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着前进

2019-08-27夏婷

艺术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景观

摘 要:20世纪下半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的复苏,更多的艺术流派风起云涌。回归着发展也许是促使那个时代前进的必由之路,“回归”的现代艺术也影响着景观设计进入“回归着前进”的重要时期。本文从西方现代艺术的回归传统、回归大众、回归自然3个方面呈现了20世纪下半叶回归着前进的西方艺术,并观其影响下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回归传统;回归大众;回归自然;生态景观

1 回归着前进

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20年的沉淀。艺术家们对社会民主的信仰、对理性的坚持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促使他们对创新的渴求,多元化的西方现代艺术逐步形成。随着欧洲经济复苏,西方现代艺术不断地吸收、补充、调整和拓展,西方艺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兴盛。多变多元的艺术形式也引领着景观设计蓬勃发展。

西方现代艺术从19世纪末的萌动,到20世纪初战乱中的不断前行,直至20世纪下半叶的多元化发展,这无疑是一种前进。但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任何一种艺术走到极端的时候,紧接着必然是一种回归。[1]而这种回归并不指倒退,而是传统的回归,大众的回归,是自然回归。

2 回归传统

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艺术反对研究自然形象,大多数人相信,唯有最彻底地摆脱传统,才能实现进步。[2]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对抽象的追求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自20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开始,一些被忽视甚至否定的价值被重新重视起来。多元化的艺术流派之间也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根源:回到物体。即绘画和雕塑艺术回到日常的视觉世界,这无疑是人们在历经百年对传统的反叛后,一种对传统的回归。

随着绘画和雕塑艺术回归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景观也开始了对传统的继承。而景观设计中的“回到物体”,往往体现在对古典园林“具象元素”的重新采用上,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有选择地加以分解和重构,形成不一样的具象景观艺术。

美国景观设计师玛莎·施瓦兹善用具象形式来诠释景观的“回到物体”。她设计的亚特兰大瑞欧购物中心庭园,将12米高的钢架球作为视觉中心,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在庭园阵列中放置了三百多个镀金青蛙。她的另一作品加州科莫斯商业区中心广场,则是将250棵椰枣树的树池设计成白色轮胎状,用以唤起人们对场地曾经是汽车轮胎厂的记忆。这些具象形式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艺术带动景观设计从个性化走向传统化,而且此时的传统更具时代元素和美学趣味。

3 回归大众

19世纪中叶,现代主义的“自我意识”打破了既定的外部现实的第一性,直至20世纪中叶,历经百年的现代主义发展,艺术家早已不再跻身于上帝视角下。他们的主观精神不断渗入创作的涌动血液,源源不断的灵感造就了层出不穷的艺术流派,创作着各自的法则。慢慢地,这种“自我意识”愈演愈烈,甚至开始扭曲,艺术变得高高在上,与大众的文化消费严重脱节。20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艺术兴起,艺术家开始意识到对“自我”的一味追求已经使艺术丧失了与生活对话的能力。他们渐渐相信,艺术的出路在于走进尘世,回归大众。

3.1 波普艺术

3.1.1 “狂乱的草丛”——波普艺术的形成

20世纪中后期,西方的工业文明达到了巅峰,工业生产的进步带领人类进入全新的社会阶段。商业化模式刺激着艺术家们敏锐的嗅觉,他们意识到大批量生产的机器可以将文字、图像、音乐、符号像草丛般迅速地繁殖。

波普藝术随之应运而生,成为这片“狂乱的草丛”中最恰当的处理形式。最早提出“波普艺术”的劳伦斯·阿罗威认为,大众创造的都市文化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3]1952年,一群年轻有为的艺术家汇聚在英国伦敦当代艺术学院,拉开了波普艺术的序幕。

3.1.2 复归世俗生活——波普艺术的发展

虽然略晚于英国,但美国才是真正将波普艺术发扬光大的国家。它思考艺术怎样能复归世俗生活,弥合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脱节的关系,使之趋于融合。从而便有了以时下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的日常事物为题材,运用各种废弃物拼贴而成的、具有时代符号的波普艺术品。

在独立派于1956年举办的“明日”画展中,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一副拼贴画《到底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非凡迷人?》成为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波普艺术品。拼贴手法组成的肌肉发达的男人、性感的女郎、巨大的棒棒糖、墙上挂着的通俗漫画《青春浪漫》,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波普艺术的特质。

3.1.3 是大众而不是英雄——波普艺术的意义

波普艺术符合普罗大众的口味,并将大众文化上升到了美学范畴,使平凡事物焕发了美学价值。艺术不再是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而变得如此亲切有趣,让人们产生既熟悉又惊异的情愫。波普艺术显示的是实物而不是幻象,是通俗而不是高雅,是生活而不是“艺术”,是大众而不是英雄。

3.2 波普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玛莎·施瓦兹的面包圈花园由16英寸高的绿篱分割成意大利式的同心矩形构图,上面排列着96个不受气候影响的面包圈。这个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象征傲慢和高贵的几何形式和象征大众家庭式温馨的面包圈并置在一个空间里。玛莎·施瓦兹极力主张波普艺术思想,否定了传统景观的理性和材料的真实性,大胆使用大众商品材料,几何图案、艳丽的色彩,都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和通俗的观赏性,充满着对生活的狂热。

4 回归自然

20世纪下半叶,西方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工业水平的高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繁荣,但与之俱来的环境破坏、能源危机使艺术家们开始关注生存环境、生存状态。为了让大众认识到无节制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提醒大众回收利用、循环再生的重要性,许多艺术家收集城市生活中的废弃物制作成环境艺术品。大地艺术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4.1 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艺术思潮,多以点、线、环、螺旋的形式,以大地为画布,以自然为材料,塑造大尺度的艺术作品。相比于其他艺术,大地艺术是同大自然关系最紧密的艺术形式。

4.2 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环境,改变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视觉习惯,表现了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崇高,并引发了人们的生态观念。这自然而然地影响着景观设计领域,并对西方乃至世界的景观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2.1 化腐朽為神奇——选址影响

正如艺术家可以将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一座公园,大地艺术也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最早,大地艺术家偏爱在荒无人烟的旷野创作,以远离人境来达到人与自然的灵魂沟通。后来他们发现,那些因人类生产生活破坏而被遗弃的土地,有着文明离去后的孤寂荒凉,更能给人带来强烈而深沉的感受。

这种思想对景观设计选址产生着影响,设计师们开始追求对各种废弃地的景观改造。比如,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将废弃的工厂加以改造,收集了工厂所有可利用的元素和信息,重新赋予废弃建筑和建筑周边新的功能,创造出了著名的生态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4.2.2 艺术与自然共生——生态影响

大地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将自然作为作品的重要元素,利用现成材料对环境产生最低的破坏。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观念,对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景观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钱学森的“山水城市”和“生态景观”有相同的出发点,都是强调景观设计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与自然结合,处理好自然与人工,人与环境的关系。直到21世纪的今天,环境问题依然是时代发展的重要问题。工业生产已经对全球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城市一味机械地开辟城市绿洲,大面积种植稀有树种、奇花异草。这种“城市绿衣”往往成了不适合当地环境的华丽皮毛,反而加剧了生态系统的恶化。真正的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大地艺术的本质,不试图改造自然,而是遵从自然,达到艺术与自然的共生。

参考文献:

[1] 张健健. 20世纪西方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 曾伟.西方艺术视角下的当代景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夏婷(1990—),女,天津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生态景观
优良鸟类食源植物冬红Holmskioldia sanguinea的生态景观营造实践
楚河汉街的城市符号及公共景观设计研究
骊山森林公同人文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现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