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适合儿童的音乐课堂
2019-08-27陈美华
陈美华
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人。作为艺术教育领域中的音乐教育,则是培养具有更高生命意义和质量的人。我们所有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从育人的角度来理解和建构,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和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
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过程与方法,是以学生为本制定的。如果缺乏了对过程与方法作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就不能做到“以生为本”设计教学。比如,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歌曲《梨园英秀》中锣鼓经环节的教学。如果老师遵循“师示范读词——讲解每个字代表的乐器声——学生跟读”这一顺序,其过程势必会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接受性学习模式下,而缺少了学生发现问题与探究问题的过程。参赛选手赵老师另辟蹊径,做了如下设计:
案例一:《梨园英秀》教学片段:歌曲中的锣鼓经教学。
师:我们完整地听一听这首歌,找一找除数板部分外,最有戏曲特色的是哪一句歌词。(播放歌曲)
生:嘟噜八大仓……
师: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
师:不知道也没关系,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仔细看,视频里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播放演奏锣鼓经的视频)
生:锣、鼓、钹。
师:这些是为戏曲伴奏的打击乐器,今天老师将它们带到了我们的音乐课堂,这是堂鼓,这是锣,这个是钹。(出示实物)它们每一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和这段歌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老师来敲一敲堂鼓,你们听听它的音色,它的声音比较接近歌词里的哪些字?
(学生选择)
师:你的联想很准确,“嘟噜”是连续敲击鼓面的声音,“八大”是分别敲击鼓边的声音。再来听锣的声音,它的音色接近哪个字?
(学生选)
师:没错,锣的声音十分悠长,最接近“仓”的发音。再来听一听钹的音色,你们选哪个字?
生:才。
师:你的耳朵真灵敏,所以这段歌词就是模仿打击乐器音色的象声词。它们在演奏时所用的节奏谱就叫锣鼓谱,或锣鼓经。
这一段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歌曲中开始部分模仿锣鼓经的衬词“嘟噜八大仓”。锣鼓经是戏曲伴奏乐器所用的节奏谱,模拟其声音的象声词乍看不知其意,但听起来十分有趣。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观看视频、听音找字的方式,让学生在听辨、探索中,找出与伴奏乐器对应的字,逐步揭开象声词的面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落实小组合作
美国现代化研究专家英格尔斯曾说过:“再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这句话在教育领域也极为合适。在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产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一旦成为模式,就极易走向形式化。
案例二:如某老师在执教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第七单元欣赏课《司马光砸缸》时,她设计了“演一演”环节。在让学生聆听了歌曲的故事部分后,她说:“这个乐段真是精彩啊!精彩的故事人们总喜欢把它拍成电影,今天我们也当一回导演来自导自演怎么样?”随即大屏出示了演职人员表:司马光、落水小孩、小伙伴们。同时,预设了三个场景:
场景一:围着大水缸做游戏(欢乐地)。
场景二:危险发生(落水、惊吓、恐惧、慌乱)。
场景三:司马光砸缸(沉穩、机智、勇敢救出落水少年)。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要求分组讨论并自导自演。一分钟后,停止讨论,开始展示。试问:这短短的一分钟,就能讨论出结果?就能展示?这个讨论的实质在哪里呢?显然这是伪讨论。我们要的是真实的、有效的讨论,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我们不能走过场,不能流于形式。我们的小组合作不仅要有其“形”,更要有其“神”。只有掌握其精髓,大胆创新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达到育人的目标。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生成是一节课中最有价值、最闪光的地方,也是最考量老师有没有教学智慧、有没有教学能力的地方。如歌曲教学,从开始上课到前三遍的聆听一般都不会出问题,因为这部分都是预设好的,孩子们只要跟着教师的要求做,基本上不会出问题。但到了学唱歌曲的环节,问题往往会层出不穷。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不是老师手中的牵线木偶,他们的思维是不容老师去左右的,他们会在这一环节或多或少的出现各种问题。那么,教师能不能把握好这个问题,能不能化解好这个问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的合唱课,当进行到学唱二声部时,有的老师唯恐学生不会唱或唱不准,就一直帮着唱。显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帮,而是在帮倒忙。若帮这个声部,那个声部就弱了,声部间如何均衡呢?再如好多欣赏课,老师唯恐学生听不懂音乐,拼命地用语言去描述音乐,音乐欣赏变成了听音乐故事。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不让学生去无尽的遐想呢?只有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遐想,尽情表达,才能培养出富有思想、富有创新的人。
“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人。”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势而导”。所有的教学手段都要为音乐教学内容服务、为学生服务。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