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适老空间建设研究

2019-08-28李晓宇LIXiaoyu

住宅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脉导向景观

■ 李晓宇 LI Xiaoyu

0 引言

根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2018年10年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从1.13亿人增至1.67亿人(图1);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65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1.67亿,占总人口数的11.9%,老年人口数量及比重10年内持续攀升(图2)。我国老龄化的趋势愈发严峻,城市的适老空间建设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图1 2009~2018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

根据2018年3月的《当代中国老年人情况的分析报告》,我国城市适老空间建设还存在规划理念落后、供需结构失衡、割裂历史文脉、忽视人文关怀、排斥弱势群体等诸多问题[1]。然而,相比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的城市适老空间建设相关研究较少,人文关怀社会重视程度薄弱。因此,城市适老化空间建设研究迫在眉睫。

图2 2009~2018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 老年人对城市空间建设的需求

1.1 健康需求

身体健康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不断减弱。神经机能的衰退使得老年人反应迟钝,身体协调能力减弱,更易出现跌倒等事故;视觉机能的衰退使得老年人对颜色的感知能力下降,引起视力模糊;运动机能的衰退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灵活程度和耐力,使他们偏向于在惯常居住地周围而非远距离活动。除此之外,老年人的嗅觉、痛觉、呼吸机能及对空间方位的辨识能力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

心理健康方面,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重心逐渐从工作转向家庭生活,生活方式及社会地位的改变导致其极易产生负面情绪。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傅双喜指出,老年人在心理方面有交往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2]。退休后的老年人会认为自己对社会失去了价值而产生失落和疑虑,社会关系的减少以及子女的心理远离更让他们感受到孤寂。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在生活中极易遭受挫折,久而久之会产生焦虑、自卑的情绪。

1.2 生活环境需求

由于老年人普遍感到孤独,老年人迫切希望常会故友,与人回忆、谈心。城市老年人公共社会应是一个拥有康体养老和休闲娱乐功能的心灵乐园:一是保障老年人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娱乐性,比如提供健康指导、体检、救护等医疗功能,以及食、住、行、娱等生活娱乐功能;二是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娱乐的基础设施设备,比如建立平日的观景场所、酷夏的避暑场所,设置第三卫生间,提供轮椅、拐杖等无障碍设施等[3]。

2 基于人文关怀的城市适老空间建设思考

2.1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公共性。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公共空间能提升老年居民的生活品质、塑造公共意识,因而成为城市适老空间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老年人是闲暇时间最多的一个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极为迫切,而现实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往往表现出对老年人的忽视,阻碍了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充分使用。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对公众的开放性场所,应该体现其对老年群体的包容性、公平性,这就需要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在公共空间中完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创造宜人的绿化景观,避免过多的商业气息。

2.1.1 注重老年人社交互动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较为单调,加上子女的渐渐远离而产生的孤寂感,使得他们期望和外界交流,多与人交流能缓解老年人的孤寂感,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城市中,广场舞的长盛不衰,校友聚、乡友聚等以追忆为主题的各种老年人聚会风起云涌,也常看到老人们聚在设施不足的街头或者路旁进行棋牌类活动和闲聊。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老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多建立一些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的老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为其提供便利的户外交往空间。

2.1.2 提供安全便利性

由于老年人运动机能的衰退,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满足老年人的便利性及安全性需求,要有完善的无障碍设计以及平坦的道路系统,公共空间地势宜平坦,不宜有较大的高差,在处理高差时需采用平缓的坡道来满足老年人的通行要求(图3、4);老年人行动迟缓,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也较为脆弱,这就要求减少公共空间中其他流线及行人交通对老年人的影响,防止发生碰撞。

2.1.3 打造健康慢生活

城市公共空间要为老年人创造静谧舒适的氛围、宜人的尺度,要有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为老年人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小气候。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追求效率,反映在城市广场空间上就是广场的非人性化尺度、快速频繁的人员流动以及特有的违和感。老年人行动迟缓,且对空间私密性要求较高,为此,城市广场要具有宜人的尺度,在一定的区域划分出适宜老年人使用的慢节奏私密空间。

2.1.4 体现老年人自身价值

图3 道路衔接处的坡道

图4 建筑入口坡道

老年人公共社会是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授站,老人的经历、学识、智慧及技艺都是社会的财富。但退休后的老年人往往认为自身对社会失去了价值,进而产生疑惑、自卑等心理。城市公共空间应是包容的、公平的,不应是资本力量决定的,在公共空间中要为老人们提供其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找回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加老人们创造环境的可能性,让老人们真正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重新获得社会认同感,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5 注重文化与情感融合

