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耕图的先驱者
2019-08-27丁婷
丁婷
织耕图形象生动、朴素传神地描绘了古代劳动者耕种与蚕织的场景,在当时起到了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流传至今的画作本身也是艺术瑰宝。唐代著名画家韩滉,以其在田园、农畜画方面展现出的极高造诣与突出成就,成为引领后世织耕图类绘画作品的先驱者。
一、织耕图发展溯源
耕织图是我国宋代至清代采用写实绘画的形式记录百姓耕作劳动与养蚕纺织场景的一系列图谱。织耕图以其形象生动、朴素传神的描绘,“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在当时起到了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流传至今的画作本身也是极其珍贵的艺术作品。
织耕图起源于南宋,虽经王朝兴替却历久弥新,数百年间,尽管国号不同,政体各异,但诸州、县尽皆绘制耕织图。南宋楼璹作《耕织图》,诗画一体,内容涵盖十几种生活器具、六十多个劳动场景及六十余种农业用具,堪称当时最为全面的百科全书。《织耕图》自诞生以来,一直深受君王、百姓的热爱,可以称得上是农耕文明的精髓,由此为后世效法。刘松年等作《耕织图》,含纺织二十四图并农耕二十一图,以木刻画,利于流传。元初李声临摹的《耕织图》,后经司农司苗好谦补作《栽桑图说》,一同编为《农桑图说》,发放于百姓。明万历年间,楼璹版《耕织图》被引用编入《便民图纂》,雕版多次,广为刊行。
康熙之后,雍正帝治下所作的《雍正耕织图》也清晰表现出当政者重农悯农。画面不仅真实反映了当时耕织生产详细过程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在艺术上也充分体现了雍正时期精、细、雅、秀的艺术特征。而后的乾隆帝继续令画官做织耕图,在其乘船途经清漪园(即颐和园)玉带桥前往玉泉山游览过程中,看到扶犁耕耘一幕,内心不禁掀起一阵波澜,并即兴赋诗一首,将田园景色用优美的词语淋漓尽致地展示,其词句为“两岸溪町夹长川,稚稻抽秧千亩全。意寄怀新成七字,绿香云里放红船”。此外,还下令将位于地安门附近的织染局全部迁移到玉带桥西北与稻田毗邻的位置,按水乡农家风格建造景观,重新修葺后将其命名为“耕织图”。乾隆帝颇具浪漫主义色彩地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衣食之本,用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镶嵌在清漪园的湖光山色之中。
民以食为天,百姓安康莫过于温饱二字,历代统治者都深知这一点。自南宋至清末七百余年间,各版本的《耕织图》不可胜数。现存已知的《耕织图》版本就达56种之多。
二、韩滉的身世生平
织耕图是我国山水田园画中的集大成者,可谓横空出世。虽然早在南宋就已经有关于民俗、田园等方面的绘制,但是其涉及范围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画家韩滉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纵观韩滉仕途,人们可以发现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经历了较大的社会变革却依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其任职履历非常广泛,包括了多个领域和多个职位,既有监察系统和财政工作,也涉及民生生活和军队管理,可谓全能型人才,最后升至宰相位置。
就其为官、为人而言,节俭与之相伴一生。衣裘皆十年一易,居处仅避风雨。虽然韩滉官位较高,身份显赫,但是他能真正贴近民生,走进百姓生活,更能够从自身做起,为百姓树立榜样,“甚暑不执扇”可以说是韩滉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唐时期,国家动荡,百姓身处乱世,社会矛盾极其尖锐,许多无辜百姓遇难,韩滉的亲人也饱受流离失所之痛,韩滉也不得不去逃亡、去奔波。目睹了生活的艰辛,他对农民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他经历了盛唐的繁华景象,又感伤于时局之混乱与民生之多艰。兼任北海郡节度使时,他力主“安辑百姓,均其租税”。兼任宰相与两浙节度使时,他经常组织农民“治水养鱼”,并与百姓“共商癯田肥料”之事。此外,韩滉还提出“营田积粟,且耕且战”的方针,唐朝得以顺利收回被土蕃占领多时的两河、关陇地区,使得广大农民免于战乱之苦。在与广大农民一起生活、劳动的过程中,韩滉不仅得以熟悉民风民俗,也有机会对百姓生活、农家风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三、韩滉的绘画作品
