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的底色

2019-08-27阮云新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沁园春中央红军毛泽东

阮云新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革命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生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传统,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实底色。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品之一。柳亚子称此词“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雄健、大气的词风。词中所展现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的革命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是毛泽东诗词中最主要的革命文化蕴藉,正是当代学生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诗词中的革命文化内涵,继承革命文化传统。

一、 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的上阕写景,首句即营造出一个大气磅礴、广阔无垠的冰雪世界。诗人仿佛置身于北国的中心,豪情万丈,欢呼雀跃,因此寒风刺骨、冰天雪地的黄土高原好像也变得风光无限。“千里”“万里”,仿佛诗人目力所及,已经到了不知有多远的地方,诗人的世界里,万里河山,只有寂静冰封和漫天飘舞的雪花。只读开篇,就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欣喜,会以为诗人必定处在一个十分美好的环境。但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如何呢?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当时诗人刚刚同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随时准备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围剿”,处境十分艰难。从1931年开始,中央苏区遭到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四次“围剿”,毛泽东作为中央苏区最高领导人之一,通过正确的战略决策,带领中央红军连续打破了四次反“围剿”。在此过程中,虽然中央红军出现了较大的伤亡,但是传播了革命思想,扩大了革命队伍,巩固了革命成果。在诗人满怀革命热情的时候,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诗人被调离领导岗位。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创,不仅中央红军伤亡惨重,连中央革命根据地也丢失了,诗人不得不随着中央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诗人随着中央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克服重重困难,历经生死磨难,来到了敌人的大后方陕北,开始建立革命根据地。从革命环境和敌我实力比较来看,中国革命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但是,此时诗人眼中偏僻穷脊、荒无人烟、飞雪漫天的大西北却风光无限,甚至“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反而更加妖娆美好了。真的是北国的风光美好吗?肯定不是。其实是诗人始终对中国革命前途保持乐观,他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诗人的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始终伴随着诗人的一生,在他许多诗词作品中都有体现。面对长征的前途渺茫,诗人在《七律·长征》中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来开怀面对;面对娄山关的艰难险阻,诗人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发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不屈;面对被排挤出领导集团的郁闷不得志,诗人在《清平乐·会昌》中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自我慰藉。所以,诗人才在长征胜利后一抒万丈豪情,在荒凉的北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革命暂时转危为安,但更重要的还是诗人始终保有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 不畏艰险的革命主义精神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革命的奠基者和引路人,他的一生充满了革命斗争,与帝国主义斗、与封建主义斗,与外部斗、与内部斗,与环境斗、与人性斗……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革命主义精神在他的一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沁园春·雪》将历史上众多声名赫赫的帝王作为意象,展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革命主义精神。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的诗词中总是表现出一种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信仰,并且对这种信仰坚定不移。诗人是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战士,中共一大的代表之一,代表的是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下,中国社会变革的浪潮此起彼伏,各种救亡图存组织粉墨登场。诗人亲眼见证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主共和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武力讨伐,但是,就如诗人下阕所表达的一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从内心深处,诗人对这些不彻底的资产阶级运动是看不起的。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下,这些资产阶级运动确实发出了历史的声音,对于唤醒国民觉醒、推动历史前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康梁、孙中山等就如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一样,是明君,是天骄,但总是“稍逊风骚”。他们不能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不能带领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迎来新生,甚至这些大资产阶级已经转变为中国革命的敌人,成为反动派。他们窃取中国革命的成果,压榨广大的劳动人民,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障碍。但是,即便诗人遭遇了大革命的失败,遭遇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遭遇了众多革命伙伴的牺牲死亡,遭遇了革命内部的投降叛变,诗人眼中依然是“江山如此多娇”。词的下阕,诗人对革命党反动派的鄙夷展露得一览无余,对于中国共产党抱有希望,对于中国革命抱有希望。1925年,诗人面对大革命的滚滚洪流,曾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他对于“恰同学少年”能否“浪遏飞舟”显然还是有疑虑的。那么,在经过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的1936年,诗人在《沁园春·雪》中给出了更加坚定的答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展现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不畏艰险的革命主义精神。

三、 必胜的革命信念

词的上阕写景,描绘了“北国”的美好风光,下阕抒情,抒发了对“今朝”的美好向往。如果不结合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了解诗人的当时的政治地位,是无法看到诗人真正的思想表达的。

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国内有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员大肆屠杀,对中国革命极尽破坏,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刚刚牺牲,中央根据地丢失,中央红军减员严重,国际上法西斯势力猖獗,日本占领东北领土;从诗人当时的政治地位来看,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诗人肩负着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当时的革命困难重重,当时的诗人使命深重。然而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环境里,面对严寒的大西北,诗人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河山,而且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诗人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希望,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始终坚定,因此山河始终壮美,豪情依旧。“打倒反革命派,胜利就在明天”,诗人始终坚信中国革命必胜。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代表性詩词作品之一,是诗人在十年内战即将结束,全面抗战即将到来的历史节点上所作,展现了诗人超凡的政治远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内涵。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结合词人的写作背景,注重作品深层次的精神表达,注意分析词中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的革命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等革命文化要素,引导学生崇尚革命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①王希文.《毛泽东诗词研究》,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陈曲.《毛泽东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研究》,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版。

[作者通联:云南寻甸一中]

猜你喜欢

沁园春中央红军毛泽东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沁园春·赞中原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中央红军最早实行供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