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才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导向

2019-08-27吴琳

行政与法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才观习近平人才

摘      要:习近平人才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党的人才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新时代人才工作应以习近平人才观的科学内涵为基本遵循,坚持党管人才与政治引领相结合、坚持问题意识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营造聚集人才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实践导向。

关  键  词:习近平人才观;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新时代人才工作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9)07-0027-08

收稿日期:2019-05-10

作者简介:吴琳(1970—),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解放思想、推进吉林全面振兴”专项课题“吉林省人才管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gz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在继承党的人才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体现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是新时代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遵循。习近平人才观具体包括:“一个加快”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目标,即要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为工作目标。“三个更加”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路径,即要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2]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避免制定政策简单化、“一刀切”,更不能简单地以论文数量、各种人才称号来界定人才,配置学术资源,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评价机制,还给人才成长一定的空间与时间。“一个中心”,就是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才工作的重心放到蕴才于人、寓才于民,放在培育人、塑造人、成就人上,重视人的行为理性,注重在各行各业中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展才能、施展才能,创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工作发展局面,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一个加快”“三个更加”“一个中心”的人才观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方针。

一、习近平人才观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

对于人类思想者而言,人的本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且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关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当中,马克思对德国古典思辨哲学进行了批判,认为其只是在思辨层次上对人的本质进行的思考,没有从现实生活出发去考虑人的本质,而这种把人的社会属性放置于一旁而不顾的思维方式与观点是片面的、是抽象的,是概念层次上的思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摆脱了在思辨世界中考虑人的本質的哲学思辨方式,从人的现实生存环境出发探求了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只有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得到显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不仅形成了社会关系,而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从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走向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本质特征体现在人的成长规律具有实践性、社会性与时间性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成长规律与本质特征思想即: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成长规律与人的本质特征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就是指那些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具有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某种特定才能的人,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作出较大贡献的现实个人,才是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一是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即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成为一个精神上的自由者;二是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即人是社会主体,人的行为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强调了人的精神属性,即人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如果人没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就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就不是真正的人才。因此,选人用人,一定要与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例如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带来的伦理风险越来越大,因而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道德素质要求和内在的科学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应坚守科技伦理,自觉将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要求相结合,因为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不是为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为全人类谋利益、谋福祉。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把人的道德品质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党的人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形成的人才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人才选拔和任用原则上,一是坚持到实践中去选拔人才。毛泽东强调:“马克思、恩格斯……能做出一些理论的原因是,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3]这表明毛泽东对人才要经过实践历练的重视。二是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1938年10月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谈到了中国历史上历来存在的两条用人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4]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方面,毛泽东更倾向于把“德”放在首要的位置。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同年,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毛泽东再次强调:“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我们的同志,无论搞工业的,搞农业的,搞商业的,搞文教的,都要学一点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由此,党确立了选拔任用人才的原则。

⒉改革开放以来,党进一步发展了选拔任用人才理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确立的人才选拔与任用工作原则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选拔人才,不要按老规矩办事。”[5]即根据“四有”人才标准,丰富了选拔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人才理论。此后,江泽民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人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6]这标志着党的人才理论的初步形成。胡锦涛在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思想基础之上,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強调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当今国家的重大任务;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人才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要求。

综上所述,从毛泽东确立的在实践中选拔人才原则和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到邓小平关于“四有”人才标准和选拔任用人才原则,再到江泽民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胡锦涛关于人才强国的战略和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而且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

二、习近平人才观的科学内涵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7]这段话从三个层面彰显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境界:一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主张;二是要坚持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实践性原则;三是要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即强调了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观。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要在大事上看德,也要在小节上看德”。[8]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会激发人的创造潜力和积极性,给其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因此,重视人才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具体化,明确提出了好干部标准的“二十字方针”,即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9]这个好干部标准不仅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具体依据,而且是我国各类人才的选用导向。

