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鲑科鱼类受精率的几种途径
2019-08-27孙锴
孙锴
鲑科鱼类大多产沉性卵,人工繁育方法大致相同,均采用人工授精方法。人工授精是人工繁育的第一步,决定着人工繁育的成败。因此怎样提高受精率是做好人工繁育工作首先应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现将我们多年来在鲑科鱼类人工繁育工作中摸索出的提高受精率的几种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亲鱼选择
亲鱼选择应本着无病无伤,选择同龄个体中较大者的原则,另外选择具有该品种典型外部特征的鱼作为亲鱼,不要选择畸形鱼。亲鱼应选择适宜的龄段进行人工繁殖,低龄段或老化鱼类,均影响卵子质量和精子活力。
为保证较高的采卵量和优质卵,一般雌性亲鱼选择4~7龄,体重按种类選择:鸭绿江茴鱼体重100 g/尾,细鳞鱼、花羔红点鲑0.4~2 kg/尾,哲罗鱼6~10 kg/尾,亲鱼年龄的确定,亲鱼应选择首次性成熟加一龄的鱼,一般情况下,首次性成熟的亲鱼卵粒大小不一,卵的质量较差,受精率会很低;雄鱼选择首次性成熟加一龄的鱼。
2 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卵质量和精子活力的优劣。亲鱼培育主要考虑亲鱼的饲料。以虹鳟为例,虹鳟卵子的质量以及精子的活力,直接影响卵的受精率,而卵子的质量以及精子的活力优和劣与食物有直接的关系。天然水域中鲑科鱼类大多以小鱼虾为食,因此卵子质量和精子活力多为优质。因此在考虑亲鱼饲料时,蛋白质的含量要高,应高于40%,由于动物性蛋白生理价高,因此饲料中应多使用动物性蛋白,一般情况下饲料中鱼粉的比例应在50%以上。饲料中还应添加多种维生素,每千克饲料中,维生素A不低于20 000 IU,维生素D不低于2 000 IU,维生素E不低于75 mg。另外饲料中应添加虾青素、类胡萝卜素等着色剂,以提高精子、卵子的质量,并对卵子具有着色作用。
3 控制人工授精时间
成熟鲑科鱼类的卵采出后,无论在空气中停留还是在水中浸泡的时间越长,其受精率就越低。因此从卵采出至授精,时间应尽量缩短,应控制在3 min内。在人工授精过程中,依据鱼体的大小,确定采卵雌鱼的尾数,一般情况下,雌鱼小于500 g,8尾为一组;500~1 500 g,6尾为一组;1 500 g以上,2尾为一组。
人工授精过程要做好计划,分工明确,各环节衔接连贯,整个过程做到“快、稳、畅”,这样有利于缩短人工授精的时间。
4 雌雄配比
雌鱼无论是8尾/组、6尾/组,还是2尾/组,雄鱼都应保持在2尾以上,因为一尾雄鱼很难保证精子活力是否活跃,如果精子不够活跃,直接影响受精率,两尾以上的雄鱼能够使精子活跃几率增加,会使受精率提高。
从表1中可以看出,II组、IV组受精率较高,2尾雄鱼精子无论是精子的浓度还是精子的活跃程度,都要优于1尾雄鱼,因此要在人工授精过程中尽量保证有2尾以上的雄鱼参与授精,确保受精率的提高。
5 药物使用
人工授精过程中采用等调液(KCl 2.4 g+CaCl2 2.6 g+NaCl 90.4 g+10 L水),使用等调液能够提高精子的活力和在溶液中的存活时间。
试验表明,花羔红点鲑精子在清水中的寿命是58~63 s,且活动较缓,而在等调液中寿命为90 s,且活动较快。另外,使用等调液可以洗去卵上附着的杂质,也有助于提高受精率(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