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中学古典诗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体会

2019-08-27卓麻加

商情 2019年29期
关键词:归隐陶渊明意象

卓麻加

【摘要】目前,课堂上古典诗歌的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尽管堂上也有设疑、讨论、拓展,但还是停留在老师牵着学生阅读理解的层面上。怎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本文试以《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片断为例,从四方面谈谈中学语文古典诗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古典诗歌 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自主诵读逐步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在古典诗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增加诵读的空间和时间。我在开始教学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意读、美读诗歌,让学生在赏读思辩中对作品有感性的体悟和整体的认识,从而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自然地产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

首先,学生意读诗歌,探寻该诗的意蕴。意读诗歌,就是指读懂诗歌的基本含意。古代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感情的,而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途径上首先接触的就是这一意象。怎么体会这些意象的组合所传达的内涵?这需要学生反复体味,而帮助理解的途径就是反复诵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多次自由诵读诗歌,提醒注意感受诗中的田园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引导学生边读边思,逐步深入诵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诗意。接着,学生美读诗歌,体验该诗的情感。美读即根据对诗文的理解,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直接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前面学生在意读该诗时,已读准了字音、节奏,读懂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和意境,这时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动情地进行美读,强化对诗歌内涵的体会。通过诵读、意读、美读诗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产生对诗歌的多元理解。

二、主动探究反复感悟

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常读常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应扶着学生,更不应代替他们去完成对作品的理解,而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身处其境地去品味,去自主探究。并应提供机会给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获得的体验。自主探究,是培育学生创新灵感的途径;交流,是展示学生创新灵感的平台。由于学识的限制,学生会存在体验的局限性,教师不能轻易用教辅惟一的答案去否定学生个性的感受,否则会掐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前面学生已初步体味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请同学们“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都有道理,我对学生有创见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学生读出了自己的见解,读出了自己的思考,提高了思维水平,这正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所追求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课堂上要允许不同见解的伸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产生色彩绚烂、品位各异的审美效果。

三、知人论世升华境界

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个性特征;要读懂一首诗,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才会更加具体、全面,对情感的把握才会拿捏得更准。

学生通过阅读、品赏陶渊明的这首诗,已感受到了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为了引导学生作深一层的思考,进一步领悟诗歌思想内涵之美,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境界的目的。我又设计了一个话题:历史上一般人的“归隐”,并不是真的要与现实社会决绝。尤其是魏晋时代的一些“名士”,由于热心追求功名未遂,就以“归隐”为手段,曲线猎取功名。陶渊明的“归隐”是否也是如此呢?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这个问题,我給学生推荐了相关的背景阅读资料,引导学生知人论世: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世家,受儒家思想熏陶,曾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者热衷的是争权夺利。性格耿直的陶渊明明白: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于是选择了诀别官场。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我觉得陶渊明的“归隐”不在此例。他的“归隐”是封建时代受抑的正直文人对黑暗现实的反抗,也是他对官场生活和黑暗社会的彻底否定。刚刚从浑浊的政治旋涡中挣脱出来的诗人,更是感到田园生活的舒适与美好。整首诗中的田园是与官场相对立而出现的。对田园生活的讴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官场生活的批判挞伐。……至此,学生的认识更深入更丰富了,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见解是教辅书所难以企及的。

四、拓展想象读写呈个性

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自主鉴赏,做到了在思想上与作者相通,在情感上与作者共鸣,在意趣上与作者相连。这时教师又给学生创造转换角色的机会——组织改写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诗人,大胆想象,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情感的见解及感想,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现个性化读写。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回归田园生活的图画,假如你是陶渊明,会怎样描绘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第一人称把这首诗改写成100至300字的小散文。这话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人为已地理解古代诗歌作品内容,唤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大家都热情地抒写起来。有一位学生创作了下面的一个片断(节选):……我决定归园田居。……也许,有人会为我感到惋惜,壮志未酬,却躬耕于田野之际;也许……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我呢?我也曾想过报国,也曾想过为老百姓尽薄弱之力。不过,官场被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控制着,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我却无能为力……理想实现无望了。……于是,我选择了离去……看!……村里的草屋,背朝蓝天,面对大地,浸润在湿漉漉的雾里,流动的空气诉说着它的衷肠。柳树与榆树依偎在房后,守护着这村里的宁静。桃、李也不寂寞,带着秋的喜悦,收获。……设计改写教学,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再现创作情景,发挥想象,从而深刻地感受到这样的优秀作品中所包涵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同时以读促写,品悟相生,使古典诗歌个性化教学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猜你喜欢

归隐陶渊明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天宫院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