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防城港迎来开放新机遇
2019-08-27林芊芊许俊豪
林芊芊 许俊豪
5月的北部湾畔,海风徐徐,群贤毕至,共聚盛会。27日,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防城港市正式拉开帷幕。为期4天的论坛,国际对话、思想交流,成果丰硕,让人看到了防城港市的新机遇、新前景。
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扎实推进包括卫生在内的各领域合作,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防城港市举办此次论坛,就是弘扬和践行“上海精神”、落实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元首共识的一个具体行动。
为促进各国在医学创新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本次论坛围绕“健康、合作、创新、共享”的主题,举办了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医药卫生政策、骨科治疗、慢病防治、智慧医疗5个主题分论坛,召开了中印企业家圓桌会议、中外企业家午餐会,巡视了印度制药企业及产品展、防城港市优势特色中医药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友谊林揭牌并种植友谊树。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上合组织秘书处以及菲律宾、泰国、乌克兰等21个国家和组织的1000多名政府卫生官员、医疗医药专家学者、中外媒体记者参加了论坛活动。
在分论坛上,大家围绕“国民健康、灾难救助、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服务、传统医药、健康管理、医养结合、医学教育与科研、医务人员交流等领域合作”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解决医学界难题、促进国际医学创新合作建言献策。在中印企业家圆桌会议和中外企业家午餐会上,中外企业家们就医药产业合作开展了开诚布公的商议,在许多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在植树活动中,加深了彼此友谊,坚定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
经过交流协商,论坛通过了《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防城港宣言》(以下简称《防城港宣言》)。这一宣言凝聚了许多共识:将在中国上海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创新合作委员会”,促进论坛举办常态化、机制化;各国将采取切实措施,简化医疗合作审批手续,逐步协调规范医药、医疗器械生产和准入等方面的标准,为进一步开展合作提供便利;欢迎在中国防城港市建立“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中国)”的倡议,与会各方将主动参与该试验区的建设,积极探索消除医学领域合作面临的政策、技术、贸易壁垒,共享合作共赢的成果;欢迎在防城港市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创新研究中心”的倡议,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联合培养,为与会各国乃至全世界培养、输送高水平的专业医务人员。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在论坛闭幕式上评价,《防城港宣言》是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的一个主要成果,达到了论坛的预期成效,将为与会各国加强双边、多边医学医药领域合作注入动力。
此外,论坛还促成了多项合作协议的签署。印度制药商协会和北京和平之旅文化有限公司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上海健康医学院与菲律宾国际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在防城港市投资建设国际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政府搭好台,企业唱大戏,实现了跨国医药产业的创新合作。
印度制药商协会总会长贾亚塞兰·杰加纳森在闭幕式致辞时说道:“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论坛,大家共同探讨医学创新合作涉及的制度、政策、技术等话题,通过了《防城港宣言》,对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医学创新和产业合作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共同踏出医学创新合作的第一步,历史会记住这次会议。”
据悉,论坛将促进中国防城港市“一区两城”建设,即打造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中国),在试验区内打造国际医药制造城和国际医疗康养城。其中国际医药制造城包括中印医药制造产业园、欧美新特药制造产业园、俄罗斯医药产业园,并将吸引上合组织成员国知名医药企业来投资,建设国际化的医疗医药产业和医疗康养产业。以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为契机,利用土地、生态环境等优势资源,促进国际医药产业合作,同时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防城港市这个“健康之城”迎来了新的开放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