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方小说中的“寒门学子之痛”
2019-08-27张红丽
内容摘要:方方是当代文坛中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敢于直面社会现实,用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从社会深层去挖掘病根,揭露寒门学子悲剧后面的深层隐痛。涂自强的人生悲剧首先来自于农村原生家庭之累;社会悲剧则来自中国体制不健全之痛和社会阶层固化之悲;涂自强身上还影射了文化道德绑架之哀。社会如果没有最起码的公平,将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伤,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涂自强们”虽饱经忧患仍不懈奋斗,他们才是真正的“勇敢者”,这才是这部作品真正的意义。
关键词:方方小说 寒门学子 深层隐痛
方方是当代文坛中一个特别值得的研究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她常常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静水流深似的叙述,忽略人物的外貌描写,深刻刻画底层人物的精神维度。[1]这一点在《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文学创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涂自强身上的一个典型特质就是道德品质堪称完美,境遇如此悲惨的主人公精神品格却完美得无可挑剔,看到别人困难总爱搭一把手,他先天就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不愤世嫉俗,也不自怨自艾。他和朋友们说“我坚强、乐观,承受得住痛苦,所以上天派我来挑战艰苦的生活。”[2]在涂自强身上看不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痕迹,涂自强的悲剧似乎无关乎性格,他的性格阳光,透明的出水,可就是这么一个朴实、勤劳、善良的青年却遭遇了人生最惨烈的悲剧。
一.农村原生家庭之累
1.身份之累
涂自强生活在农村家庭,兄弟姐妹共四人,但因为涂自强的姐姐,16岁随人打工后了无音讯。他的两个哥哥,一个痴呆,七岁死了;另一个跟人挖煤,钱没挣着,人也莫名没了。猜猜都能想到他的姐姐十有八九在外地上当受骗、失踪,而他的哥哥肯定是加入了某个黑煤矿,这在打工者的遭遇中很常见。但涂自强的父母没有钱去寻找他们,剩下唯一的涂自强,他的命不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要为父母,为死去的姐姐哥哥活着,他是家中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2.贫穷之累
涂自强的人生折腾不起,他特别听母亲的话,即使流了再多的汗水,那个交学费的臭破布袋从不离身,因为里面是乡亲们凑起来的学费,这些交学费的钱就是他开启新生命另一扇门的钥匙,因为他的生活中禁不起任何闪失。刚进入高校,在食堂打工和在图书馆打工的两难抉择中,他早已认可了眼镜老师的选择,在食堂帮工比在图书馆帮工,更让他心里踏实。这个世界在寒门学子的心中只有先吃饱肚子,才能有其他的想法。
3.家庭之累
当学校里的另一个穷青年喊涂自强去学组装电脑的时候,他只能笑笑,他不是不想,他太穷了,他不敢去放开手冒险闯荡,他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涂自强工作后屡屡被家庭拖累,赚来的钱全都填了家里的无底洞。他挣的钱从来都不会想到用它来享受生活,追求健康。他看到有的同学健身,有的谈恋爱,这对他来说都是天方夜谭。他的爱情也在金钱的无形鸿沟前怯然止步。试问这样的农村青年怎么可能放开手脚去大干?当涂自强得了绝症之后,他不是不想接受化疗,但他没有钱去延续他的生命,这就是他的宿命,当涂自强生病后安顿好母亲,身上的重担立刻卸了千金,死亡对他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二.中国体制不健全之痛
“下面的事,全无章法,哪天你死了都不晓得是怎么死的。”赵同学的一句话切中社会时弊。哪个朝代都会有官场逆流胡作非为,古代有,中国现代也一样。就像涂自强的哥哥姐姐外出打工莫名失踪,父亲因为家里无人依仗,在暴力平坟事件中离世,到底应该有谁来买单?涂自强打工被骗了一年的钱却不能追回,甚至去找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呼告无门”的怪圈。村长曾提及溪北村马家小子当了官,县里修路先修到他们村口,这就特权,好像当官就是为自己谋利,连农村的修路都可以任意改道,法律何时能保障百姓的切实利益,值得人深思。
中国体制不健全不仅表现在法制方面,农村在教育、卫生、医疗等各个方面的保障制度都不完善。涂自强在路上遇到的第一个管饭的女人,为了给涂自强省钱好心让他借住在她丈夫打工的工棚里,满屋都是臭烘烘的味道,让他感觉如同置身于贫困的中学宿舍,由此可见中国农民工的住宿条件和乡村教育的物质条件是何等低劣。涂自强和在食堂帮工的穷苦女孩聊天时,他们都提到每天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去上学,涂自强的爹妈接个电话都要步行十几里山路,翻一架山,到村长家中才有可能。晚上他们必须点煤油灯学习,为了考学眼睛都熏坏了,冬天手始终有冻疮,上大学时才算好。
此外,农村卫生医疗保障制度的欠缺。“因病返贫,因病致穷”的情况在农村比比皆是。其实涂自强得肺癌的病根是在他中学时读书的恶劣条件下烙下的,这还要追溯到涂自强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拉肚子,因为厕所很远,夜里又冷,至此受了凉,很长时间咳嗽都没好。每次生病他都感觉要咳到窒息,“咳得剧烈时,他会产生一种立马被咳死的恍惚。”但他一直没去看过病。在农村,面对大病无计可施,像他的母亲被房屋所砸,也没有任何意外保险,只能等儿子来救她。在农村老无所靠,老无所依,只能靠养儿防老。这种状况在中国不是多派几个大学生义务支教、义务支农就能解决的,而应该形成健全的农村教育卫生保障制度。
