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沟通分析理论在高职院校课堂行为管理的应用

2019-08-27凌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2期

摘 要:首先,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课堂行为管理现状,提出高职院校课堂行为管理需要进行理论优化的需求。其次,对沟通分析理论的理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提出将其应用于高职院校课堂行为管理的优越性。最后,结合高职院校课堂行为管理现状,提出沟通分析理论在高职院校课堂行为管理具体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沟通分析理论;TA;课堂行为管理

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导致在高职院校的很多课堂中,采取的课堂行为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课堂管理大多依恋于教师自己的经验为主,或者“以老带新”传授传统的课堂管理经验,缺乏理论阐述和理论应用。课堂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课堂纪律、到课率等,课堂管理的形式更多依赖于奖惩方法,本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控制型课堂管理,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现实当中部分高职院校老师的课堂,部分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堂纪律混乱或者课堂沉寂,学生参与程度低,甚至出现争坐后几排前幾排座位无人坐的怪象。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课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纪律好,学生对老师对课堂好评如潮。老师难以从理论层面解释课堂管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只是从现象层面把课堂管理的成功归因于教师或学生本身的特征。

据研究,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与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有关。这和沟通分析理论的理念一致,即强调教师和学生的本质是好的,课堂管理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沟通分析理论操作性强在教育领域中已有成功的应用。

一、沟通分析理论简介

沟通分析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其已被证实可以成功地运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教育和组织是其主要的应用领域。总的来说,沟通分析理论提供了一种人格理论、一种人际交流或人际行为的理论以及一种儿童发展的理论。其有三大哲学假设:(1)人是好的;(2)每个人都有思考能力;(3)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并且有能力改变决定 。这些乐观的哲学假设赋予个体力量。人是好的,即人的“本质”是好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好的行为,但其本质仍然是好。每个人都有思考能力,课堂上学生和教师都有能力反思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同时有改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朝向积极改变的方向发展。沟通分析理论总体的哲学都基于一个假设:我们都是好的,即“我好,你好”的心理地位。心理地位即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通过家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固定看法。包括“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以及“我不好,你不好”。课堂中理想的心理地位,应该是接近“教师是好的,学生也是好的”,这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形成互相尊重的关系。

传统上的课堂管理的出发点是增强教学效率,忽视了课堂行为管理本身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沟通分析理论闪耀着人本主义的思想,融合了心理学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格式塔疗法的理论优势,且具备系统论和关系论的前瞻性。其术语浅显易懂,非心理学的专业人士都能够即刻运用其语言理解自身状况和人际沟通。由于这个特点,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极具操作性,在国外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吸取沟通分析理论的先进性,构建高职院校课堂行为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社交技能、情绪技能等软实力的培养。

二、沟通分析理论在高职院校课堂行为管理的应用

应用沟通分析理论,可创新高职课堂行为管理的基本模式。沟通分析理论是教师可以应用的课堂行为管理工具,其认为所有有效的课堂行为管理都基于一个前提,即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某门课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任课教师。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和教师其他领域的人际关系一样,反映了教师/学生与自己的关系,映射了教师/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自我感觉不好,学生在教师的课堂上也很难有好的感觉。课堂中最理想的心理地位,应该是接近“教师是好的,学生也是好的”。高职院校的课堂中,由于教师课堂管理欠缺方法,很容易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使得教师处于“不好”的心理地位。一些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悲观地认为无论怎样努力,都会失败,学习动机低,学习投入少。应用沟通分析理论,促使教师和学生产生“自己是好的”这一心理地位,尤为重要。

(一)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好”的心态转向“好”的心态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好”的心态转向“好”的心态,可以有效促进师生关系,促进课堂行为管理。首先教师要重建关于学生本性、学生角色的认识。认同沟通分析理论假设的教师将每位学生均视为有能力进行自我反思并有能力自我成长的个体,把不与其他同学交流、 过度内向或过度自我中心等状况存在的学生视为其某一方面行为不好,但本质仍然是好的。

其次,教师要意识到需要给予学生安抚和认可。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有“认可饥渴”,希望被别人关注。教师在每一堂课上应聚焦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方面,例如针对学生的作业给予相应的嘉许,积极的课堂参与、思考等,从而帮助学生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关注自己的优势而不仅仅是不足。教师的安抚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尊。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促进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小组学习使得学生转向“好”的状态。传统的课程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社会性。从沟通分析理论来看,课堂既是师生的关系网,也是生生间的关系网,教师的课堂管理也是管理学生团队的过程。因此,课堂可以利用团队动力促进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在首次课堂上讲学生进行分组,初步建立小组凝聚力。在其后课程中,教师引导小组共同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中的小组互动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也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安抚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我意识,增强人际沟通的技能和情绪技能。

(二)教师反思自己在课堂行为中的心理状态,建设“好”的心理地位,是课堂行为管理的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自我安抚,防止教学过程中的倦怠。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导者,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积极的情绪体验,对教学的热情、投入可以通过其言行传递给课堂上的学生。因此,教师通过自我安抚激发自身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尤为重要。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应性地使用各种自我状态。例如,在课堂上以自由儿童的状态进行幽默的演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对课程结构给予恰当的管理和安排,以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给予学生安抚。这样,教師也在向所有学生示范如何适应性地转换自我状态。再者,教师要合理安排课程时间。教师没有清楚而合理地安排课程时间,则可能有学生在其中感到无聊或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学生会因教师的时间结构松散而接受到诸如“课上的事情不重要”等信息,开始脱离课堂自行组织自己在课程中的时间结构,例如退缩、消遣或游戏。而教师真正应该传达的信息是:(1)我们正在做重要的事情;(2)你们很重要,我尊重你们所有人;(3)只有我们合作,才可能成功。准时上、下课是教师对课堂时间进行最基本的结构化。另外,对于每一次课堂的活动安排,教师应提前规划,例如使用多少时间进行理论讲解,使用多少时间进行个人练习,使用多少时间用于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等,当学生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何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更容易与教师合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可运用沟通分析的理论和技术,管理自身课堂行为,并通过师生关系的促进,使得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行为的管理,共同建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这个过程,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和情绪技能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积极应用沟通理论构建高职院校课堂行为的管理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了学生的自尊和社交技能、情绪技能,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自信,有效推动高职院校课堂行为管理,同时通过课堂行为管理“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Sandra Newell,David Jeffery著,周司丽,郑阳译.课堂中的行为管理:沟通分析理论的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卢宁,刘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活化模式探索——基于沟通分析理论[J].国际心理学研究杂志,2015,3(01):17-23.

[3] 曹任飞,杨广柱.沟通分析理论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8(03):88-89,111.

基金项目:文章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才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BC2017-0023;文章为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T101。

作者简介:凌瑛(1987- ),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计量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