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9-08-27仲崇霞
内容摘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大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需要。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师更应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教学中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把传統文化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大学生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大学语文 传统文化 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包含了当代大学生应掌握的母语应用与文学赏析,更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树立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所以,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民族振兴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大量外来文化涌入我国,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世界文化格局不断发生着变化,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作为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软实力,民族文化就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可以激励全民族的自信心,激励广大中华儿女积极拼搏,勇于进取,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我们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年轻一代肩负着祖国复兴的伟大重任,在大学生中贯彻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提升,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历史传承的需要
在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国饱受列强的欺凌。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部分有识之士认为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过于落后的原因造成的。因此,他们大力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贬低和否定。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传统文化也遭受到排斥。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同文化在同时空中相互交汇,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传统文化遭受到漠视和遗忘。这是十分可怕的现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如果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遭受到极大的阻碍,将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为促进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3.提升人文素质的需要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西方一些消极的文化极大地影响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致使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盲目地崇拜西方文化,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吃洋餐,过洋节,追求物质享受,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拜金主义盛行。所以,急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在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以人为本、关心社会人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其中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相互贯通、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其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也可以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国家教委曾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大学语文包含了大学生应掌握的语言和文学,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停留在语文本质的表面层次、没有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风采的现象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获取极为便捷,多元的社会意识已对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西方文化强劲地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大学语文涵盖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作品,大学语文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的平台。如果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会使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趋同的想象。久而久之,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面临着侵蚀和消解。
2.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逐渐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多媒体设备也普遍运用于教学中。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多媒体也只是起替代黑板的作用;再加上很多学校大学语文课主要是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难度较大,基本上还是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笔记,师生互动环节少,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更有许多老师对大学语文的教学还沿袭中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停留在对文字词句的分析、段落的划分、段意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括以及写作特点的总结等方面,致使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这样的教学还没走出课堂教学的程序性、没有走出以知识化为前提的教学理论框架,因而也就无法让学生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达不到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虽然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大学语文教育自从设立以来几经废立。直到目前为止,依旧有许多高校并没有将大学语文的课程列入到学校日常的教学之中。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的作用认识不足,开设大学语文的状况更不能令人乐观。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语文,到高中毕业一共学了十二年,他们接受的语文教育完全足以应对掌握相关职业的新知识、新技能的需要。因而,他们认为在高职教育阶段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没有必要的;况且高职学制本来就短,学业任务繁重,也没有时间开设大学语文课。这种认识,不仅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中普遍存在,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和权威专家学者中也广有市场,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也就无从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了。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1.选取适用的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豐富,而大学语文的课时又十分有限,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更好地把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就必须选取适用的教学内容。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广为选取包含各派各系的名家作品,积极开发这些文化中最具影响力、最富创造力和最具人生价值的东西,深入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研读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利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思考人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众多的古代作品中,含有众多的古代名人,他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对当代学生人格的塑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孔子、孟子的狭义心肠、屈原的爱国情怀、司马迁的坚持不懈等人格精神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内容都应选取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通过这些作家、作品的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2.打造一流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据了主导位置。要想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就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无法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产生脱胎换骨的感觉。其次,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教师自己也要将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作为终生学习的理念。再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好深浅的把握,要避免教学内容和中学时的内容重复的地方。最后,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要有言传身教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优秀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才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3.创新教学方法
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可以是多样性的。首先,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理论框架,不能停留在对字词句的掌握及语段的分析上,要充分挖掘出作品蕴涵的文化价值,以此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其次,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可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活动。学校可开展类似“中华经典诵读”之类的比赛活动,比赛的篇目可选《诗经》、《楚辞》等,也可选唐诗、宋词,乃至一些现当代诗人的诗词名篇。通过古代及现当代诗歌的诵读,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既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次,学校可创办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杂志,通过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等,培养学生的情怀,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也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应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将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黄志程.大学语文教学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2):258-260.
[2]刘晓慧,刘慧敏.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交融[J].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1):250-252.
[3]何春龙,贾中海,奇峰.文化帝国北京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5):34-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安全视域下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高职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SJB0788)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仲崇霞,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