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关联性字词整体解读初探

2019-08-27张强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金陵语境文言文

张强

在文言文教学中,理解文章、梳理文言词语、了解文学文化现象似乎占据着课堂的大多数时间,成为制约师生进一步深入掌握文言文解读能力的一大桎梏。尤其面对长文,很多时候,教师受制于教学时间的制约,不得不止步于文意通了、重点字词会了,这样平面化、简单化的满足,使得文章的思想解读趋向于概念化,生硬而枯燥。因此,关联性整体字词解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德国学者狄尔泰这样说:“一种解释,对它表达的关联总体揭示得越全面,它就越客观。”[1]这给文言文教学的启发是:文本解读行为,最好是穿透文字表达的外壳,在整体接受文章的基础上,多角度、网格化解读其内核。

一、指向文章内容的解读

由于古今文化差异、汉字涵义的演变,以及人们表达习惯的不同,文言文词语的义素呈现出变换、遗传、扩大和紧缩、虚化的演变,面对其微妙而复杂的演变,如果我们满足于字面意义,不去探究古人表达的特殊含义,那么很可能与文章本身表达的微妙意蕴擦肩而过。

在教授《曹刿论战》这一课时,开头一句“十年春,齐师伐我”,如果简单翻译为“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讨伐我们”,那么,“长勺之战”就会沦为一场平淡无奇的战争了。“伐”作为战争的一种,其实有其特殊含义。《诗经·商颂·殷武》曰:“奋伐荆楚。”郑玄作注说明:“有钟鼓曰伐。”这就不难理解《曹刿论战》文中的“鼓之”相关词句。“伐”多用于诸侯国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这就要说到齐桓公登位前的背景:当时,鲁庄公曾支持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而公子纠的谋臣管仲射中了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的衣带钩,差点要了小白的命,齐国以此为借口,兴兵伐鲁。这样一来,鲁国其实是理屈被动应战,所以,才有了曹刿“论”战,以正民心、顺民意。否则,直接开打就是了,何来战前之“论”呢?

《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解读也属此类:“素琴”对“丝竹”,“金经”对“案牍”,“丝竹”指向的是奢华的管弦乐享受,“素琴”指的是可以愉悦身心的淡雅音乐;“案牍”指的是劳神费心的公文处理,“金经”指的是安神寡欲的灵魂归泊。所以,《醉翁亭记》中才有“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只有解读到此一层,作者含蓄的表达才能被读者理解。又如“纪”(《满井游记》中的“恶能无纪”)和“记”(《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如“杀”“诛”“戮”“弑”,都表示杀的行为,但使用对象有别。“杀”,一般泛指人或动物,如“二世杀之”(《陈涉世家》),“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诛”,特指对不义之举的惩罚追罪,如“诛暴秦”(《陈涉世家》)。“戮”指的是手段残忍的侮辱性屠杀。“弑”特指臣杀君,子女杀父母。

文言文中谦词与敬词的使用也需要注意。在《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中有涉及,如“君”“家君”;古人对死亡的讳称,在《触龙说赵太后》中有涉及,如“填沟壑”“山陵崩”;官职的变迁,如“罢”“黜”“陟”“左迁”“谪守”……《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其中“守”的意思是暂时署理,由品阶较低的人担任较高的官职。[2]与“权”相同,“时韩愈权兆尹”。又如《卖油翁》中“汝亦知射乎”“尔安敢轻吾射”中“汝”和“尔”的转变表达的人物心理变化。

二、指向不同语境的解读

不同语境下字词的理解,要求我们注意据境索义。据境索义是一种训诂方法,见于周大璞先生主编的《训诂学初稿》:“境,指语言的环境,也有人叫词场。据境索义,就是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以推求词语的准确解释。”这是相对比较完备的定义。[3]尤其是在一些对话表达中,一问一答之间,透露着写作者微妙的想法。《湖心亭看雪》中,“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如果直接翻译的话,这个回答似答非所问,字面意思让人不明所以、索然寡味。古代文人谈起金陵,往往会寄托政治感慨:“江南佳丽地,牵哮帝王州”(南朝齐谢跳《入朝曲》),“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还有王安石著名的《桂枝香·金陵懷古》词:“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历朝历代咏史怀古,作品串珠,成为“金陵怀古词”。然而这个回答与王军在《老王》一文中分析的一样,当杨绛先生问老王那所塌败的小屋是不是他的家时,老王回答:“住那儿多年了。”同样的答非所问,这里如果抓住“金陵”这个词语展开解读,牵引出这个明故国的地名,张岱借助此文,委婉寄托亡国哀思的情怀,一下子就被激活了。

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激活的作者情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激活一部分,就构成一种语境——只有“言语接受者掌握的共同知识越多,理解话语的能力就越强”。[4]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适当推荐给学生一定的扩展资源。文言文中,由于文中比较普遍的语法是“连文”,也就是同义词连用,因此可以利用其中一个词语来解释整个词语。

如: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诸葛亮《出师表》)“试用”两字,一般人都付诸现代语义加以理解。张广飞先就指出,“试用”是“同义词连用”,两个词都是“任用”的意思。这方面的旁证也似乎不少,《说文》《尔雅》有云:“试,用也。”《礼记·乐记》则说:“兵革不试,五刑不用。”试、用属于连文现象,“试”亦“用”之义。再者说,彝陵之战之时,向宠已实任牙门将,那么《出师表》写作之时,不可能再去“试用”,所以,翻译为“考察”于理于情不通。

此类现象在教科书中不乏其例。如:“参差存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雏》)对于“窈窕淑女”,很多教师解释为“美丽的女子”,这样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其实,窈窕强调的是女子“内外兼修”:“美貌曰窕,美心曰窈;美状曰窕,善心曰窈。”又如:“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问讯”,有的教材中注释为:“问讯,询问消息;讯,消息。”其实,在南北朝时,“问讯”就已凝固为一个词。《尔雅·释言》:“讯,言也。”郭璞注:“相问讯。”此时,“讯”就表示打听、询问的意思。例:《抱朴子·内篇·卷十一》“有仙人行经过穴,见而哀之,具问讯之”,也有的表示“问候”的意思,如《世说新语·方正篇》:“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为之流涕。”所以,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结合下文的语境,“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句,这里的“问讯”当作为“打听、询问”来理解,众人听闻“渔人”的介绍后“打听”外面的情况。

猜你喜欢

金陵语境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语境与语境教学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