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尚未完全摆脱濒危
2019-08-29胡利娟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今年7月29日是第九个“世界老虎日”。中国分布有多种大型猫科动物,包括多个虎和豹的亚种,它们都是旗舰物种,是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标志,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然而,由于栖息地面积不足、过于分散等突出问题,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尚未完全摆脱濒危状态。
改善栖息地,促进野生动物繁衍生息
我国高度重视虎豹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通过设立东北虎豹、祁连山等国家公园,加强自然保护区和基层保护站网络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保护天然林,不断改善野生动物栖息条件,促进虎豹等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同时,还开展了东北虎豹资源调查,实施了《中国野生虎恢复计划》,完善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全面禁止虎制品贸易和虎骨入药。
经过多年努力,大型猫科动物栖息地明显改善,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种群开始扩大,野生东北虎数量逐渐增加,野生东北豹数量稳中有升,虎豹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深化野生虎豹种群跨境保护交流合作,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推动虎豹分布国加强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保护。7月28日,2019虎豹跨境保护国际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幕,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与老挝、缅甸开展了印支虎跨境保护工作,与尼泊尔、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开展了雪豹保护合作,与俄罗斯联邦在保护东北虎、东北豹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跨境保护合作。
据了解,今年6月5日,中俄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中俄两国将继续深化东北虎、东北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迁徙候鸟保护合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合作,特别是东北虎豹跨境自然保护区合作,联合开展巡护和东北虎豹监测,共同开展生态廊道建设,保障东北虎豹在中俄边界实现自由迁徙。
建设生态廊道,实现跨境自由迁徙
虽然,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全球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面临栖息地面积不足、过于分散等突出问题。那么,该如何实现野生虎豹种群稳定繁衍生息?
“这需要各虎豹分布国采取有力措施,为野生虎豹种群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也需要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保护好野生虎豹种群及栖息地。”张建龙提出,通过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可推进跨境生态廊道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野生虎豹种群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并支持研究团队开展野外监测活动,及时掌握本国野生虎豹种群分布、扩散和跨境迁移等情况,通过相邻国家共享相关信息,推动在虎豹保护方面开展更多务实合作。
同时,还要加强虎豹保护地管理机构交流,让相邻国家虎豹保护管理人员相互学习虎豹种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体验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共同提升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
此外,在修筑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时,也要为大型猫科动物设计建造可自由安全通行的生态桥涵和通道。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努力减少人虎冲突,维护虎豹种群及栖息地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虎豹等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提高社会公众保护意识,引导边境地区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虎豹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
加强交流合作,积累经验共同保护
为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今年6月,我国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自然保护地事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将有力推动虎豹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各级林草部门将认真落实指导意见的各项要求,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着力保护、扩展和优化野生虎豹自然保护地,注重协调野生虎豹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依法查处盗猎野生虎豹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好野生虎豹种群。
据了解,此次会议将围绕全球大型猫科动物特别是虎豹种群保护涉及的监测技术、种群及栖息地恢复、保护地景观资源配置、人兽冲突解决等相关技术和政策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建立虎豹种群跨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并将通过《关于加强虎豹跨境保护合作哈尔滨共识》。
实践证明,加强虎豹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各相关国家保护大型猫科动物,为实现全球老虎保护目标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