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9-08-27王义祥翁伯琦
王义祥 翁伯琦
摘要 当前东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已逐步向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农业转型,而循环农业发展虽已有较大成效,但仍存在农业循环规模小且分散、链接距离远且缺乏设施化、循环模式多样但不经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产业化园区为平台,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控化的“4R”原则为设计主线,形成完整的和相对闭合的产业网络,并将现代农业的设施化技术应用于产业开发,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3-0253-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13.07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oughts on the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Cycle Agriculture in Southeast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southeast China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intensive,standardized,mechanized and intelligent agriculture.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some achievements,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small and scattered scale,lack of facilities,uneconomical operation.Therefore,the industrial park is proposed as a platform to develop the ecological cycle agriculture,and design a complete and relatively closed industrial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4R” principle of reduction,recycling,reuse and controllability.At the same time,the modern agricultural facility technology will be applied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form a modern circular industrial park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ycle agriculture;Industrial park;Farming modernization;Thoughts
基金项目 中央引导地方发展项目(2016L3004);福建省发改委“五新”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 王义祥(1978—),山东泰安人,研究员,博士,从事生态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25
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是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但农业面临保供给、促增收、保生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1]。新时期农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新要求,新机遇。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福建省调研时提出了对建设特色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的殷切希望。当前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化,及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的构建,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南地区农业正处于一个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循环农业,并将循环农业升级模式服务于农业现代化,走现代化的高效、安全、循环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是当前转变东南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
1 循环农业科技进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循环经济在世界农业上的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世界各国因地制宜创造出多种行之有效的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如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德国“绿色能源农业”,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以色列“无土农业”[2],中国台湾“永续农业”等理念延伸的“稻-(萍)-鸭共作”“猪-沼-果”“多层次间作套作”等循环农业模式。我国循环农业探索始于1985年[3],之后有关“循环农业”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自2006年中央一号提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至今连续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继续强调鼓励发展循环农业及其相关技术[4],这是我国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阶段。自2007和2012年科技部对循环农业陆续立项,全国各地科技部门也陆续出台相关措施支持循环农业研究,这一阶段是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成效较为显著的时期[5-7]。至今关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技术就有上百种,“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整理统计就有89种,“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将趋同的技术归纳形成5大技术体系,包括农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种养加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集、物能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集、风险污染物减控技术集和购买性资源减投技术集。将趋同的模式创建为5大模式群:農田复合生物循环模式、农肥(或饲)牧高效循环模式、农菌牧高效循环模式、农沼牧循环工程模式和农企(园区)循环模式。黄国勤[8]将我国循环农业的特征归纳为资源节约、排放低碳、环境友好、结构复杂、模式多样和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特征,技术综合、产业融合和经济高效的经济特征,以及产品安全、管理系统和社会和谐的社会特征,同时也对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进行了论述[9]。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技术与科技支撑体系,有力地推动我国循环农业发展[10],这也是支撑我国现代农业持续推进的动力。
2 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
以园区为试验载体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转变园区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园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循环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现实选择。循环农业园区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以园区为载体,将不同产业的链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资源循环利用关系,实现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生活过程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环境友好的目的,是循环农业基本原理、技术、模式在有限空间内的技术高度集成与产业集群开发[11]。它是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的一种新方式,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二是增加农业产值,提高效益和就业。循环农业产业园区可以形成一种相对闭合的产业网络,将每一级的废弃物资源进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的产出能值,同时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三是产学研一体,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12]。自2010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已认定了28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不少示范区逐渐形成了种养加综合利用循环农业产业链。因此,如何以园区为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将园区打造成为循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示范载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对引领东南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现代化的装备与技术:实践循环农业产业园区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农业手工劳作正在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替代。农业装备技术越先进,生产效率就越高。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循环农业科技工程及各地方对循环农业项目支持下,我国循环农业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快速发展,但由于循环规模小且分散、循环链条短且链网建设缺乏、循环技术多但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低,循环生态性强而不经济、农业示范园区不少但缺乏循环体系构建等实际问题,制约着我国循环农业实践成效的显现。骆世明[13]指出我国农业生态学的社会经济研究比较弱,赵其国[14-15]提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生态高值农业,并把循环农业模式作为生态高值农业的主要模式。高旺盛等[5]指出“只有物质循环,而没有经济效益,最终的技术模式还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循环农业的经济性也应是循环农业研究的重点。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是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16]。我国循环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研发了一系列秸秆还田、有机肥生产与施用机械、养殖废弃物固液分离机、食用菌栽培料上床等技术装备,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明显成就,但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的集成开发应用程度仍较低[1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废弃物收集和处理机械化、物联网运作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关键技术环节和装备不完善,而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设施由于运行成本太高,在我国尚未普遍应用,仅在部分农业示范园区得以试验探索和集成应用。因此,为转变循环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东南地区循环农业的优化升级与产业发展,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的数量、质量、效益共赢,应以产业化园区为平台,进一步针对东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向设施化农业转型,循环农业发展循环而不经济等实际,将现代农业的设施化技术应用于循环农业发展,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可控化的“4R”原则为设计主线,应用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理论进行技术集成研究,以循环农业的现代化为切入点,以实现园区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為目标,力求解决园区现代农业的有效循环链接,实现园区循环农业的产业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循环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4 循环农业产业化开发: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定位
新时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为底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农业产业化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把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的新型经济模式。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贯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把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市场等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实体,使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轨道。相对传统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其在生产经营、开发规模、市场潜力、风险共担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我国,尽管循环农业发展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但产业化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生态循环农业不是为了循环而循环,更应该注重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是通过核心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环节的提升。循环农业产业化园区,是引导具有上下游、互补性产业链联系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园区集聚,提高资源循环和高效转化能力,实现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通常,企业是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主体,通过围绕主导产业上项目,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水平以及产品竞争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企业具有资金保障、市场开拓、品牌创立和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势,推动循环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等。在保障措施方面,一是要加强科学规划与引导,通过系统、科学地规划,重点扶持发展符合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企业或项目。二是要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加强循环产业链关键接口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循环经济发展要围绕重点产业和企业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组织研发有重大推广价值的能源节约与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等,实现在一些重点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形成技术优势[18]。三是要在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对符合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的企业可以考虑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支持,增加对循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6):9-11.
[2] 余霜,李光.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12(4):183-184,194.
[3] 张元浩.农业的循环过程和“循环农业”[J].中国农村经济,1985(11):49,27.
[4] 黄国勤.1949年至今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专刊):115-120.
[5] 高旺盛,贾敬敦.中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第l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 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129-133.
[7] 李国学.中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
[8] 黄国勤.中国循环农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7(6):117-122.
[9] 韩玉,龙攀,陈源泉,等.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9):1039-1048.
[10] 贾敬敦.科学把握循环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和任务[R].安徽循环农业会议上的讲话,2009.
[11] 翁伯琦,黄秀声,林代炎,等.现代循環农业园区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公司与渔溪农场为例[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11):1123-1131.
[12] 赵志刚,王凯荣,谢小立,等.循环农业模式指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以温汤镇农业产业园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4):5-8.
[13]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的国外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14-22.
[14] 赵其国,黄季焜,段增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的内涵、模式及其研发建议[J].土壤,2012,44(5):705-711.
[15] 赵其国.生态高值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J].土壤,2010,42(6):857-862.
[16] 赵其国,黄季焜.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3):397-403.
[17] 李瑾,崔利国.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20):227,-232.
[18] 习近平.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J].今日浙江,2006(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