文脉是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城市设计中,文脉是指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以及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文脉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魂,有文脉的公共空间才更具魅力。老年人对城市惯常生活环境有着自己深刻的认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延续城市的文脉,是造就老人们美好记忆的需要,也是他们情感归属的需要。因此,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有文脉气韵,彰显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的人文情感与活力[4]。

2.2 出行环境建设

2.2.1 注重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城市道路交通应满足安全性及便利性要求,以适应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①人车分流。老年人的骨骼系统较脆弱,若发生碰撞易造成骨折等身体损伤。道路系统要做到人车分流,明确分流的界线。不仅是机动车和行人分流,非机动车也要与行人分流,可借助高差和醒目的标线作为界线(图5)。②路面及其材质。同一使用功能道路的路面应平坦,不应出现高差及障碍物。同时,路面应选择结实且防滑的材质,并采取一定的防滑措施。③照明系统。交叉路口往往是事故多发地,交通流线复杂。据统计,道路交叉口的事故很多是夜间照明不足引起的,因此,保障交叉路口老年人通行的安全性至关重要[5]。每一个交叉路口都应根据路口实际情况运行交通信号灯,提供足够的时间供老人通行;在大型交叉路口旁的中央斑马线处设置安全区供老人等候休息(图6);一些重要交叉路口的信号灯需设置实时语音系统,以满足视力衰退老人的需求。

2.2.2 突出导向标识

导向设计能帮助人们在空间中准确定位,最大限度识别空间信息。老年人若是处在自己无法辨识的环境中,必然会导致其产生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在规划设计中,应利用丰富的设计手段,突出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①道路导向。道路是空间导向的关键要素。道路设计要求路线简单明了,可利用道路等级宽度、路面质地及色彩等帮助老人区分路径,防止老年人迷路。②建筑导向。街道两旁的建筑立面多样,有利于老年人辨别自身位置。在设计中,要避免建筑沿街立面单调统一,不同地段要突出体现各自的文化特色[6];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导向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成为老年人心中的参照物导向。城市空间建设要综合运用各种设计手段来强化标志物的导向作用。③标识牌导向。标识牌在城市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标识牌的设计制作应结合视听感官,力求简单易懂、规范统一、醒目美观,使文字与背景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提高老年人的辨识度。总之,城市导向系统应保障老年人明确自身所处位置环境,为其提供最佳通行路径。

图5 人车流线分离

图6 大型交叉路口安全岛

2.3 景观环境建设

景观环境是指由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所组成的,具有观赏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空间关系,景观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文化环境。良好的景观环境在生理方面有助于老年慢性病的治疗、有利于感觉器官的调动;在心理方面有利于老年人压力的释放、焦虑的缓解、自信心的重新建立[7]。

2.3.1 注重感官体验

景观的感知过程概括为:景观的刺激—形成感受—产生认知—做出情感反应 。老人偏爱暖色调[8],在景观要素的色彩搭配上要偏重对暖色调的运用,以满足老年人的视觉需要;老年人喜爱芳香植物,在景观植物的选择上,应选用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医疗保健类芳香植物,如薰衣草、茉莉、薄荷等;在设施材质方面,老年人偏爱木质,为此,多设置木质休闲设施、木制装饰物等,以满足老年人对安全舒适的需求。

2.3.2 提高可识别性

老年人的记忆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城市的景观环境应注重增强其可识别性,比如增加简单易懂的导向标识或者具有明显特征的标志物,使老年人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到达下一个目的地。

2.3.3 参与性需求

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空间环境及设置有着不同的需求,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要注重空间的多样性,让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并充分参与其中。空间设计应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注重动静有别,层次分明,打造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及私密空间。

2.3.4 融入归属感

进入老年阶段,老人易产生怀旧情绪,景观环境营造及植物造景要运用本土特色物种及材料,凸显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唤醒老年人过往的生活记忆,为他们带来亲切感和归属感。

2.3.5 景观环境的健康需求

老年人体质弱,易受冷热环境变化的影响,在景观设计中要通过控制植物的密度、树种等调节风环境,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场所不宜设置在主导风向;光环境同样对老年人有较大的影响,在景观设计中,选择落叶或者半落叶的树种,满足环境中夏季遮阳和冬季朝阳的需求。

3 结语

当下,我国的老龄化形势严峻,城市的适老空间设计又涉及城市生活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根据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城市适老空间建设应加强政府管理机制的调控,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其次,因材制宜,注重城市出行环境的“适老化”;最后,把握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加强景观环境的“适老化”建设。

总之,我国的适老空间建设不应一味追求效率,城市建设应在政府引导下,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重点打造老年社区,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和包容,让老年人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文脉导向景观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景观别墅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火山塑造景观
“偏向”不是好导向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