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趋势,随“食”而动

2019-08-29王素黄帅

进出口经理人 2019年8期
关键词:进口食品消费者

文/本刊记者 王素 黄帅

一个周末的午后,你拿出不久前从进口超市购买的植物基食品——有机谷物零食、蘑菇肉干和人参芒果茶,扫了扫每一件食品包装上中文标签旁的二维码,然后开始满足地享受悠闲惬意的时光。这个场景越来越频繁地在年轻一代消费者身上上演。它从某种程度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对食物的新追求——健康、趣味、进口和可溯源。

然而,以健康为概念的食品标识五花八门、趣味创新食品隐藏风险、进口货源选购依据不清、食品溯源难以真正有效地执行……安全趋势随“食”而动,食品企业需具备什么特质才能长缨在手呢?国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华测集团食农及健康产品事业部总裁李丰勇向本刊分享了一些他的专业见解。

绿色、有机、无公害,选哪个?

当你走进一家中高档超市,不难发现,一些食品被贴上了“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的食品标识。很明显,被贴上标识的食品价格普遍比无标识食品贵出不少,却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买单。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倾向于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

然而,这3个标识在安全上所体现的差异性,不仅消费者不了解,有些企业也未必真正弄得明白。

对此,李丰勇以形象的金字塔结构向记者进行了普及。所谓“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识,安全等级逐级而上。三者之外,还有一个“普通食品”。“普通食品”是塔基,允许使用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由于某些操作不规范,有时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往上一层是“无公害”食品,允许部分使用农用化学物质,但必须按照无公害相关标准进行。更高一级是“绿色”食品,允许使用低毒高效农药,但范围更小,要求更加严格,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而处在金字塔尖的“有机”产品,它严格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和转基因技术。

李丰勇补充说,以上“三品”与食品的安全等级有关,而市面上还流行“一标”。它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比如西湖龙井、五常大米。“一标”食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并以地域名称冠名。“‘一标’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扩大外贸出口和打造中国区域品牌形象有重要意义。” 李丰勇特别指出。

随着国家开始推广自愿性产品认证,除了“三品一标”外,越来越多新的认证标准出台,市面上冠以新认证的食品层出不穷。对于这些新生事物,李丰勇认为,食品企业和消费者先不必急于否定。新的认证大多基于“三品一标”国家标准而制定,在某种层面上推动了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另外,即便那些没有冠以认证之名的普通食品,从国家历年来的抽检状况看,98%以上也是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没有必要望“标”兴叹!

李丰勇华测集团食农及健康产品事业部总裁

要味觉冒险,不要食品风险!

走开,方便面。请坐,人参茶。趣味创新食品来袭!

随着“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体,越来越多颇受欢迎的趣味创新食品涌现。喝上一大口泡菜汁,再搭配风味蟋蟀墨西哥卷饼,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食品现在开始越来越为消费者所接受。一些大型国际食品企业也是这些趣味创新食品的玩家。当莲子、豆角、谷物被创新性地作为原料使用在膨化食品里,大豆、扁桃仁、燕麦、大麦成为植物性食品饮料的配料……味觉冒险开始,同时,也意味着消费者要承担某些隐形的食品安全风险。

“对于大量创新性食品而言,隐性的风险可能存在于法律法规及标准层面。”李丰勇指出。他表示,我国的食品标准管理极为严格,从确定起草单位、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管理委员会审查,到最终审批,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过程,会与新产品的快速上市产生某些错位。“新产品虽然有创新,但它仍然需要归入34大类食品中的某一类,并应符合该类产品的安全国家标准,因此,消费者不必过分担忧新食品的安全性。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我们则要紧跟创新节奏。” 李丰勇进一步指出。

