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母台的故事:用故事阐释《诗经》作品的尝试

2019-08-27刘景平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诗经

【摘要】本文根据与作品《河广》有关的文字释义、用典注释、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把作品还原为一个历史故事,让儿童读者通过故事情境来理解和欣赏诗作。

【关键词】诗经;河广;望母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诗经·卫风·河广》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黄河流域古老先民们的生活。在遥远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还过着最初的农耕生活。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老百姓们便一群群散布在田间地头,准备开始一年的播种劳作;在皇宫中,周天子也非常想听听民间的声音,于是,他便在这个时候派出许多采诗官,把他们叫作“行人”,让他们专门负责到四面八方的田间地头收集记录老百姓传唱的民谣。

天子令下,行人们便手敲木铎,奔向了不同的地方。他们一路走、一路敲、一路倾听、一路寻找,有时他们会被邀请到百姓家里做客,有时他们会去参加文人雅士们的聚会谈天,有时他们也会去参加各种民间的庆典和祭祀活动。采诗官每到一处,只要听到有意思的民谣,便都会一首首记录下来,整理后进献给宫廷乐官。乐官们都是精通乐理的艺术创作者,他们便把采诗官收集的民谣进行艺术加工、改编、入乐,最后唱给天子听。天子通过这些民歌,了解了百姓的疾苦,他也会从民歌里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来管理国家、保护国民、稳固江山。

那个时候,江汉和华北平原上有十五个诸侯小国,它们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些诸侯小国都是周天子的统治范围。天子每年派采诗官到每个小国收集民谣,宫廷乐官就按照民谣的采集地和乐歌的不同性质,把它们进行分类、编排、结集,来自田间乡野采集的风土民歌分入《风》,王城附近的民歌和各地贵族文人雅士的创作分入《雅》,用于祭祀时的歌颂祷词就分入《颂》。《风》《雅》《颂》三部便集合而成为《诗经》,每一代文人和乐官都会对《诗经》的篇目进行增删,经过了无数代之后,《诗经》最终留下了305篇作品。

《诗经·卫风》记录的是当时卫国境内的田间地头所传唱的民谣。卫国是十五个诸侯国之一,它的统辖疆域大概位于今天河南省的鹤壁、安阳,河北省的濮阳、邯郸、邢台,以及山东省的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卫风》共收集了10首民歌,《河广》就是其中关于亲情和思念的一首。《河广》一诗共四句,每句仅八个字,诗句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这使得诗的文字易于记诵,但要尽量简单地给儿童读者讲明白《河广》诗的内涵,是有一些难度的。

以下,笔者将参考姜亮夫和王秀梅二位老师对《诗经》的注释,尝试把诗的释义、与诗歌相关的历史知识及诗词赏析结合起来,用简单叙事的手法来还原并呈现《河广》背后的故事,把诗词赏析融入故事情境,把诗歌故事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儿童读者在熟悉地理知识的同时,理解诗歌原意、感受诗歌的美。

春秋时期,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华北平原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诸侯国。在它们当中,有两个小国家隔着黄河遥遥相望,一个在河之北,一个在河之南。在河之北是卫国,在河之南的是宋国。

卫国的王宫里诞生了一个女孩,她是王室高贵的公主,从小深深依恋着自己祖国的土地。许多年后,她长成了知书达理的妙龄少女,便在父母的安排下,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来到了远方的宋国,嫁给了宋国的君主桓公为妻。他们结婚以后,相敬如宾,又过了许多年,他们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兹甫。丈夫守护着自己的国家,妻子尽心地抚养着儿子长大。

兹甫从小就是个幸福的孩子,父亲母亲宠爱他,弟弟们都很尊敬他。从父母的宠爱里,他很小就懂得了仁爱,明白了什么是孝敬;从弟弟们的尊敬里,他懂得了手足之间需要互相关怀,学会了把别人装在心里,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年深日久,他渐渐长成了一个威严的男子汉。