(二)在实践中识别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是人才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10]这就要求新时代人才工作要秉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在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等内外因素共同影响下,通过模仿劳动、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逐渐成长,并且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认可的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实践的历练,人的思想水平、聪明才智、知识阅历才能得到逐步积累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11]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是“三门人才”,即从家门、校门到单位门一路走来,虽然掌握的知识很多,但缺乏实践经验、实践历练。这就要求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从多视角、多侧面、多渠道考察人才,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才使用的误判,最大限度提升识人能力。习近平人才观对党的人才选用任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随着全球技术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竞争也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谁抓住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美国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如通过《竞争法》,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的培养。欧盟也通过一系列人才计划如“伊拉斯莫世界之窗计划”等,加强对欧盟及非欧盟人才的培养,以提高人才竞争能力。我国是科技人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科技人才资源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吸纳各类人才到科技人才队伍中来。在现实中,有一些人才具有高超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但是这些特殊人才往往都属于“偏才”“怪才”“奇才”。“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对待特殊人才就要摒弃传统的用人理念。因此,只要具备相应的才能就可以任用,过分苛求、强人所难,就会把大批人才拒之门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理念,对待特殊人才,“我们要实行特殊的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12]要采取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使人才各尽其能。实际上,就是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谋划新时代人才工作,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有效、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实现人才的最大价值,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三、习近平人才观的实践导向

(一)加强政治引领,坚持“党管人才”

“党管人才”就是要运用党拥有的强大资源整合力、统筹协调力、组织动员力和决策执行力,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2013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更多知识分子参与实际工作。坚持“党管人才”与政治吸纳相结合,是把“党管人才”工作提高到了新的高度。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3]“如果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不能树立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意识,不能将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不具有防范西方发达国家和平演变的警觉,就不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力量。”[14]因此,在政策制定与人才管理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两点:一是统筹制定人才政策法规。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战,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通过政策创新推动人才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才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绩效与工作岗位挂钩制度,让累的、苦的岗位充满人文关怀和现实保障。通过政治引领吸纳各行各业的人才汇集到党的旗帜之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他们的智慧与力量。

(二)坚持问题导向

抓住人才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也就找到了解决其它问题的关键。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端人才短缺、人才活力激发力度不够和人才培养缺乏储备意识等。

⒈针对高科技、高技能等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要以创新为核心,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而且“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15]目前,我国的高科技人才储备还比较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践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了高科技领域和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发展。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人才数量与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2014年,根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国共有134人入选2014年“高被引科学家”,位居美国(1702人)、英国(304人)之后。[16]在高技能人才方面,人才数量也远远满足不了高科技所要求的生产水平与生产能力。2016年11月3日,由摩根大通支持、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技能型劳动者数量在全国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较低,高技能人才仅占5%。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高技能人才的竞争问题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技术工作从业者存在职业偏见,56.95%的受访者认为,造成高技能人才缺口的主要根源是“相关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这在诸项原因中占比最高,其次才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51.57%)、工资待遇低(49.60%)。[17]这与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是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二是我们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提供舞台。”[18]

⒉针对人才活力激发力度不够的问题,应制定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是“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二是“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19]按照习近平人才观的要求,各省份都制定了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措施。从全国范围来看,2017年5月8日,西安市发布23条人才新政;5月22日,武汉市针对大学生创业实施了“落户新政”;6月29日,长沙市出台“人才新政22条”;7月2日,成都市提出“蓉漂计划”“蓉城人才绿卡”等政策,此外,郑州、济南、南京、杭州、青岛、厦门、天津、重庆等多个城市也都制定了力度空前的人才政策,地方媒体也都大力宣传所在城市的人才政策。2018年2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加大了激发人才活力的力度。

⒊针对人才培养缺乏储备意识的问题,要以创新引领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快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按照习近平人才观的要求,新时代人才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创造良好的人才储备环境。一个有发展前景的经济环境、一个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一个清新干净的人文环境会吸引人才回归家乡,吸引年轻人留下来,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如吉林省延吉市为了让各类专业人才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消除居住的后顾之忧,总投资7000万元,建设了共计238套人才公寓。截至目前,吉林省延吉市有各类人才近20000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921人,专业技术人才7532人,高技能人才1791人,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495人,这些举措为吉林省人才发展储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二是以经济聚集吸引人才。根据经济聚集与人口聚集的相互作用关系,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打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经济生长点,创造性地发展有前景的经济项目,通过经济聚集带动人才聚集,吸引专业人才回归。有了经济聚集的生长点,就会吸引人才的正向流动,就会发展并凝聚具有向心力的人才团队,从而增加本地区人才储备,实现人才储备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延吉市在经济聚集与人才吸引的结合方面,启动了“延边电子商务集散中心”项目、“延边东北亚跨境电商总部基地”项目,这两个经济聚集核心项目为该地区发展聚集了专业人才,提供了人才储备。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服务人才意识

