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2019-08-27唐玮玮
唐玮玮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包含着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传统文化实际上也不着痕迹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传统文化对于教育工作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关 键 词]传统文化;初中;美术;运用
初中美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课程,美术活动以及多种多样的美术作品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的有效载体。从中可以看到美术教育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责任,就需要发挥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又提升传统文化生命力与美术教育质量,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也让人类文化遗产不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一、引导关注传统文化,培育文化保护意识
美术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天然优势和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将初中美术教育作为平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因所在。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应该让学生承担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而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从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着手。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并将文化学习与美术教育进行密切整合。具体来说,在美术学习时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引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过程中,多元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而广大学生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忽略了传统文化。所以美术教师要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有效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励学生对传统艺术进行理解与创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蕴含传统文化要素的美术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和学习,比如皮影戏、泥塑、剪纸、年画等,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主动掌握传统美术艺术与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产生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促进美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优化美术课程安排,补充传统文化内容
过去的初中美术课程在实际安排上就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没有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美术内容和课程进行补充与安排,使得学生无法在美术课程学习中运用最为直接的途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到传统文化的融入和运用效果,也导致美术课程内容安排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课程学习需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对当前的美术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和把握,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拓展。另外,为了提高美术教学针对性,让所有初中生都受到良好的美术艺术熏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的了解,安排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保证美术教学的针对性,促进因材施教的实施。在调整初中美术课程结构时,因为传统文化在其中所占比重很小,所以可以在过去的课程中增加具备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国画课程,让学生利用国画这一传统绘画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给学生提供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可以先从引导学生鉴赏优秀国画作品开始,让学生感受国画艺术的魅力,并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当学生在具备良好的学习基础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让学生从模仿国画作品开始逐步过渡到对国画的创作上,增强学生的国画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改革美術教学模式,重视美术实践活动
要发挥初中美术教育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除了要关注美术理论教学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把控时间环节,对美术教育模式进行有效创新和变革。因为初中美术教学和这一阶段的其他科目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美术教学不单单能够利用多媒体、教材、美术作品等不同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课堂,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的狭小空间,通过参观艺术馆和美术馆等,感知传统艺术精品的魅力,了解美术作品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践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将美术学习和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与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在创新美术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把互联网平台作为重要着手点,强化师生间的网络互动与沟通,打造和谐师生关系,促进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代仍旧能够显现出独特魅力。
素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审美教育的发展,其中美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当中,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被人们遗忘。而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需要发挥学科教学优势,将初中美术教学作为有利契机,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