追溯趣味创新食品的创意源头,本质上是对食品原料的选择和重组。如何从源头管控食品原料的安全性,依然是留给食品创新企业的首要议题。对此,李丰勇表示,要明确原材料生产者应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HACCP)和GAP认证是食品加工企业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普遍的工具。通过它们,加工企业能够识别自己产品的风险点并据此进行评估,最后做出相应的管控。

“原装进口”这样选

在消费升级的大浪潮和国家进口政策红利影响下,我国进口食品规模快速扩大。来自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大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吃掉”了600多亿美元的进口食品。我国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大量的乳制品、水海产品、肉类产品和水果坚果等各类食品。跨境电商保税区是进口食品进入国内市场的主要模式之一。

面对消费者如何安全地选购进口食品的问题,李丰勇向记者分享了4项鉴别高招。其一,要尽量选择一些大的商超或者从正规渠道购买。其二,看看有没有中文标签。中文标签如同食品的一个窗口,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我国《食品安全法》对进口食品标签有非常详细的要求。比如,中文和英文要同时使用、一一对应,甚至对字号都有严格的规定。标签上包含原产地、配料、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详细信息,不符合以上标签要求的产品将被滞留或退回。其三,看看是否贴有激光防伪的“CIQ”标志。CIQ是中国检验检疫的缩写,该防伪标识从2000年开始对检验检疫合格的进口食品统一加贴。其四,可以向进口经销商索看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由检验检疫部门对合格进口食品签发,证书上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产地等详细信息,相当于进口食品的一个“身份证”。

目前,我国较大型的“海淘”平台正在加大进口食品的质量管控力度。平台方邀请像华测这样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以神秘买家的身份购买产品,检测完毕后,把相应的数据提供给平台方,后者将根据检测报告对食品进行监管,对不合格者责令下架和处罚。

“我们国内的进口食品溯源体系想要建设好,一是要有完善的溯源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有无缝连接的监管部门和监管机制,三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好,追溯都是不合规的。”——李丰勇

食品溯源难以实现?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保障食品安全的新模式闪亮登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据记者了解,一个完整的进口食品追溯体系包括以下方面:国外食品生产企业相关情况、国内进口商相关情况、口岸检验检疫情况、二级经销商情况、国内消费者投诉和流通领域的风险预警信息等。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工程,并不像市面上所宣传的那样,消费者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放心了。

美国15%的食品来自国外,但很少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一头来自欧盟的牛,从出生到死亡 “一生”的信息都可以在欧盟数据库找到。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追溯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的监管体系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共同保证了食品溯源的有效性。

“我们国内的进口食品溯源体系想要建设好,一是要有完善的溯源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有无缝连接的监管部门和监管机制,三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好,追溯都是不合规的。”谈到我国食品溯源的有效执行性,李丰勇坚定地强调。同时,他指出,解决信息透明问题的通信手段依赖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5G的商业化可以保证大量信息的高效传输,有利于食品安全的溯源追踪。

另外,李丰勇坦言,我国追溯技术已经发展,但是广泛应用于我国农副产品尚需一些时日。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参与其中,一些信息功能也得以实现,比如,扫一扫可以看到产品的来龙去脉,或可以出来一份检测报告等。但是如果想做得更加精细化,后期仍需要有大量投入。

现在是食品安全最好的时代

在李丰勇看来,当下是食品安全最好的时代。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已经进入相对安全的水平。政府监管力度加强,确保食品抽检不低于每千人4批次;《食品安全法》《农药监管条例》《兽药监管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建设依次健全;检测技术和标准化持续推进,比如,快检技术推广和一些食品原料相关标准的制定;全民对食品安全认知逐渐提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水平节节高升。

“食品安全不是‘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李丰勇表示,华测希望通过其在国内拥有的26个实验室服务网络和检测、检验、认证、培训、审核“五位一体”综合服务方案,帮助食品企业在新的食品环境下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优化供应链,有效降低食品风险,为食品安全最好的时代锦上添花。

猜你喜欢

进口食品消费者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食品造假必严惩
知识付费消费者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