三.社会阶层固化之悲
现在社会阶层的固化已经非常明显了,八十年代大学生可以通过考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已然成为神话。王宝强创造的草根传奇,在中国只是个特例,不能作为励志的范本。底层小人物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没有出众的能力,注定是很难在大城市很好的生活下去,他们“从未松懈,却也从未得到”。就像食堂师傅对涂自强的告诫,“有钱不需要读书,没钱读了也白瞎”。小说的作者虽然没有否认“性格决定命运”论,却极力倾向于“出身决定论”。现在整个社会都很肤浅,浮躁的要命,投机钻营之风盛行。涂自强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地高升都影射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之悲。“拼爹”的赵同学靠父母关系出国仅一年,回来就进入银行,福利待遇很高;“拼关系”的李同学回家靠关系当了公务员,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派头;“拼钱”的私有小老板可以花钱请人辅导儿子考上“二本”;“拼脸”的馬同学为摆脱贫困,毅然放弃心仪女生,靠颜值追求有背景的女生。
涂自强进城后是因为一碗牛肉面认识了折叠床,因为上大学才知道了手机和电脑。涂自强大学毕业在餐馆刷碗吃剩菜时,却不知道吃的剩菜叫何名?没见过世面,读书就是白瞎,白忙活,那还读什么劳什子大学呢?涂自强的母亲进城后慨叹城市的“蝼蚁生活”才叫生活,他和母亲满足于蜗居的小天地,因为这比起山村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可见城乡差距是多么大。之前在农村赶路,他吃了老太给的青菜和咸萝干,就很有幸福感。事实上,在“官二代”、“官三代”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占据重要岗位获取社会资源的时代,人们开始怀疑“知识能改变命运”吗?这个社会已经成功的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找工作不再自己努力提升能力,而是先去各处找关系,找对象不再先谈爱情而是先看对方财力,在这种情况下,“涂自强”们自然而然只有“个人悲伤”了。[3]而整个社会如果没有最起码的公平,将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伤。一个社会要想进步,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必须输入新鲜的血液,社会要进步必须要有“人才的清流”汩汩流淌。而当特权阶级成为这个社会的弄潮儿,底层小人物的人生就进入一个怪圈,他们在为城市添砖加瓦,他们的孩子却上不起城里的学校,接受不了良好的教育,这样一代代下去,终将出现“寒门难出贵子”的局面。
四.文化道德绑架之哀
涂自强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他始终处于人生的低谷,方方笔下这种小人物的悲伤浸入人骨髓,有时让人觉得很残忍。涂自强要求的幸福不多,可上天连那一点可怜的幸福也要剥夺,而更为残忍的是主人公却坦然接受了一切社会的不公,好像这一切都是他该承受的,这才是最大的悲哀。涂自强身上影射了中国文化道德绑架之哀。
由于中国几百年的传统家庭观念以及“四世同堂”、“长幼有序”的道德文化传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古忠孝难两全”,父母的无知往往在孩子那里是加倍的,“百善孝为大”,涂自强的母亲成为他最大的拖油瓶。涂自强被牢牢钉在了“孝”的十字架上,为了照看迷糊的母亲,失去了升职的机会,他被绑在道德的十字架上踽踽独行。涂自强具有很强烈的“原罪”意识,他从出生就对他人怀有某种歉疚感,涂自强带着亲戚凑起来的钱去上大学,似乎不努力,就对不起所有人。似乎考上大学,不能衣锦还乡,不为村里办事就无颜见江东父老。他的四爹爹认为进城上大学就能做大官,跨出村子就是国家的人才和栋梁。村长也认为“学好了去县衙当官”,“朝中有人好办事”,他们内心还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老皇历,使得涂自强过年也羞于回家,尽管他无尽的抗争,但奋斗到死,终究无用。“涂自强们”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奋斗却面临着毁灭。涂自强的“涂”有“白白的”意思,说明他的奋斗努力都是白搭,时代的进步并没有给“涂自强们”带来福音。[4]高校扩招的意义难道就是使一批具有良好知识底蕴的大学生沦为城市的蚁族?品学兼优的学生最后沦为打工者,还填不饱肚子,养活不了自己的母亲,这说明大学开的专业华而不实。涂自强在学校笔记做得最好,不落一节课,最后还是干着与专业毫不想干的销售工作。专业不对口,不如学点技术,读书又有何用?难道“涂自强们”读书就是为了学会列一份让人心酸的学会省钱的“神仙清单”?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一直打工。“涂自强们”对生活并不奢求,但生活却实实在在地剥削了他们一把。
参考文献
[1]陈梦溪.方方写的不只是个人悲伤[J].北京晚报,2013(7):15.
[2]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3]方方.这当然不只是个人悲伤[J].小说选刊,2013(4):5.
[4]方方.讲述“涂自强”式的悲伤[N].京华时报,2013(8):20.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博雅视角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建构研究”(编号是2017SJB2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张红丽,江苏财會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