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如何过夏天

2019-08-27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9年8期
关键词:冷饮冰块古人

进入七八月,夏意渐浓。很难想象在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没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其实古人虽然没有现在的高科技,但是也远非咱们想象的那样落后不堪。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夏天古人除了挥扇取凉,还会做哪些事儿。

夏日飲冰,并非是现代人才有的消夏福利,酷爱冷饮的古人,早就发明了品种繁多的冷饮冷食。可是,没有冰箱的古人怎么制作冷饮呢?《诗经》中就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知道藏冰消暑了。建安诗人曹子建的《大暑赋》则记录得更为详细。“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说明古人在当时已懂得利用寒冬腊月的结冰季节,预先将冰块采集贮藏起来,以备来年夏日之用。朝廷中也有专门的官吏负责每年寒冬时凿取冰块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等到盛夏时节再取出。负责掌管冰块藏取的专职人士被唤作“凌人”。春秋末期,冰的用途更加宽泛,达官贵人们喜欢在宴席上喝冰镇米酒助兴。到了唐代,人们已经会制作“冰棍”了。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过一会儿,就形成冰棍了。

到了宋朝,冷饮就更丰富了。一到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还能吃上各式各样的冷饮。宋代都城汴(biàn)京,一到农历六月,街道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当时都卖些什么冷饮呢?北宋开封的冰店里就有红极一时的“冰雪冷元子”。冰雪冷元子由黄豆和砂糖制成,把黄豆炒熟,去壳,用砂糖或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更加琳琅满目,夜市的冷饮铺甚至要卖到三更时分才打烊。除了冷饮,古人还发明了冰鉴(古代盛冰的器具)。冰鉴源于周朝,它是一个既能保存食物,又可散发冷气的物件,可谓是“冰箱空调一体机”呀!

穿

夏天穿短袖短裤都热得要命,实在不敢想象古人的长袖长袍,他们不热吗?其实古人在夏天同样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夏装”。

魏晋前(这个没有具体的时间),古人都喜欢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也叫胫衣(胫衣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穿了胫衣后外面会再穿一件深衣(上衣和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由于胫衣只有裤管没有裤裆,这样的穿着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是过河否则古人是不会轻易提起下裳的。

到了唐代,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另外,当古人到了正式场合不得不穿外套时,他们会贴身穿一件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俗称“隔汗衣”,这种衣服不仅透气隔汗,而且还能避免外衣被汗水浸透。

在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加上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而且宽宽大大的服饰具有一定的通风效果,能形成“小对流”,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蔽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炎炎夏日,我们离不开空调,但是古代可没有空调,那他们如何避暑呢?其实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的也是改造居住环境。在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仆人则站在冰块面前,对着他们的主子用扇子扇风。

到了唐代出现了另一个避暑高科技,那就是自雨亭。什么是自雨亭,是自动下雨的意思吗?是的,自雨亭就是不断将水提升到屋顶制造雨帘,通过水循环带走热量,给建筑整体降温,它的动力来自水车。唐朝《封氏见闻录卷五·第宅篇》就记载了奸臣王鉷(hóng)在自己家宅内建造了一座“自雨亭”。王鉷获罪后,这个自雨亭也成为他奢侈骄淫的罪证之一。在之后的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可移动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是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间部分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

如果以上方式都做遍了,你还是觉得很难受的话,别怕!古人还有最后一招呢!那就是哪里凉快去哪里。古代皇帝就经常这么干。比如汉武帝曾避暑甘泉宫,唐太宗也曾避暑九成宫,清朝皇帝更建有规模宏大的承德避暑山庄。这些避暑行宫、山庄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想不凉快都难呢!

除了皇帝,很多有钱的人也会跑到深山中去避暑。比如:白居易,就特别地会挑地方:“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ōu)。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zhuó)足,解巾快搔头。”

猜你喜欢

冷饮冰块古人
冰块为什么会粘到手上?
冰块里的鱼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喝冷饮
花了多少钱?
钓奇特的“鱼”
为什么多吃冷饮有碍健康
冷饮为什么不能多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