不同于往期的华美与典雅,韩滉的作品更多地放在田园生活中,通过描绘民俗与民情来体现国家的昌盛与百姓的安居乐业之情。因为自身具有广阔的阅历与知识,他更爱描绘民情与民俗,自身的归隐之心可见一斑。与此同时,韩滉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没有体现怀才不遇之情,因为自身仕途平顺、履历丰富,他拥有“居庙堂之高”而思“江湖之远”的条件,其绘画在怡然自乐中透露出一种阔达的胸襟和恬淡闲适的情调。
史书记载,韩滉“画与宗人幹相埒”。理论家朱景玄对韩滉画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韩滉的作品与王维和李昭道等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三者共同促成了我国的画作发展与提升,呈现交相辉映的状态。
整体的绘画题材极为广泛,不仅涉及家畜,而且包括人物、风俗和杂画,都极为精妙。朱景玄是这样评价的:“(韩滉)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议者谓驴牛虽目前畜,状最难图也,唯晋公于此二之能绝其妙。人间图轴,往往有之,或得其纸本者。其画亦薛少保之比,居妙品之上也。”唐代程修的评价极为中肯,他认为韩滉作品已经达到登峰造极之势,甚至远远超过张萱与周昉。其原话为:“周(昉)侈伤其峻,张(萱)鲜忝其澹,尽之其为韩(滉)乎!”通过学者的描述,人们可以直观发现,韩滉作品极尽优雅与大方,不仅精于各类杂画,在人物画方面也颇具造诣。
就其题材而言,韩滉画迹多为人物作品,通过翻阅《宣和画谱》,人们可以发现其中十三篇是关于人物的作品,占韩滉作品比重大约一半。可见,人物画也是韩滉绘画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入仕多年,其人物画作难免会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歌功颂德同样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其中的代表作品为《七才图》《行孝图》等。
原本作为官修画史的《宣和画谱》并不看重以田园风俗为题材的绘画,而其所载御符所藏韩滉画迹中有若干牛畜图,田园风格贯穿其中,可谓极尽优雅之风。《村童戏蟻图》《归牧图》和《村夫子移居图》等内容是其中收录的主要部分。韩滉的画作大量以田园风光为背景,严格算来,其中多数为田园风俗绘画,只有两篇存在差异。但是,人们可以直观地发现,韩滉画作更多地描摹田园风俗与民众生活,爱民之心跃然纸上。
《五牛图》是现存最早的国画经典,也是最早用纸作画的孤品,自问世后,它辗转于诸多收藏家之手。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从此杳无音信。其后多年,历尽波折之后,其重回祖国的怀抱。虽然其表面已经充满污尘,但是经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完整的图画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五牛图》用笔之细,牛态之可掬,描绘之传神,几可呼之欲出。五头姿态截然不同的耕牛生动形象地展现在纸张上,似乎观赏者轻轻一吹,它们便能跃出纸张。韩滉笔法传神,线条勾勒极尽优雅与流畅,通过画笔,艺术特征深深表现。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就其眼神而言,深邃的目光炯炯有神,不仅深刻地展现了其温柔的性格特征,而且通过细节刻画来优化个性,在眼睛處的修饰过程中,五头牛神情各异,其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生动。纵观全图,每一头牛可谓是一道风景,而独立的它们又构成了完整的图画,形成首尾呼应之势。作品背景较为简单,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感扑面而来,层次性不断提升,形成形神兼备之势。
马象征着英雄,其叱咤风云的形象一直存在于绘画作品中。牛则因自身的沉稳与奉献象征着隐逸与隽永的精神。这些形象皆游走于韩滉笔下,仿佛若有神。其境界高深,迷而不惘,不仅体现出了隐与世间的旷达知情,更彰显了其自身素养,以救国、救民作为己任。其绘画虽然有着潇散荒疏的意味,但仍然保留着“意释心放,皞皥如也”的风韵。
四、结语
韩滉可谓是我国田园绘画作品第一人,通过开创新的绘画风格,自成一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为邱文播、张符、戴嵩等人作品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田园绘画的兴起与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无愧为织耕图系列画作的先驱者。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丁婷(1980-),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