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主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线
2019-08-27杨红梅
杨红梅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比重较大,坚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对阅读教学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及阐述,提出了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从读入手;以读为主;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从读入手,以读为主。古代学者十分重视读书,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主张读书,做到熟读成诵。他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小其义也。”教师适当的讲解、精当的点拨是必要的,当然所有的讲解必须以读为前提,以读为基础,把学生的读书活动放在学习语文知识的首位。把语文课文作为规范学生语言的典范,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以学生学习感知到的为积累,感知文本内容的原汁原味,而读课文又是基本的语言实践,目前的教学现状是老师的讲解占去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去读课文,感知语言的美,感悟蕴含的思想,大都对课文理解不深不透,如此教师分析讲述再多,都如同空中楼阁,最终建立不起大厦。只有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了,读透了,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才有可能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大自然的美丽风情,从而内心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所以说书是靠自己读懂的,只有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才能转化为能力,才能终生受用。因此语文教学强烈呼吁回归到读。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好读书和读好书就成为难事、大事,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就學生读书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养成心读的习惯,由内渗入,形成技能
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是指,阅读教学以读为主,默读即心读是经常性采用和常用到的方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默读是人们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阅读方法,我们很难看到在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前读书查资料,在家读报纸、看信件时会有人在高声朗读。学生要把课文读懂读透彻就要有正确的默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默读能力的培养作为阅读的基本目标,在进行默读训练时,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正确理解,严格做到二环节训练:(1)眼到脑到,二者并举。即讲读课文时,要提出明确要求,给学生一种阅读导向,使他们顺着问题主线,有目的地去读,激发起学生阅读带来的强烈愿望。(2)手到脑到,二者齐备。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曾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他提倡学习时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画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可以写心得、记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提炼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可知其中蕴藏的道理。
二、体会读懂综合阶段,学会多种读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为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应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的阅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深刻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解惑,并在语境中领会感情和用法,学会最终运用。
(一)初读浏览感知课文
初读课文时整体感知课文,达到两个目的:读的本身达到正确流利;读的过程中达到认识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出质疑和学习重点。这一部分,尤其要注意对“预习”部分的学习,因此预习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课文难点。
(二)精读圈画品味课文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就要抓住主要句子,初步理解词语,引导他们品词品句地读书,培养咬文嚼字、精读深思、细心揣摩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从重点段、中心句、过渡段、重点词语入手,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圈边点边勾边画,使他们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自学能力上得到培养。例如读《我的叔叔于勒》第25段,我重点抓住“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等词做比较,评品,反复朗读,使学生看到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又如《范进中举》一文,我从描写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画面重点入手,采取表演的方法导读,使学生从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化出他那贪财虚伪的小人相,还体会到文中用词的恰当准确。
教学中引导学生择其精要词句,重锤敲击,使其中包含的情感溅出耀眼火花,照亮心窗,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一幅鲜活的“活画”。让学生亲身经历读、思、议活动,正确理解文中所给予的情和感,读起来荡气回肠,进入“角色”,使自己活跃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耳濡目染,深得其意。
当然,一篇课文根据语言特点和学习需要选择多个语言训练点采用多种方法读,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如:“这篇课文那几句话你最感兴趣?哪些地方你觉得值得琢磨?”不要担心学生有不同意见、不同见解,在阅读中求同存异,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表情朗诵体会内涵
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饱满的感情吟诵,能与作者同喜同悲,声声有情,入情悟理。课文中许多地方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不可言传”的词语,而且可以使他们“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全部融入学生的身心之中。
(一)留有充分时间,不失时机地训练
朗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要避免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教学时间不足,练习来去匆匆,朗读目的不明确,看似热热闹闹,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评估反馈的现象。
(二)要调动全体参与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排练场,而不是少数学生排练的舞台,教师应该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当然班级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人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应量“材”录用,评估应因人而异,让学生多些成功之喜悦。
(三)体会感情声情并茂
教师的情感是催化剂,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之弦,催其发出最动人的心声。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内涵,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同时还应在技巧上做些点拨,如停顿、轻重、缓急、语调。
(四)形式多样合理应用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不到位时,教师应范读指导引路,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采取分角色读,当需要推波助澜、渲染气氛时,宜用齐读。简而言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选好朗读片段,让他们各尽其职。
四、读中领悟规律,练习运用
课文是例子,教学中学生要通过例子学习,学会广泛阅读的技巧,当所学的语言烂熟于心时,要适时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规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本领在于点化。如可采取比较、揣摩、赏析的方法,经过一番增、删、掉、换的推敲,体会遣词造句的规律。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好几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句,把它写具体,掌握这个规律,学生就会迁移,而后教师让学生写以结构相同的片段,起到读写结合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原文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然后比较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使学生领悟到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丰富性,逐渐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总之,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使教师不再怀抱学生走进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走近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习,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