2016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要减少对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的干扰,让他们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20]这就要求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服务意识,为人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作用,确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这对于吸引和聚集相应领域需要的各类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借鉴国外政府引进人才的做法,如新加坡政府在吸引高端海外人才时,主要通过与社会组织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包括与社会组织合作举办活动,采购社会组织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相关服务等。二是进一步强化服务人才意识,提高为各类人才服务的水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包括如何解决不同层次人才流动问题,如何拓宽渠道,引导人才的横向流动;力求避免大城市人才竞争激烈,而在二线、三线城市出现人才短缺现象。针对如何解决三线城市人才短缺的问题,吉林省白山市以培养本地人才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输出的人才基地项目建设。 2018年白山市职业技能教育中心基地成立,其规模可以培训4000人,促进就业3200人。这不仅可以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而且能够為三线城市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工作路径。

(四)打造聚集人才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实践平台

2016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为此,一是完善聚集人才发展的制度体系。如何聚集人才是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注重把握其客观性,避免片面性和随意性,注重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和适用规律。”[21]聚集人才,不仅要遵循人才的自然属性和实际需求,同时还要重视市场经济规律对人才配置的重要作用。如可以打造一个以人才为中心,以尊重人才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尊重人的智力成果为前提的能够公平竞争、吸引和聚集更多人才的平台。二是营造良好的聚集人才环境。良好的环境具有聚集人才的向心力和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22]打造适合人才发展与生活安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生活环境。对于引进的人才,除了解决工作层面的问题之外,还应该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为其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对于人才由于工作而产生的生活成本、住宿成本、迁移成本都要给予一定的考虑,这虽然是与个人相关的非工作因素,却对吸引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应打造适合青年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在目前制定的一些人才管理政策中,多是偏向于用物质激励和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吸引人才,而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储备与发展关注较少。青年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尤其对一个城市来说,青年更是一个城市发展是否具有活力的风向标。一个城市中青年和青年人才的比例直接关涉到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创新活力,因此,把吸引留住用好青年人才作为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打造适合青年人才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对于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发展人才与储备人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五)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同时,还要发挥市场对人才配置的作用,要根据市场规律,建构合乎国情的人才选拔、使用、培养管理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人才作为一种智力资源,自然也有其发展规律,也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支配。经过市场竞争而得到的人才往往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人才。市场竞争机制具有聚集效应,会吸引很多相关领域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规模的团队,从而为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提供人力资源。如吉林省坚持以扎实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坚持以市场导向引才、以市场发展育才、以市场活力留才,以聚才、引才为实践导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习近平人才观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党的人才理论,为新时代人才工作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先锋队,2017,(31):4-2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4]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7.

[5]鄧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5.

[6]江泽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9.

[7]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J].农民科技培训,2014,(9):1.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J].侨园,2014,(12):5.

[10]习近平.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5-27.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J].当代电力文化,2014,(10):98.

[12]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1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9,(4):24.

[14]邓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思想的三点体会[N].重庆日报,2018-09-20.

[15][18]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

[16]李大庆.我国134人入选201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N].科技日报,2014-09-01.

[17]李思琪.关于高技能人才,公众有哪些期待[J].国家治理周刊,2018(13).

[19]李年俊,李增华.新时代习近平人才观探析[J].学术探索,2018,(1):7-13.

[20]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21]海归整体发展环境向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8-26.

[22]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责任编辑:牟春野)

猜你喜欢

人才观习近平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浅谈《三国演义》
毛遂自荐
标题党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