有一年,北方蛮族从太行山一带大举入侵中原,卫国的土地也遭到了暴徒们的疯狂洗劫。暴徒杀死了卫国君王后,挨家挨户烧杀抢掠,卫国百姓家家妻离子散、户户家破人亡。人们四处逃亡,在血腥的浩劫中艰难地寻找着活下来的希望。逃亡之路上,一路尸骨、一路惊慌、一路颓败、一路凄凉,只有很少的幸存者终于逃到了黄河边,期待着能够渡过大河,能获得平安。宋桓公看到了挣扎在灾难中求生的邻国同胞,善念顿生,于是,他派兵到黄河边,连夜引渡难民过河,并在河之南的曹邑安顿下了所有逃亡者。当宋桓公看到难民们都有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时,他心中轻松了下来,也就不再问津更多的事情了。

可是,即便难民们有了安顿之处,宋桓夫人心中依然萦绕着家乡父老的苦难。自从北方蛮族入侵卫国边境那天起,她便整日以泪洗面。在她心里,总觉得夫君虽然救助了逃亡的卫国难民,但他还是不能帮助他们减轻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痛苦,她自己还应该为家乡父老再做很多事。于是,宋桓夫人鼓起勇气,几次上书夫君,呼吁宋国继续派兵力、财力,帮助安顿在曹邑的卫国百姓重建家园。可是,也许宋桓公认为宋国国力不济,无法承担那么庞大的救助工作,自己能把邻国的逃亡者安顿下来,已是仁至义尽的事了。因此,任憑宋桓夫人怎么呼吁请求,他都一次一次拒绝了。尽管如此,妻子却仍顶着一切压力,不厌其烦地向夫君上书,希望夫君能够回心转意,夫妇俩从此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后来,有一天,桓公一怒之下,再也不愿听夫人的呼吁请求,便以夫人干政为由,一纸休书抛弃了妻子,还下令把宋桓夫人驱逐遣送回卫国,并从此不允许她再回到宋国的土地。

这无疑是在宋桓夫人心头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宋桓夫人回到久别的故土,站在满目疮痍的城头,心灰意冷,悲从中来,她的泪哭干了。终于,她振作了起来,心中已做下决定:要为家乡抚平创伤。于是,后来,她投入了和家乡父老一起重建家园的生活。一月月、一年年又过去了,她也许早已不再想那个狠心的夫君,但却总是牵挂着自己的儿子兹甫。远在宋国的儿子,也在日日夜夜思念母亲,可是君王之令如山,儿子身负接替父亲维护国家的重任,母子俩都不敢违抗君命,只能把各自深深的爱和痛都压在心里,每天把苦楚倾诉给滔滔奔流的黄河。他们的倾诉,化作了悲凉而诗意的呼应:

谁说黄河宽又广?我乘一条小船就能渡过。

谁说宋国遥又远?我踮起脚就能把它看见。

谁说黄河宽又广?连一条小船都无法容身,

谁说宋国遥又远?一个夜晚我就能渡到对岸。

宋桓公去世后,兹甫接替了父亲,成了新一代的君王,也就是宋襄公。他像威严的父亲一样,尽心尽力地守护着国家一方的安宁,为百姓做了很多很多大好事。可是,每当他想到母亲,思念总是有增无减,可是物是人非,对母亲再也无法尽孝,那种自责总是纠缠在他心里,让他内疚、痛楚。后来,他在宋国和卫国交界的地方修筑了一个高台,每当他想念母亲的时候,便会登上高台,面朝母亲归去的方向深深祭拜。虽然,今天这个高台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可是,《诗经·卫风》却一直记载着这母子俩千年之前的两地思念与隔空呼唤,仍然能让我们今天的读者感受到孝道留在人性里那种切切实实的温暖。

千年之后,人们根据《诗经》中《河广》这首诗留下的地理坐标,在河南商丘市睢县的北湖公园东北角重新仿造了一座古高台,它就是宋襄公的望母台。

参考文献

[1]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王秀梅.诗经(上):国风[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作者简介:刘景平,女,1983年生,云南昆明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儿童阅读推广。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