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困境与突破
2019-08-27黄娅黄丹
黄娅 黄丹
【摘要】教育见习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实践活动。本文论述了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前期准备、过程指导、后期评价与反思的困境,并提出了突破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教育见习 困境 突破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师范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01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2.4;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005-02
教育见习作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必要环节。分析当前高师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现状,发现其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困境
1.教育见习前准备不足,见习目标和任务模糊
多数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在见习前都有动员大会,口头传达见习的精神和相关要求,但见习后较少总结和反思。由于见习时间短,匆匆进入小学,虽然在形式上有目标和任务,但是多数学生对于教育见习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是不明确的。笔者曾经随机问教育见习的学生:“在进入小学前,你有没有做过一些准备工作”,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这说明学生对于教育见习的准备是不充分的,这样很难保证见习的质量。
2.教育见习过程的指导不到位
教育见习过程中的指导主要是两类教师,一是高师院校的专业指导教师,二是小学一线的教育教学教师。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教育者的实践素养缺失,对于师范生教育实践的临床指导能力不足,往往象征性地指导,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一线指导教师一般都是由该校教育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担任。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各学校之间又存在着差异,这就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存在着指导态度、能力和效果的不同。加上小学一线指导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指导学生过多,无法与高师院校指导教师及时有效交流,最终导致指导深度的差异。
3.教育见习后的评价与反思不够,见习效率低下
虽然多数院校要求学生见习后进行反思总结,并撰写相关材料。但是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了事,很少有主动进行反思的。另一方面,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也缺乏反思意识,在教育见习后鲜有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见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自己。
多数学校都是在教育见习后由见习学校指导教师给出一个评分或等级,比较笼统。一些指导教师为了见习生回学校“好交差”,更是只谈优点,对于不足则一笔带过,这样的见习效率是低下的。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見习困境的突破
1.提高认识,明确教育见习的目标和任务
大多数见习生对教育见习的理解局限在“体验做教师的感觉,看看小学”的层面,在教育见习总结中也仅仅是“经验不足,还需学习”,显然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教育见习最重要的是让小教专业的学生明确教育见习能够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今后学习的方向,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见习质量。
2.优化教育见习指导教师队伍,切实落实指导任务
高师院校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要更新观念,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指导能力。如果指导教师自身不深入小学一线,不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不听课研课,只会在高师院校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的。另外,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要主动积极地与小学一线的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做到相互促进,信息共享,真正落实指导任务。
3.及时总结和反思,注重教育见习的效果与评价
教育见习作为师范生培养的教育实践环节,其质量如何,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从小学教育专业出发,根据小学教师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见习评价机制,细化评价内容、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度,从教育见习前期准备、过程监督、后期总结与反思等方面全程评价,以提高见习效果。尤其是要落实总结与反思,做到及时、主动、有效,改变过去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只“见”了,没有“习”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彭艳红.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与突破[J].文学教育,2018(6)
[2]黄正平.关于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9(04)
[3]梁萍云.用“做、学、教”教学法,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J].教育探索.2008(10)
[4]刘久成.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及其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08(06)
[5]冯善斌.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生成[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7(01)
作者简介:
黄娅(1975-),女,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黄丹(1981-),女,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调查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