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
2019-08-27何小文
何小文
198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视察井冈山时曾风趣题词:“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是啊,当年红色铁流汇聚于此后,井冈山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成千上万军民戮力同心,成功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那么,红军为何又要下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实行军事战略大转移呢?要回答此问题,我们还得从柏路会议旧址讲起,以此探究当年的历史背景及这次会议所作的战略决策的重要意义。
该会址位于今井冈山市柏路乡柏路村,原是一栋店铺,建于清光绪十年。它横亘在旧时原宁冈县新城通往柏路的石子路旁,因此也叫横店。它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悬山顶盖小青瓦,面阔7间共25.20米,进深7.9米,占地面积199平方米,从西至东第1、2间为住房和店面,第3至7间前为大厅,后为通房。大门设于第3间的正面,为活动木板门,门外设有雨蓬。整个建筑为砖墙承重,人字木屋架。室内除第1、2间铺有楞钉地板外,其余是三合土地面。直棂窗拼板窗扇。
1929年1月4日至7日,由前敌委员会召集红四军、红五军军委,CP (共产党)、CY (青年团)特委常委,宁冈、永新、遂川、酃县、莲花县委及茶陵特别区委负责人,在宁冈柏路村的横店召开了联席会议,有毛泽东、朱德、陈毅、滕代远、彭德怀、袁文才、王佐、何长工、谭震林、陈正人等60多人参会。会后第5天,红五军党代表滕代远就向中央作了报告。40天后,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杨开明又向中央作了详细报告。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三:传达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有关决议;通过前委给中央的报告(即毛泽东写的《井冈山的斗争》 );讨论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如何迎击敌人的“会剿”。就第3个问题,当时发生了激烈争论,有主张凭险死守的,有主张到湘鄂赣的,有主张到湘南的,有主张到赣南的。如今,90年过去了,我们还能从多份敌方资料和红军的报告中看出,当时的战争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据1928年11月10日《申报》 记载:
会剿部队,赣省为四旅,湘省为六团。赣省部队,已经朱培德派定第五师十四旅周泽源(浑元),第十五旅刘士毅,第七师二十一旅杨池生(应为李文彬旅,编者注),第十二师三十五旅韦杵。湘省部队,经鲁涤平派定何键部两团,吴尚部三团,第二军一团。总共湘赣两省会剿兵力,为4旅6团,人数在3万以上。
事实上,敌情远比《申报》 的报道更加紧急。因这次“会剿”是在蒋桂战争尚未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处于暂时稳定时期发生的。湘赣两省的敌人,经过近2个月准备,调动两省兵力,以湖南军阀何键为代总指挥,分5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压来:赣敌李文彬部的第二十一旅和刘士毅的十五旅,分驻遂川和赣州;张兴仁三十五旅和周浑元三十四旅,驻泰和、永新;湖南军阀王捷俊部3个团驻江西莲花;吴尚部1个旅驻酃县、茶陵;刘建绪部驻湖南桂东。何键命令各路部队于1月10日前进入指定地点,采取层层包围、步步逼进、合围歼击的战术,企图一举消灭红军于井冈山。
时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杨开明这样写道:
1月4日边界联席会议,前委、特委、四军、五军,各军事地方党负责同志到了60余人,关于目前敌人的应付,有以下的决定:(A)在目前时局之下,湘赣会剿的环境之中,只是消极讨论中央六次大会的总结的抱定保守边界政权还不够……因此(B)军中的党与地方的党都要积极起来,打破游移不坚决与避免斗争的不正确的观念,团结内部领导群众,一致动员向敌人采取有力的攻势,打破脆弱的敌人,使无法会剿井冈山。为要达到上述目的,所以(C)决定四军大部出击赣南,五军(四军之三十团)守山,移动目标,转攻敌人之后,使敌人穷于应付,不能实现其两省会剿之计划,影响边界,以解井冈山之危。
红五军党代表滕代远也曾于1929年1月12日记载有关柏路会议的内容:
讨论中央六次大会的总结与精神及同来之农民、军事工作,土地问题,苏维埃政权,政治问题等通告。并决定四、五军混合改编一次……以求指导统一和便于训练,而以一部冲破敌人之包围外,反身向敌人之后路打来击溃敌人,一部防守井冈山,巩固边界的政权,发展和深入扩大边界党及民众一切的工作。
