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日语敬语的文化研究

2019-08-27杨红丽

商情 2019年29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价值观一带一路

杨红丽

【摘要】“一带一路”凸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而日语敬语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结晶,在中日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可能引起双方交流的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帮助日语研究者和学习者系统地、全面地认识日语敬语的文化,达到“一带一路”的文化包容性,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日语敬语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探讨日语敬语文化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 日语敬语 价值观 思维方式 审美方式

前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全球化经济模式凸显了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避免文化冲突、加强人文交流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沿线国家时多次提出,要夯实双方经济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民意基础。而这种民意基础的夯实是以双方或多方的文化交流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而日语敬语体现着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在双方各方面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日语敬语的文化研究也将刻不容缓。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两国文化可能发生冲突的关键要素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日文化交流会出现哪些冲突呢?研究者不乏对其研究。

新渡户稻造(1993)曾指出,武士道如同他的象征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虽然没有采取任何能够用手触摸着的形态,但它却使道德的氛围发出芬芳,诞生并抚育它的社会形态业已消失很久,但作为封建制度之子的武士道的光辉,还在照耀着日本人的道德之路。在现在,外国人看到的日本人对天皇的遵从或者外国人眼中的殷勤礼貌就是其外在的表现。张敏(1999)指出中国学生对整个日本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自然隔阂,很难抱有好感,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必须学习掌握日语的敬语。而敬语中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即“内外亲疏”意识,会支配日本人的行动和思维并使之与其保持相应的距离。因此,可以说日语的敬语在成功地将外国人排斥在外的同时,也起到了将自己封闭在内的作用。王秀文(2007)指出日语敬语的发达和完备反映着日本人的社会准则、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社会体系和文化观念,体现着日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

而在文化哲学中,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思维模式构成实践活动的或隐或现的内在尺度,制约着具体的实践活动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文化交流中,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就是引起文化冲突的关键要素,对其系统、全面地认识也将有利于增进文化融合。

二、日语敬语的使用现状调查

根据知网上的数据可以得知,围绕日语敬语的种类、误用等现象向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已有很多高校和教师完成过。

周莉(2004)指出日语敬语在使用中频频出错是因为学习者一方面没有从敬语的性质和功能方面真正理解敬语,另一方面学习者也不了解日本人的礼貌原则。毋育新(2015)在研究过程中,从敬语的使用、语体选择、语言区分使用等角度,向中国西安地区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提到敬语以及以敬语为主体的“待遇表现”一直是困扰中国学生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作者根据作者的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中国学生普遍存在无视语体选择的倾向,也缺乏通过语言礼遇别人的意识。笔者在2019年3月也向本校的日语学习者发放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敬语的种类模糊不清;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敬语对提高中日跨问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有些学生问卷中很清楚地说敬语不难,但在实践练习题时,错误较多。

那么,日语敬语作为日本民族的文化结晶,包含着日本文化的特征。在中日交流中,学习者却发生误用或者不会用的情况,这可能不利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日文化交流。因此,为了达到“一带一路”的文化包容性,能够使对日交流融洽、顺畅,避免文化误解和摩擦,日语学习者需要对日语敬语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认识。

三、日本敬语的文化知识

1.现代日语敬语的种类及其历史和发展趋向

日语敬语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结构。国内研究者们对它的概念、范围及其分类并无一致的看法。不过,大体上将其分为三种或四种或更详细的五种。李西岩(2008)提到,日本教育咨询·文化审议会于2007年2月2日向日本教育科学大臣伊吹提交了一份关于日语敬语新分类准则的报告。报告中将敬语传统的3分类即尊敬语、自谦语、郑重语分为5分类即尊敬语、自谦语Ⅰ、自谦语Ⅱ、郑重语和美化语。

2.日语敬语的文化哲学解释

在文化哲学中,文化是作为存在和灌注于人的全部社会活动中的普遍的集体意向,实质上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和观念体系,是一种抽象的而非感性的深层意识,它是难以直观的。而现实的文化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把文化同符号联系起来,以符号来理解文化使文化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它有利于揭示文化的本质和基本特征。说话和文字都是语言,所以,语言是符号的最典型形式。不通过符号中介人就无法认识、理解和掌握文化,没有符号文化就不能承传、交流、蓄存和增值。

(1)文化哲学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文化解释

从文化总体上看文化大体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诸因素及其关系构成;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是文化构成的基本内容或基础性要素。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因素是文化中最一般、最抽象、最概括的东西,还由于其他文化结构都是在这一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

文化价值观念是社会群体在自己长期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所积淀、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普遍的对于自我、社会和宇宙的价值的观念,是人们对于所评价对象的好与坏,恰当与不恰當的一种根本性总体性看法、态度和标准。价值观念在根本上就是人之所贵的观念,即关于人的价值的观念。

文化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实践生活过程中形成、积淀下来的人们观念地把握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持久性、普遍性、稳定性、习惯性的思维结构模式、程序、路线和思维定势。其作用不可小觑。思维方式是文化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思维方式是文化“合理性”的基础。思维方式是文化活动和发展中的控制因素。思维方式是人的文化活动中看不见、自觉不到的制约和控制因素。明于此,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文化演进规律有十分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价值观一带一路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