虫害严重的茶园,因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发病也重。

3 防治方法

1)加强冬管。病害发生较重的茶园,修剪的带菌病叶枝条,需清出茶园,集中销毁;在封园和开园时,各施1次玻尔多液;作为开园药需在开采前20 d施用。

2)合理密植和修剪,保持茶园通风透光。病原菌的生长和病害的发生对湿度要求很高,因此,茶棚间必须保持至少20 cm以上的间距,以增加茶棚通风透光性,降低棚内湿度,恶化病原菌生长环境。发病很重的年份,进行深修剪,清除所有病叶以后,及时配施波尔多液和杀菌剂。

3)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基肥施用茶园专用复合肥,重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让茶树生长健壮,提高自身抗病力。

图 3 茶白星病

图 4 茶炭疽病

图 5 茶云纹叶枯病

图 6 茶轮斑病

4)化学防治。枝、叶部病害发病初期喷施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多抗霉素、凯润杀菌剂等,间隔7~10 d后,连喷2~3次。非采摘茶园可喷施波尔多液、硫酸铜液或松脂酸铜乳液。根部病害需开深沟隔离发病区,再用杀菌剂灌根。

猜你喜欢

病叶灰白色茶区
高颜值复古扬声器设计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
地平线
生态茶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浅析
大兴安岭被松栎柱锈菌侵染的蒙古栎叶上真菌种群的分布与多样性
不惧遥远的勇敢鸟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
中国茶的四大茶区
腊叶
腊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