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语境下的教育思考

2019-08-27陈燕香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8期
关键词:龙华区龙华航标

陈燕香

“积极教育”是龙华教育区域对时代的表达,积极教育的“龙华范式”是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着力打造的特色与品牌。何谓积极教育的“龙华范式”?用龙华区教育局局长王玉玺的话来说,就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充分挖掘广大师生的内在力量和优秀品质,把人的美德和智慧用积极的方式开发出来,从而实现人的积极发展、全面发展和幸福发展,其核心表现可以简化为三句话:秉持积极的态度,采用积极的手段,寻求积极的效果。”王玉玺局长言简意赅的阐述,为龙华教育树立了鲜明的旗帜。

带着“积极的心态”,笔者有幸参加了龙华区“未来教育家工程”之“航标工程”的第二期集中研修。在为期一个半月的教博会观摩、理论研修、学校考察和跟岗实践中,对自身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产生了不少“积极”的思考。

“问题”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说到“积极教育”,笔者始终记得龙华区教育局举办的讲座上,清华大学朱利文博士将一幅摆放凌乱的图画呈现给我们,然后问:“给大家数秒钟的时间,请观察一下图中有哪些几何形状?”当大家专注地观察和思考时,时间到了,然后朱博士问:“请问画中间放着的书是什么书?”第二阶段朱博士问:“左上角的钟指向几点?”第三阶段朱博士问:“巴士上有几个孩子?”……朱博士说:“无论怎样,我都可以问出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在这个体验中,笔者想起了哈佛大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TalBen Shahar)提到的“问题缔造现实”——当你问了一个局限性的问题,你就会忽略掉许多别的信息,会忽略掉更多重要的信息(比如巴士上的人)……当你只关注问题本身,你只能看到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人更善于问正确的问题,关注生活中积极的一面。教育亦如是。在此次集中研训中,我们听到了更多鼓舞人心的“问题”,领略到了“积极问题”的魅力和力量。

如原点教育副院长韩杰梅就用详细数据提出了一个“学生为什么优秀”的问题,她通过大数据的解读,剖析学生学习如何发生,她层层剥笋般的追问充满了思考的力量——

追问1: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追问2:优秀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追问3:养成自律的习惯有多重要?

追问4:努力是获得成就的最重要途径吗?

在層层追问后,韩杰梅认为:也许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子,并没有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大部分是依经验而行,教师指导缺乏科学的依据。她呼吁:教育的改革不能没有专业的思考,教育者需要以优秀的方式去寻找优秀。

备受追随的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则在深入思考:学校应该是谁的学校?怎样的学校才是孩子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学校?怎样的课程才能支持孩子走向未来,适应未来?在积极深入的思考中,李希贵校长总能给我们一些充满智慧的启示。

比如,课程怎样才能“顶天”“立地”?他认为:“顶天”的基本原则是与国家的核心价值保持一致,必须把国家提倡的育人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的要求,课程方案当中的目标和学校相统一;其次,必须把作为未来一代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都要作为重点。“立地”原则是在课程领域既关注不同学生目前的兴趣,更注意唤醒不同学生的潜能。课程设计,满足需求是一个重要原则。

此次集中研修,航标学员们领略了十多位教育一线专家、大家的教育智慧。在教育家的追问中,笔者体会到,“积极”的问题常常围绕“人是目的”(康德语)展开,正如李希贵在《新学校十讲》中提到:“过去,我们评判一所学校是否优秀,其标准基本上是外在的:家长关注的升学率,领导和同行眼中的教育质量。

显然,我们忘记了学校里的人——学生和老师。我始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幸福、快乐,无论外界的评价多么高,它都算不上是一所理想的学校!”

也许,龙华教育在高速优质发展中,还存在区域不均衡问题;也许龙华教育已经取得很好的成就,但仍然充满挑战。不过,不妨碍龙华教育人秉持积极的态度,提出积极的问题,寻找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在新时代下应有所为,敢有所为,能有所为。

积极的行动让教育梦想落地

此次研修还深入地观摩了北京十一学校几个分校,笔者还到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进行跟岗实习。在观摩和跟岗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课程改革是教育梦想落地的关键,是学校的主要产品。正如李希贵说的:“课程变革是学校转型的关键。办学目标、理念载体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形成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在内的教育链条,也才能整合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服务。”

那么,又如何让课程变革真正落地呢?在观摩和跟岗中,笔者仿佛找到了答案。

首先,课程要有科学的规划和设置。《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后有得。”在观摩和跟岗学校里,均有“顶天”“立地”的课程设置,转化到学生眼里,这些课程就成为教室里共同的课程表,还有专属于学生的个人课程表。如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里,学生有固定的行政班,但学生有大部分的时间分散到各个教室上自己所选的课程,学生又多了几个课程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已经能灵活切换,师生、生生的相处他们均能做到转化自如。在该校图书馆里,可以看到许多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都是系列的,涵盖所有学段、所有学科,同时有配套的详实可操作的学案和教案。这里的课程并不只存在学校的介绍中,而是可视的、可操作的,当教师有所流动或者新旧交接时,课程可以复制和延续。