对于当时的井冈山来说,真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是主动出击还是坚守井冈山?在这危急关头,柏路会议注定开得非同寻常。对于会议情景,1929年9月1日《江西省委通告(赤字第27号)》 曾予以通报:
湘赣粤三省企图联合向红军进攻,国民政府以二三月的准备,调大兵二十四团限三月内肃清井冈山,这样大的声势,红军的应付有下列的意见:“第一派以守为攻说:积极准备边界八县群众的力量,凭籍井冈天险,引敌人到山下来攻,俟其疲敝,然后由红军及群众夹击消灭敌人。第二派死守主义:在军事观点上断定井冈天险敌人不能攻破。在政治分析上,决定在三全大会敌人破裂可期(蒋桂战争),因此主张红军死守井冈,准备两月时期即可得最后胜算。第三派抛弃边界说:红军应打圈子,到别处另图发展,不要在边界死守,红军一去敌人也要退去,如此才能保存边界党及群众组织。”
面对各种争议,中共井冈山前委书记毛泽东冷静分析形势,指出:上述3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在当前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凭险死守不利于我,且敌来势汹汹,表现出了极大的决心,加上寒冬季节已到,我军物资微薄,虽有群众援助,也难以取胜。但是,井冈山根据地又不能放弃。要保住这块红色政权,不能死守,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钻敌人空子。敌人从这边打过来,我们就从那边打出去,迂回敌后,使敌穷于应付,求得在外线消灭敌有生力量,打破敌之“会剿”,实行“围魏救赵”的策略计划。毛泽东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与会者赞同,会议决定红四军和红五军进行混合编制,五军的四、五纵队编为四军的三十团,彭德怀任红四军副军长兼三十团团长,滕代远任红四军副党代表兼三十团党代表,率三十团和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四军大部队出击赣南。彭德怀后来回忆:
红四军前委根据当时情况正确决定,将红五军部分留守井冈山,并编入红四军,我为副军长,坚守井冈山根据地。我当时接受了这个任务,但在红五军军委讨论时,意见是不一致的,多数同志不同意五军固守井冈山……井冈山虽然地势险要,周围约近二三百里,弹缺兵力也少,是守不住的。但是,我和代远同志为了照顾全局,使红四军摆脱当时面临的困难,自愿地承担红四军前委给予的任务,并且准备必要的牺牲,因而坚决地执行了红四军前委的决定。
当然,为应对意外,前委还对红五军留守井冈山作了进一步的军事部署。如,1929年3月17日湘赣边界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见同日《中共湘赣边界临时特委信》 ):
在敌人未打破五井之先,边界特委根据客观的情势和主观的力量,已估量到我们的失败,并经过了特委军委的决定。在军事方面,五井如被敌人攻破,五军冲出五井取道敌人薄弱的地方,往赣南与四军去联络。
柏路会议后,边界各县党组织,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动员,会同部队再次加固了工事并挑粮上山,为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了充分的思想和物资准备。
就当时的情况来讲,柏路会议作出了正确决定。尤其是其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战略,是积极的且切合实际的策略。后来的事实证明,假如红四军不主动撤出,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虽然红四军出击赣南后,由于情况变化,未能实现“围魏救赵”的计划,但突出重围后的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等率领下,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将革命的星火播撒至赣南闽西等更加广阔的地域。而红五军和边界军民与敌浴血奋战的献身精神,也早已载入史册,令后人高山仰止。
“下井冈山也伟大!”为此,邓力群专门解释到:“如果一直呆在井冈山也不行,力量很难发展壮大。所以,毛主席及时分兵赣南、闽西。结果,兵源解决了,政权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最盛的时期,有二十几个县连成一片。以后一系列的胜利都与上下井冈山分不开。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看到局部,同时也要看到全局。有这样的眼光,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真正的革命者。”
1961年1月,国务院将柏路会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单位“井冈山革命遗址”的具体保护项目。2009年2月,柏路会议旧址被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