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公益活动现状的研究
2019-08-27万晴伟梁蓉符雨璐蔡家齐陆易吴菲阳
万晴伟 梁蓉 符雨璐 蔡家齐 陆易 吴菲阳
一、研究背景
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社会公众已不再仅仅关注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逐渐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满足。电视中越来越多的公益广告以及诸多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机构的快速发展,无不印证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人们对于公益事业的关注。但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在高校校园公益方面,相比于国外高校的校园公益活动而言,我国高校学生公益活动发展不尽如人意。大学生基本的公益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高校公益活动现状有着深刻意义。
二、社会现状
(一)数据分析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量最多的还是各类国家新闻以及娱乐性等非公益类新闻,反观社会公益类新闻,鲜有人问津。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更不用说关于高校校园公益的新闻了,少之更少。
图1网易新闻新闻类型点击数分析图
由新闻类型的点击数分析图可以得知过去新闻类型的点击中,关于国家新闻类的点击率高达近50%,紧接着的是娱乐体育类新闻均在19%左右,而关于校园类以及公益类的新闻点击率的占比总和都不足1%。因此通过数据的比较可以简单推论分析出:一旦我们将“校园”与“公益”组合在一起可以发现其带来的影响力也是较为有限的。也可以看到现在社会对于校园公益活动的关注程度还是较低的。
(二)现状分析
1.对高校公益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
人力、物力、财力、号召力都是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顺利建设与开展的必要保障,高校的公益活动也不例外。然而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各方面对于高校开展公益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宣传力度也不够,因此经常造成活动资金短缺、人手短缺等诸多问题,或者是出现形式性的公益活动例如拉拉横幅、签名等等。
2.高校公益的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对于高校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指导系统尚未成熟,校园公益活动的开展缺乏专业的操作及流程。高校学生容易出现对公益活动“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持续开展参与活动的动力不强,对于活动处于漂浮不定的状态。另一方面,许多活动目标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上,活动目标定位太简单,没有系统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较单一,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热度降低,对活动的持续性产生严重影响。
3.高校公益活动的规模效应不高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这为校高校的公益事业及活动的发展营造了较为有利氛围,并且随着精神文明的深入推进,公益的校园氛围在慢慢形成,但是高校校园公益的规模程度还不够,未形成“全学生参与”的规模效应。
三、校园公益项目实例分析
(一)活动开展现状
无锡太湖学院的公益之家团队利用头脑风暴方法创造出具有创意的网络公益项目,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志愿服务的模式,通过网络与公益活动的结合以保持其公益活动的持续性。为使公益志愿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精神风尚,太湖公益之家团队把所有的项目进行“打包”,并为它们量身打造了一个网络平台——太湖学院公益之家,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让公益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用自己的独特的公益理念,让人人随时可参与的公益活动,用爱链接网络两端的你我。
在活动开展方面,策划“爱在蔓延”网络公益宣传推廣、开展“爱在升华”网络公益学术研讨、创建“微学微练”网络公益创业论坛、进行“爱在延续”爱心义卖、旧物捐赠等一系列校园公益活动。在学校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剧烈反响,同时收到了许多学生积极响应。太湖公益之家项目以公益为主要目标,强调可持续发展。采取全方位宣传创新模式,鼓励更多广大高校学生参与网络爱心公益事件,拓展网络公益人群。
(二)活动分析
1.重视性
项目通过研究制定合理的人员分工方案;积极向学校、社会等方面争取活动资金,严格控制整个活动经营的资金和物资流向;制定合理的服务推广和宣传策略等合理规划措施来扩大其影响力,与此同时,还努力争取获取学校、社会等方面的重视,让活动得到可靠保障。
2.持续性
公益之家团队将其校园公益活动进行“打包”,打造太湖学院公益之家网络平台,对活动的目标进行精确的定位,将活动落到实处而非只是一种形式。本项目通过将网络与校园公益的创新性结合确保了活动的系统性开展,丰富了活动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于校园公益活动的热情,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使得该校园公益项目的持续性不断增强。