其次,课程实施的阵地仍然是在课堂。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有著名的游学、研学课程,但更多的课程则是在固定的课室里实施的。在课室里,大部分能看到详细的课程表,每天基本上8节至9节课,每节课大约30分钟至35分钟。由于学生有许多选修课程,需要大部分时间来选课走班,从时空、人员上不存在培优或者辅差的条件,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教学特别真实和高效,所有的课堂均有充分高效的备课,全程的讲、导、练、测特别紧凑和扎实。另外,该校有很多外籍教师,他们的课堂更没有花架子,就是围绕着核心任务“死磕”;在课余,他们一样会逮着稍弱的学生“开小灶”。最后,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亦是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课堂高效的重要原因。范胜武校长曾在介绍中说,为了让老师们能做好课件(课程资源的重新整合),他们连续练了几年,人人过关,堂堂过关。

因此,在课堂上,所有老师都能熟练运用IPAD,能熟练地切换各种课程资源,学生也自如地运用IPAD进行学习。在短短的30多分钟里,学生接触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上小班化的教学,基本可以达成“堂堂清”“人人清”的教学效果。

积极效果依赖教师的专业与敬业

“顶天”“立地”的课程是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要让这个系统运作起来,并取得积极的效果,这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专业和敬业。

在北京十一学校系列的汇报和相关书籍里,我们知道了教师们会在暑期封闭集训一个月,主要用来备课程和备课。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里,笔者也有幸参与了小学部的一次数学研讨例会,它类似于我们深圳龙华的科组会。在现场,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手提电脑,一边观摩教师的说课(解读教材、分享教法),一边敏捷地修订自己的备课和方案。无论是说课的教师,还是边听课边备课的教师,均呈现出一种专注、专业与自信,呈现出一种教育智慧生长的美好样态。

这让笔者想起天津普育学校梁峰校长关于高效备课、深度备课的讲座,他自创了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效备课体系,从说课标、说教材做起,进行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说课课件制作、上课课件、教案、导学案、堂堂清、单元测试全流程训练,极大地训练了教师的备课能力,提升了課堂效率。十几年持之以恒下来,保证了学校课程的高质量提升,很有借鉴意义。

教师是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当我们面对本校教师素质、能力参差不齐,新教师也往往接不上茬的现实时,很是需要一套程序引领教师们快速“入格”,然后再走向“合格”,及至“优秀”和“卓越”。韩杰梅院长认为: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有其专业性的,而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应是一门专业,需要教育者用心去探索,用科学的思维去设计、去实施,用专业的引领带动专业的发展。

“积极”语境下的“无为”空间

从深圳到珠海到北京,从理论到观摩到实践,我们也常常去观察名校的学生,思考学生之间的异同。同组的黄向真校长曾经六点起床,在零度的早晨来到跟岗的学校,发现已经有学生到校了。天蒙蒙亮时,学生们开始了跑操;满满的课程表里,学生们在享受课程的同时,也没余多少自由支配的玩耍时间;加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的住宿,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时间也很欠缺……韩杰梅院长曾经在她的调查中发现:我们经常辛勤地培育出一部分所谓的“精英”,一部分缺乏温度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值得让我们警醒的。

在深入学校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教师们也在高强度、高效率地工作着,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都与学校紧密联结在一起;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但这又跟非公办的体制相关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高品质教育的期待,也是人民群众与社区的迫切需求;当前,教育焦虑已成为全民的焦虑之一。在矛盾和问题面前,我们秉持积极态度,开展积极的行动,这是龙华教育人应然和智慧的选择;但教育又有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在“积极”语境下,我们又该守住哪些“本真”,守住哪些“无为”?笔者想,这也是我们教育人不能丢弃的思考吧!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且学且思且行,航标学习之乐也。

【补充说明:2018年5月,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正式启动“未来教育家”发展工程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30名航标学校及校长,加强150名学校管理干部的执行力、提升30名后备干部的专业能力。其中,打造航标学校和航标校长的工程为“航标工程”。】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广培小学)

猜你喜欢

龙华区龙华航标
石刚、红雪飞作品
刮风的魔豆
刮风的魔豆
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布衣文学社”佳作展评
An Analysis of Mobile Equipment on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evelopment
转笔刀
关于航标社会化养护模式相关问题的探讨
How to rais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
“海眸”文化:擦亮你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