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色彩设计创造力的探索
2019-08-27冯桂萍
冯桂萍
【摘 要】色彩设计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色彩领域激发自身创造性的过程。本文从提升学生的色彩文化修养、色彩运用能力及色彩审美修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几个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色彩设计教学的成效,切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色彩设计;创造力;色彩运用
色彩作为一种反映世界变化的最直观、最鲜明的人类视觉语言,它所展现的奇幻瑰丽的世界给人类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其所承载的基于宗教、民俗、情感等方面的文化底蕴更是给予了无数艺术大师放飞想象力、探索艺术世界的机会。当前,国内色彩构成与设计的教育体系已趋于成熟,但不断发展变化的文明体系和文化观念也为色彩设计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如何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发挥出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艺术特色的色彩设计作品是我们在教学中探索的主要方向。
一、探索传承规律,提升学生色彩修养
色彩设计的目的是提升色彩修养、培养色彩观念,开发学生对色彩的创造能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练习中仅进行于技巧的磨炼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色彩的认知和理解需要从自身感悟出发,更多地体会到隐藏在表层色彩下的文化内涵,领悟到不同色彩搭配设计中的深意,才是正确的道路,这也是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的方法。没有文化深度的色彩设计都是“死”的,会局限设计者的眼界,使之思维僵化,难以创造出有灵魂的作品。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色彩文化深意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经常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凡是在艺术上有所成者,大都将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自身的情感变化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他们的作品或者蕴含着多个时代的色彩演变规律,或深藏着色彩文化融合转变的脉络,详细解读艺术大师作品背后的深意可以帮助学生体悟时代色彩文化,形成轻快与厚重同在、差异与统一并存的色彩观。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演变中彰示着华夏人民对色彩的理解和选择,以及这背后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其中宗族色彩对于早期古代人民色彩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典型的代表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彩陶,其多为红、黑、白三种颜色,材料的限制是一方面,其中更多的是为了展现先民对天地自然的理解,展现这三色与天、地、人之间的映照关系。还有后来对五种颜色的要素,对佛教、道教和儒家色彩美学的解读,都是不同时期华夏人民对当时天地自然、人文伦理、传承宗教等文化演变的一种反映。所以说,每一时期的色彩观念的形成都根植于当时深厚的文化传承,虚朽的色彩文化理念则只能淹没在滚滚的时代洪流中,为历史所淘汰。
西方绘画运用理论是探索西方传统绘画色彩规律的主要依据。西方早期艺术作品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了色彩的概念。在西方早期的文化发展中,艺术色彩的表征往往是那时的人们对于世界根本认知的表达。就比如华夏古代先民们首先对红、黑、白三色的研究和运用是因为这三种颜色最贴近天地自然一样,古希腊的腊瓶画就展示了对这三种颜色的应用,展现出对比强烈的纯粹醒目的色彩特点。在下一个时代阶段(固有色时期),艺术大师则更注重对生活感悟的表达,在写实中彰显了自己对颜色的理解。之后的条件色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理光学的进一步普及,艺术大师更着迷于探索色彩的应用,例如,冷色与暖色的应用,明暗渐进的表达等,这种真实的色彩表达与大师们丰富的情感结合,赋予了色彩令人羡慕的浪漫情怀。再之后的多年时间里,西方后现代艺术兴起,艺术大师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中不断探索,开辟出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流派,这也是色彩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二、探索构成规律,提高学生色彩使用能力
研究色彩构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和运用色彩,了解不同色彩组合形成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设计色彩的创造力。扎实的基础和学习领悟是分不开的,只有亲自体会创造的过程才能拓宽眼界、掌握色彩构成的规律,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对色彩的审美欣赏。学生总有一种错误认知,觉得对颜色的把握和理解依靠大量的练习就可以得来,这是不全面的。学生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如光谱分布、明暗调节等比较基础的光色规律,还有色彩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最直观的就是要了解怎样进行颜色布局才能使自己的设计符合基础的艺术要求。全方位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颜色设计的根本规律,突破固有的色彩观念并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拓宽眼界、提升创造力的基本途径。据统计显示,基础能力的掌握比其他几项能力对提升创造力的影响最大,如图一蓝色区域所示,橙色、紫色、黄色分别表示色彩运用能力、审美水平及其他能力。