3.规模性
太湖公益之家团队将项目进行详细划分多个校园公益活动,形成复杂综合多样化的项目体系,确保了项目本身的规模性。同时该公益项目更为贴近学生生活,接足地气,这样积极营造校园公益氛围,促进氛围的聚集形成“全学生参与”的规模效应。
四、校园公益活动的成效
(一)促进高校公益氛围形成
一个成功的高校公益项目开展其所产生的影响是一种叠加模式的,产生的效果是成倍的。在活动的开展中,大学生的热衷公益、乐于奉献的力量被不断激发出来,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参与公益事业的好习惯,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三分钟热度”。高校公益氛围的凝聚所形成影响的不仅仅只有学生本人,其还会带动每一个家庭对公益的支持与关注,通过校园公益活动影响的叠加模式,以点带面,带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形成全民公益的良好局面。
(二)拓展高校德育教育
校园公益活动对高校德育教育有着积极影响,能够端正大学生三观、提升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等。多种形式的校园公益活动,能够使学生承担一种奉献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身亲身经历切身感受校园公益的力量,丰富自身的精神文明,对完善学生品质、促进学生成长大有裨益。
(三)学生公益能力得到提升
“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的累积,形成好思想、好品德” 是习近平主席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高校的公益项目进行应当贯彻“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公益活动让大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随着高校学生不断投入到校园公益事业中,其渐渐会变成公益活动的“有心人”,不断提升自身的行动能力和水平。
五、高校校园公益建议
(一)要加强高校关于公益的常识宣传
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例如利用学校自有的媒体或社团等进行宣传。其次要充分发挥各学生组织、学校各社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校园里倡导公益精神,充分发挥基层优秀学生干部、党员、优秀团员的榜样作用,带头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传播公益知识。最后,在校园学生流动较大的地点设立公益点,广泛传播;定期举办讲座,邀请投身社会公益的优秀杰出人物来宣传公益的重要性、影响力,促进高校校园公益的发展。
(二)建立起高校的公益活动平台
目前,在网络上有较多的小型公益网站,但这些网站经营者只扮演捐款和代换物品的角色,其职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各大高校需要建立起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的公益系统的平台,将不系统的、散乱的高校公益系统,变为有秩序、系统性的公益活动平台,让更多的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实现自我的管理、服务、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积极打造高校的公益品牌项目
公益活动是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来维持的项目,它的长期性、持续性其内在要求。高校开展的公益项目,不仅仅要贴合学生们的所学专业和兴趣,更要考虑其传承性。如果没有持续性的活动,会缺乏吸引力,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下降。因此,高校开展公益活动时要注意内容的质量好坏、丰富程度和形式多样化,注重于打造这方面具有品牌效应的公益项目。
(四)建立公益管理机制
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保证高校的公益活动的顺利开展,相反则会产生阻碍作用。目前,高校的公益事业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这就使得许多开展的活动收效甚微,还会形成一种只注重形式的活动现象。所以需要将高校的管理机制进行相应的完善。从现实情况来说,应当对高校的公益活动项目采取监管、激励、评价等管理措施,来避免公益活动的形式主义。
六、结语
盡管目前我国的校园公益活动项目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各种艰难险阻,但是其带来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高校校园公益事业是培育国家公益事业的人才的摇篮,其所带来的对于社会公益的作用是巨大的。
从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校园公益事业发展形势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但是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学校、社会甚至国家的积极有效的引导,来促进它科学健康的发展。除了寻求外部的积极引导外,校园公益组织也要积极发现内在问题,及时地改正不完善的地方,减少甚至不发生诸如“郭美美”的恶性事件。高校公益事业只有内在与外在同时兼顾,才能更为健康发展起来,才能为未来我国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更具动力的新鲜血液。
(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