三、注重个体表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形成个人艺术风格
我们在教导学生基本的色彩知识和表现技巧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艺术个体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一方面,如果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艺术个性的追求是分开的,又或者是以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导学生,都很容易消灭学生最初的艺术个性,从而在不经意间抑制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阿恩海姆认为,对艺术教育的研究不是一种机械技能,而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技术培训,是为学生提供独立发展自己思想来源所需的培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气质,心理特点和表现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体现的内容。另一方面,艺术教学中的“氛围”是神奇而微妙的,学生的兴趣和困惑并不以教师或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几年前,教室普遍存在的趋势是弗洛伊德、巴尔萨斯、夏俊娜、毛艳、张平以及后来的杜马、奥尔巴赫等印象派的书籍,在现在并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他们的喜好正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和条件进行指导,分阶段、有选择地设计教授方案,那么他们的教导就更容易被现在的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引导学生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
2.基础与创作的结合,突出色彩魅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響,一些学生倾向于学习短期、快速且更适应于考试的绘画风格。这就导致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与绘画实践之间关系的理解较少,对色彩设计和绘画的练习也被简单地理解为技能训练。也因此使很多教师机械、被动教学,不注重拓展知识,除了课堂内容外,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
色彩设计教学是高校造型艺术的专业基础内容,对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起着指导作用。不论是对于绘画专业的学生还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熟练掌握相关技法,提升对于色彩的领悟有助于帮助他们加深对色彩构成的理解,开发自身的创造性,艺术教学的各个方面最终都应该在创造力的培养中实施。基础是为创造服务的,基础又永无止境需要不断磨练提升,失去基础的目标会导致技术训练的时间越长,创造力越弱。对于学生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他们缺乏技能配合创造力实现自我表达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基础训练阶段,以培养创意的方针为基础,并根据创作需要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这能使学生掌握牢固基础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从而增加对色彩的认知,在设计中了解色彩的魅力。这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狭隘地定义基础的范围,艺术在教育方面之所以如此重要,也是因为它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图二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人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固化(图中灰色区域),想象力越来越差(图中蓝色区域),创造力提升空间(图中橙色区域)就越来越小。
3.把材料的表现与探索引入色彩教学
传统的色彩教学忽略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比以往更加紧密。实际上,非涂装材料已经融入艺术并与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同材料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创意具有重要意义。材料课程的介入有两种途径:首先,根据需要交织不同的涂料。众多的水质、胶体、油性和石材颜料为绘画技巧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师应该组织学生研究不同的颜料,尝试在同一种颜料中使用不同的颜料并交叉使用,使用各种性能技术,发挥每种材料都的展示效果,这也是展示自身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就是为艺术进步表达的需要,非绘画材料介入绘画艺术。许多艺术大师,如马蒂斯、巴尔蒂斯、塔皮斯、德库宁等,都注重绘画和纹理的制作。把油彩通过不同的技法(如摩擦,刮擦,粉碎,飞溅,挤压,压制等)和不同的材料(如布料,沙子,木屑,铁皮等)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不同的纹理效果。在材料的具体应用中,学生应当尽可能地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常见或典型的作品,通过丰富色彩表现语言和艺术张力展现自身对于色彩的理解。
四、总结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色彩有其内在的规律,色彩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综合因素的结果。老师应当帮助学生探索中外色彩传承规律,提高他们的色彩修养,协助学生探索色彩构成的内在规律,提高他们的色彩使用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养成创新思维能力,开发自身的创造性。
【参考文獻】
[1]吴卫.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M].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